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不能使用支付宝支付”,做错了?
大嘉购整理编辑:
美团是一个超级平台,它所提供的生活类服务业务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吃喝娱乐等等方面,这几年的美团也是越做越大,成为互联网行业内首屈一指的巨头平台。这就意味着大量在资金要通过美团平台来进行流动,因此支付工具的重要性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根据数据显示,美团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超过354亿元,其中来自餐饮和外卖的部分就有206亿之多,这里面大部分资金都是走的线上支付渠道,这意味着谁能占领美团的支付通道,谁就能获得大量的资金流动,是可以直接换算成金钱与平台进行分账的。因此有人投诉举报的美团有意不使用支付宝来进行结算,反向是会影响支付宝的营收的。
从平台自主运营的角度来讲,选择与哪家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是企业自己的权利,不能因为你是一个支付平台就要求所有的平台都使用你作为支付工具。但对于美团来说,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是会损失一部分的用户的,可这并不能成为主因。那么,美团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美团的选择
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美团在进入支付环节后,也是可以使用支付宝来进行结算的,只不过是在支付的时候支付宝的选项被平台进行折叠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手动打开折叠,就看不到支付宝支付的选项。在美团支付页面,美团自己的“美团支付”钱包是第一支付选择,第二选择就是微信支付,都可以直接进行支付结算。
按照美团王兴的说法,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在活跃度上要更高一些,而且微信支付的费率也要比支付宝低一些,所以他才选择了微信支付。这里要提一下的是,虽然我们使用微信支付进行购物消费的时候是不涉及到费率的问题的,但是企业平台就不一样了。企业用户先要在支付平台注册一个企业账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们进行收费之后,在每一个月特定的时间点,支付平台都会与美团等商家进行统一的资金结算,而支付平台会从这笔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商家企业使用该平台的费用。就好比我们要交个人所得税一样,只是名称叫法不同罢了。
当然了,美团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结算,但好歹还为用户提供了支付宝的选项,只不过是将其折叠了而已。但是淘宝、天猫等阿里系电商平台是直接去掉了微信支付这个选项的。所以说,大平台自己本身就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其他平台效仿也就无可厚非了。
王兴与阿里不合,以及背后的派系之争
早在当年千团大战的时候,王兴便与阿里打过了交道。在2011年,美团获得了阿里5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出让了12%的股份和优先融资权。后来,阿里巴巴进行战略调整,其在C端和传统零售领域不断进行布局,并要把美团作为其一个流量入口,还要将支付宝作为美团唯一的支付渠道,与微信支付进行竞争。 但王兴认为,如果美团答应了阿里巴巴的这个要求,美团将只能作为阿里的一个流量入口工具,失去自主权,并逐步被边缘化。
不仅如此,微信支付的费率更低,于是美团没有答应阿里,反而还与微信支付进行了合作。而到了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成为王兴和阿里决裂的导火索。王兴希望美团可以合并大众点评,然后二者可以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但是阿里认为,合并之后腾讯将会成为大股东,阿里很可能会丧失对于美团的控制权。最终的事实也确实是如此,阿里没有能留住王兴,反而美团在合并大众点评之后,越做越大。到了2016年,阿里从美团退股,彻底退出了美团,而阿里也与王兴也正式翻脸了。
与阿里分开之后,美团与腾讯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如今的美团在港股的表现仅次于阿里、腾讯等巨头,市值超过万亿港元,是名副其实的巨头。而从现在再来看,此前阿里和美团的合作,一方面阿里对于美团的定位过于边缘化,一方面王兴也是不想美团最终成为阿里的附属品,因此二者之后没有再继续进行合作也就成为了必然。
垄断与二选一,终归根于商业利益
无论是此前阿里要求美团只使用支付宝作为支付渠道,还是现在美团在对待支付宝的问题上耍小心思,都是商业利益所作用的结果。阿里想掌控美团,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流量工具来使用;王兴则是想利用阿里巴巴、腾讯的资源来做大自己,如果双方没有利益共同点,就只能是分道扬镳了。
确实,如果美团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是错了的话,那么淘宝不使用微信支付进行支付自然也是错了。事实是,它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都是以当前的商业利益为基础来进行判断的,哪一个平台费率低,就选择哪一个平台。所以,不能单纯地以“对错”来评判这两个平台。
笔者认为美团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它能决定使用哪一个支付宝平台,不使用哪一个支付平台,你不能强行要求它必须选择哪一个平台,这都是不符合商业平台的利益的。再说了,现在的美团已经推出了自有的“美团支付”,它也将会在支付领域有着自己的支付工具,选择也就更多了。
大嘉购是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推出的一款电签版POS机,拥有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绝对一清,不跳码,支持刷卡、插卡、挥卡,NFC触碰等多种使用方式。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立即办理大嘉购
上一篇:华为下场,全屋智能开启新战争
下一篇:互联网券商走红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