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阿甘精神”:一群农业科学家的数字化救赎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子弹财经(ID:wwwhygc)作者: 杨老师
什么行业的坚守最值得尊重?「子弹财经」提名农业。农业投入大,回报慢。它考验入局者的勇气、智慧、耐力,以及对无数次打击的承受能力。
这其中,扎根一个领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农业科学家们更值得尊敬。但在今天,他们却有一种普遍的无力感:农业高科技好像没有怎么帮到农民。
2020(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上,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院长刘艳和业界探讨了一个现象:
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技术好,农民种得也好,就是卖不出好价钱,等于科学家最终没帮到农民。
曾经长期在农业农村部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参与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刘艳觉得,在农业和科学结合上,总是“差口气”。
农业高科技走出实验室之后,如何真正发挥出价值?对于中国农业的这个真问题,到底怎么破?
农业到底缺啥?
在我父亲的老家西安,有一个猕猴桃研究所,十几年前研究了一个新品种——翠香猕猴桃,口感风味不输新西兰进口的奇异果。
电商兴起之前,翠香猕猴桃基本只能在陕西、甘肃等地买到,小贩开着农用车从周至县(猕猴桃种植地)拉出来,而且还要仔细叮嘱消费者,果子还没熟不能吃,一定要给袋子里放个苹果,捂熟才能吃。
彼时,我父亲的同学李叔联合几个乡里的亲戚承包了一个猕猴桃果园,但初期几年一直没有得到太大发展。李叔猕猴桃园的窘境,甚至可以代表目前农业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图 / 翠香猕猴桃
首先,在种植端,猕猴桃种植技术仍然处于落后态势。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生产力,但这种生产力应该怎么应用,果农们没有概念。
第一,果农们学习技术,功夫下得少,引进技术又不愿掏钱。绝大多数种植者为了早见收益、早见效,急于让树早挂果,而不是精进种植技术先养树,最后导致大量物资投入有去无回。
第二,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在分散向规模的过渡期,推行灵活多样、适于小面积应用的机械化必不可少,但果农、菜农和养殖户仍然习惯于人工作业。
其次,在流通端,由于小农模式零散,缺乏技术指导,导致产品规范性不高、农民议价能力不强。李叔告诉我,果园刚刚运营的前几年,他们分拣猕猴桃的时候,引入机器觉得太贵,基本都是每人每天100块钱,雇几个老乡来干,其实非常不好管理。
最后,销售网络搭建不畅,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难。猕猴桃堪称其中代表,一开始只能在陕西附近的省市卖,电商兴起后虽然卖出去也比较多,但是还要催熟,很多消费者对于国产猕猴桃的印象很是“麻烦”。
结果是,虽然农民还是能种出来口味极佳的猕猴桃,但是只能在田间地头吃到,形成的经济效益规模小。广大消费者看到的则是国产猕猴桃“酸”、还得“催熟”。
陕西猕猴桃的处境,也就是专家刘艳所说的,“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技术好,农民种得也好,就是卖不出好价钱。”
很多企业觉得做农业赚钱太慢,耐不住长期投入,最后都放弃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农业高科技走出了实验室,但进不了田间地头。这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农业需要阿甘精神
目前我国早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经济已经占到GDP的36.2%,但在农业的渗透率仅有8.2%。
如果要加快数字化进程,必须要有一个行业阿甘,在数字化落地农业中敢突破、敢实践、敢投入。
例如,现在有一种金黄色的火龙果,叫做“燕窝果”,种植收益很高,我国的海南可以种植。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进行数字化升级,这些种植收益就得不到。因为黄金火龙果的成长需要更多光照,施肥、浇水及防病虫害的要求都很高,靠人力多半得累趴在地里。
图 / 燕窝果
怎么样才能高效省力地在海南种出经济效益高的燕窝果?
