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撤档”成为影视行业的高频词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撤档,这是近期国内影视圈里被提及最多的高频词。华谊的年度重磅战争巨制《八佰》在上影节经历技术风波后,终于毫无意外地正式撤下;聚焦青少年情感创伤问题的剧情片《少年的你》也在临近暑期少年有空档时撤档;以《前任》系列为人熟知的田羽生新片,将《伟大的愿望》更名为《小小的心愿》,不再“伟大”之后得以苟活,顺利上映。
而放眼电视剧和网剧,情景与电影相比,五十步笑百步,如《九州》这样的古装奇幻巨制,如一些引自国外版权的翻拍剧目,迟迟积压,确定不了上线日期。一时间,影视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人士一片哀鸣,高投资、大体量的剧集与电影,从未如现在一般面临着严峻的风险,题材、剧情与明星拍摄前后的道德污点,种种因素任意其一触及红线,作品便被打入了冷宫,何时出宫成了未知数。现在许多视频流媒体平台大力发展1-10分钟的网络短剧,这里面固然有想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争抢流量、注意力的意图,而安全、成本低、容易把控恐怕也是其大力发展此类作品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推崇剧集格局的“小而美”,是不敢再轻易操弄“大而贵”的趋利避害心思。一些拍摄大型电视剧的公司,手下好几个积压的项目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播出,只好自断手臂,纷纷裁员以求自保。
不同于小说写作这样的“低成本”活动,电影和剧集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从上到下牵涉到的资源:人力、金钱和时间,常常以年为计算单位,太多的影视剧制作人员在一个项目上耗费数年的时间。圈内有句话,从一个剧本的创作到一部剧集(电影)的上映,不管作品出来口碑好坏,它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一批了,有的作品在剧本阶段就夭折了,有的在制作阶段因为明星的操守问题而中途停机原地解散,有的则因撤资或资金不足停摆,有的则是在立项制作阶段没有查出问题,待到上线播出后,或受制于政策,或因某些“不可抗力”的阻挠,终于在距离终点一步之遥时掉队。
面对着这些层出不穷的情况,国内影视圈从业者这些年其实一直在呼吁以电影分级取代电影行政审查。早在七年前,已经息影多年的著名导演谢飞就在其个人微博上写出长文,呼吁“以电影分级制来取代行政审查,是我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改革课题。”彼时,谢飞的公开信一发出,响应者云集,不仅有王小帅、张元和何平这样的知名导演,行业协会的官微也转发了他的微博。然而多年过去后,关于电影分级依然处在理性探讨的阶段,迟迟没有新的进展。
而纵观今年上半年诸多电影因“技术问题”下档,从业者对影片以分级取代审查的期许恐怕不会太早来临。
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反智主义的盛行与大家长式的关心的一种奇特结合。在网络时代,面对信息大爆炸时,人人都有一种“知识平等主义”的错觉,这种感觉让专业知识开始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消亡,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方面的专家,对任何事务有着理性高明的见解和研究。有些人显然认为自己比电影导演和制片人更知道拍什么是更好的——起码是他们自认为更好的。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为反智主义思潮提供了深厚的养分土壤,人人都可以对其说上几句什么。而仅仅有反智主义恐怕还不能够实现这一点,电影的问题更多在于我们对电影始终怀有一种大家长式的关心。
什么是大家长式的关心呢?以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就是“如果某人愚昧无知,思想不成熟,没有文化,精神失常,丧失了健康成长的机会,他就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些人显然认为观众就是这样的人,于是他们可以代理他们,为他们铲除不良诱惑,这是为了他们好,就像有一天我们突然要禁止烟民吸烟,理由可以是为了他们更健康一样,这种“关心”是不是多余了?如果烟民遵守国家法规,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的话,老老实实躲在家自己抽,是不是该放过他们一马呢?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
下一篇:华为“舵手”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