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五季跌下神坛:紧贴现实让它变得平庸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作为现象级作品的《黑镜》在第四季播出后,其实已隐露疲态。自这个项目从英国本土电视台转给Netflix 运作后,黑镜第三、四两季每季时长都有六集,且每一季中有一集为电影体量的加长集。故事的视野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英国本土,而是美国背景与英国背景各占一半,这个故事背景各占一半的设计像是一种隐喻,巧妙的表达了美国资本运作与英式内容表达之间微妙紧张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在Netflix资本的加持和平台推广下,它的影响力变得更加广泛,制作精致考究,导演和表演阵容上规模也越发豪华,例如现在已退居幕后的朱迪·福斯特就曾经执导过其中的一集。而另一方面,这部小众口碑神剧突破圈层后,似乎也出现越发流俗的倾向,它开始有意照顾到更多人的口味,那些旁逸斜出的脑洞设定曾经伴随着一种典型的英式古怪——用爱尔兰著名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的话来说,这是“那种你几乎不曾注意的东西,直到冷不丁地发觉自己正处于一种古怪的感觉中”,而如今那些黑科技脑洞则混合着市场上的廉价戏剧套路,昔日的新鲜感固然尚在,可是你需要定睛寻看,才能发现它还残存着一丝锐利和高傲的英国气息。
这几天,黑镜第五季在Netflix一次性放出全部三集,三集的体量、两年的间歇,又让这部剧回到当初在英国本土播出时,小作坊式的精耕细作模式。这似乎在暗示观众理应热切期待这新的一季,然而第五季三集播出后,《黑镜》昔日的名声却大势已去,狠狠跌下了神坛。
不知道编剧查理·布鲁克这段时期,是不是过分将注意力放在那部在舆论看来并不成功的互动特别集《潘达斯奈基》上(毕竟多结局的故事线,让这部剧集的素材拍摄了三百多分钟,那相应的剧本内容体量也是巨大的),才导致第五季的三集故事内容乏善可陈。总体而言,三集故事无论在主题表达还是创作技巧上,都给人带来一种平庸的大路货气质。观众可以容忍《黑镜》曲高和寡,却绝不能允许它自掘坟墓,沦为一部没有灵魂和气质的平庸的科幻剧。
在第五季第一集的故事设定中,一款VR体感游戏让故事的主人公和曾经的同性好友,在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发生了亲密关系,两人此后对这款体感游戏带来的“亲密感”既感到羞愧、尴尬却又矛盾地准备着再次尝试这种危险却充满诱惑的感觉。而主人公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也因这款游戏变得充满猜忌和不确定性,终于主人公开始变得越发煎熬,他想确定自己是否是同性恋,因此和同性朋友约出来见面,体验他是否真的对朋友有感觉……这个故事的创意乍听起来十分有趣,可是在故事的叙述中,它并没有《黑镜》过往剧集带来的紧张感,没有悬念的巧妙铺排,更缺少那些意料之外却充满合理性的聪明反转。事实上,这个故事只是透过体感游戏为那些婚姻千疮百孔的夫妻生活故事套上了一层科技的底色,除此以外呢,故事就再也没有往纵身处发展,而是一直停留在人物掩藏心事、守护秘密之类的浅表处。
如果说以前的《黑镜》是在竭力预言技术带来的人性沉沦有多可怕,那第二集中关于黑科技的设定则像是对现实世界亦步亦趋的死板跟随:一个玩社交网络重度成瘾的男子,因开车时刷手机发生车祸,导致未婚妻惨死。他此后变得抑郁,自责,他责怪开发这家社交软件的美国科技巨头公司——这里面潜藏的论调很容易发现:如果没有你们对APP不断的迭代更新,让大家离不开手机,我怎么会成瘾?他通过绑架这家科技公司的员工,要求跟这家科技公司的老板通话。而故事在通向这个目的的过程中,还探讨了社交网络公司窃听用户隐私、即时的网络舆论对犯罪分子心理产生的影响等这些如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探讨的话题事件,这个故事“炒冷饭”一般地再次将这些新闻话题汇融一炉,却在此基础上并未拓展任何其他可能性。
仅以这两个故事作为例子,你便能感知到《黑镜》第五季成为众矢之的不是没有原因:它的故事容量越发稀薄,故事设定也越发追随现实,而不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诡谲但合理的叙事想象。
《黑镜》的主题性极强,其实几季下来,故事的探讨大多数都集中在几个较大的母题上:社交网络时代的娱乐至死、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意识的移植、汹涌的舆论暴力所引发的犯罪问题等等。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剧集是对现实趋势发展的一种呼应。事实上,《黑镜》这几年的故事设定在很多母题上有频繁重复的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技术的动态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并不能取得质的飞跃。或许《黑镜》跌落神坛并不应该只怪罪到主创身上,有时候我们或许应该等一等,等一等现实科技的发展趋势,让现实给技术预言的故事一个全新的启发,或许《黑镜》就能重回巅峰时刻。
毕竟,重启这种操作,在美剧工业体系中并不稀罕。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