种植端需要数字化的落地,搭建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灌溉、LED补光灯进行日光补充、检测仪器防控病虫害、无人机帮农民施肥和撒药。
能实现这些设想,果农就会轻松很多,让手机成为一种新农具,在手机遥控种地,提前了解预计订单的销量,甚至更知道种出什么甜度的水果是消费者最喜欢的。
图 / 数字化技术落地的“手机种地”
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掌握更多科技,也是传统农民转型新型农民的标志之一。
在卖出去的路径上,就更需要农业桥接数字化技术了。猕猴桃等果实还未成熟就被摘下枝头,因为果实还要经历遥远的路途。
如果能统一渠道、在本地能建起直销仓就会加快运输速度;如果能在分拣、筛选及评级果品上提高效率就能缩短到达消费者的时间;如果能根据不同的品类做出不同的定价及销售策略,就能增加收益;如果这些渠道和方式搭建完毕,还能带动许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盘活农业中的相关企业和产业。
所以农业发展中,“行业阿甘”真的很重要,它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奉献、挑得起重担,更重要的是能送得出技术。
谁是农业中的阿甘?
在互联网界一直有这样一句口号:
“袁隆平院士把亩产做到一千斤,互联网企业,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
也就是说农业仍然大有可为,而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的前提是下沉技术,如果目前农村能理解数字化的人少,那就主动把数字化成果带到农村去。
在种植环节中,前文提到的猕猴桃产业这些年就在一点点的从种植到营销进行着改变。
前些天先生从盒马买来了可即食的翠香猕猴桃,我一度取笑他一定是被收了智商税,没想到第一口就惊艳到了我,简直是可以“吊打”某牌奇异果。
好奇心驱使我调查了即食猕猴桃的身份,发现它从采摘到进入预冷库,不超过6小时,运输全程也有冷链、控温;被摆在盒马货架上的猕猴桃,糖度、硬度等都是有标准的。
为啥能运输这么快、还能解决一直存在于果农间的标准化问题?
我发现种植环节上,猕猴桃现在逐渐摆脱了曾经的小农模式,例如盒马的猕猴桃,就是阿里数农通过数字农业为农民的生产端作指导,通过数字化控制为猕猴桃的种植、采收、储藏、品控、分级及运输等一整套体系设定标准。
而阿里数农在投产的产地仓,则解决了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难题,大大缩短了分拣、筛选的时间;另外铺设的物流中心则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又解决了到达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图 / 阿里巴巴西安产地仓
除了猕猴桃以外,还有许多农产品,都在被数字农业所改变。
我家乡的特产兰州百合,曾经一度滞销、许多农民弃种,成了“紧俏货”。但是近两年,身边的朋友们居然不找我“代购”了,他们直接在天猫上就能买到七里河区西果园产的百合,比我这个兰州人买得还地道。
图 / 采摘兰州百合,摘下后在田间地头即可快递运出
还有许多西北特产,甘肃民勤蜜瓜、呼伦贝尔的羊肉……现在都跨越地理的界限,出现在了北京朋友的餐桌上。
农产品能真正走出来,也正因为近些年菜鸟等物流企业,不断地布局农村快递物流,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快递公司在县、乡及村的仓网资源融合,进一步降低配送成本。快递能高效低价地进村,让农业“走出来”的步伐也加快了许多,当然也让农民的收入增长了许多。
数字化渗透,就是为了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农户的收入。从布局上看,阿里巴巴正在用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一些“卡脖子”难题。
阿里旗下的阿里数农,耐得住农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特性;也有经验和对策,知道如何将农业衔接科技,而不是让农业坐等科技反哺,正是农业目前需要的“行业阿甘”。
企业的“赤子之心”
在2020数字农业50人论坛上,专家们讨论了一个议题:如何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让农民富起来?
阿里数农给这个问题写下了部分答案:
从田间地头的数字化硬件设施,到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的布局;从农村收不到快递,到菜鸟共配项目落地全国600多个县域;从产品在田里卖不出去,到菜鸟乡村物流正在打造1000条农产品上行“高速公路”;从小农耕作,到依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建立的高科技的数字农场;从忙碌在田间地头,到通过手机就能智能种植、养殖的数字农业落地。
农业是全中国人民的底气,数字化在农业中挖掘了更多价值,让农民开启了“富起来”的大门。
能在人民的底气上添砖加瓦,这才是大企业的“赤子之心”!
大嘉购是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推出的一款电签版POS机,拥有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绝对一清,不跳码,支持刷卡、插卡、挥卡,NFC触碰等多种使用方式。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立即办理大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