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被吐槽的《花木兰》:好莱坞的又一次东方想象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迪士尼根据同名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花木兰》预告片一出,在国内几乎引来群嘲之势,电影场景中有疑似福建土楼的建筑,大家调侃老美的历史功课做的不好,“不知木兰是胡建人”,预告片中女性角色的妆容则让人联想起日本艺伎,这也被认为是不了解中国南北朝历史文化的又一表现。许多观众尽管对预告片的打斗场面和华丽恢弘的镜头持有肯定态度,但因迪士尼“不懂中国”,影片到底出现了一片抵制观看的声浪。这个花木兰,不够地道,不够中国。

被吐槽的《花木兰》:好莱坞的又一次东方想象

“老外不懂中国文化”是一种在舆论场中常见的论调,这个论调假设的前提是,但凡涉及到中国历史和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故事在文化典故和历史背景方面,要力求真实,而不应该肆意发挥,往小了说,不尊重中国历史是影片不够“专业”的体现,往大了说,部分观众上纲上线到这是不尊重中国人的体现,大家要是怒起来,让资方在舆论面前公然道歉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起码这两年来外商品牌的广告片里出现的风波已经作了最好的示范。

时下的美国影视作品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表现亚裔文化题材的作品,而这其中中国故事又绝对算得上是这个题材中的重头戏。Cinemax电视台刚刚播出的《战士》就是改编自李小龙留下的部分手稿,很有意思的是,去看该条目下的论坛里,也有不少和《花木兰》预告片播出后相似的声音:看到《战士》的男一号演员的真实身份是一名英日裔男子,一位网友这么说“看不下去,来个中国人(演)那么难么,还想打开中国市场么?”,甚至于有的网友干脆建言不如让张震来演该角色,因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当然令国内观众吐槽的还有语言问题,剧中的角色大部分的状态下都在说英语,剧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一次剧中的两个角色在一辆马车上对话,两人在观众听来是用英语交流的,但是同在马车里的几名外国人却表现得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其实剧集主创一直都默认剧中的华人角色其实是在用粤语对话,但为了照顾不习惯看字幕观影的本土观众市场,便只好让剧中的角色全程都在用英文讲话,只有在个别的场次间,角色说上那么一两句中文,以标识这个故事的语言背景。相似情况的还有Netflix两季终的《马可·波罗》,剧中的文武百官也是清一色的英文对白。

相比起剧集,电影,尤其是迪士尼这样的大制作,初始的观众群定位就是全球性的,在风险面前,好莱坞的绝大多数高成本制作电影都会为了安全起见,采用全程英文对白。与其说好莱坞不尊重中国文化,不如说这是好莱坞大片的初始定位所决定的,深入“在地性”从来都不在他的首要考虑目标。它要求的是一个普世性的通俗故事,里面有着爱、责任、善良和勇气等大家公认的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从预告片中我们看到,花木兰这个角色在战场上并没有“男扮女装”,而是直接以女性形象示人,影片向观众重点突出的也是变身为战士的那一面,刻画她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试想,如果将传统孝道大书特书,有几个外国观众又能明白此间道理?

偏见与刻板印象,在好莱坞影视里绵延近百年。在西方,研究东方各国文化和历史的学问,知识分子萨义德将其统称为“东方主义”,他认为这是一种西方人藐视东方文化,并对其做出虚构的刻板思维方式。萨义德悲观地认为,西方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东方,他们眼中的东方永远出自他们的想象。而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基于偏见的认知在大众文化中其实是相互的,它本身给创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它或者迎合公众的集体想象,或者煽动一种狂热的情绪,观众一旦被激发出高昂的兴致,他们也就达到了自身的目的。话说回来,随着中国国力渐强,中国人拍摄的影片中,外国人的形象怕也好不到哪儿去,《疯狂的外星人》中,美国人的角色被刻画为智障便可见一斑。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说《花木兰》不够地道不够中国的观众,迪士尼何时真的想过要够地道和够中国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