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变局下的平安:不做「前浪」

大嘉购整理编辑:

变局下的平安:不做「前浪」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作者: 焦丽莎

“蓝色巨人”IBM曾被视为计算机的代名词,这家创立于1911年的公司却在高速运转几十年后,陷入组织臃肿和文化封闭的怪圈,媒体毫不留情的描述它,“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

但是就在1993年,郭士纳接过IBM的董事长兼CEO的帅印,再造IBM的商业模式、改革激励制度、重构组织文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火速落地。

结果,在1993年到2002年的九年间,郭士纳掌舵下的IBM持续盈利,股票市值从290亿美元飙升到1680亿美元,上榜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这是郭士纳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讲述的故事。而在大洋彼岸,过去几年间,“大象也能起舞”的故事正在深圳的平安总部上演。

如何把一家传统的金融企业转变成金融+科技企业?从平安身上不难找到答案。这家成立于1988年的老牌企业,不安于成为“前浪”,不断刷新和重塑自己,从一家传统保险公司成长为集保险、银行、资管、科技等多元化的金融巨头。

尤其在资管新规发布以后,金融科技成为新风口,也是传统金融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兵家必争之地。12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表态,“面对金融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将坚持既鼓励创新又守牢底线的积极审慎态度,切实解决好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当然,对于多年扎根于金融行业的平安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当平安的对标对象从花旗、汇丰变成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现如今给科技范儿的平安贴上“科技公司”的标签也不为过。

在今年年初的疫情期间,对于平安来说就是一场压力测试。根据平安的财报显示,虽然2020年遭遇疫情,平安的科技板块逆势增长。2020年的前三个季度,科技业务总收入650.28亿元,同比增长8.3%。

当金融撞上科技,大象也能跳舞。

对内迭代

可能少有人能答对,全球AI专利排行最高的中国企业是谁?

答案是,平安。在《2018-2020年全球AI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位列前三的企业是三星、IBM和平安集团。其中,平安集团凭借9255件专利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三。面对互联网的来势汹汹,与其坐以待毙,平安选择主动出击。

平安的掌舵者马明哲早在2013年就喊出“科技引领金融”。金融+科技,这两个字眼在2019年正式写进平安的战略目标。也是在那一年,新LOGO底部的“保险·银行·投资”变更为“金融·科技”。

科技,给了平安更多“出圈”的底气。在科技+金融、金融+生态的核心战略之下,平安集团的金融科技业务已经囊括保险、银行、医疗到教育等服务,并先后孵化出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城等科技企业。

变局下的平安:不做「前浪」

在此之前,科技的基因早已深入平安的骨髓。2019年统计的数据是,在34万平安人中,科研人员人数高达11万,而且集团每年会拿出营收的1%投入创新研发。截至 2020 年 9 月,平安集团的科技专利申请数共计28037 项,较年初增加6654项,目前已有25 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六大科技创新研究院。

正如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曾强调,科技板块价值逐步体现的背后,是集团不断加码科技投入。即便是遭受疫情的2020年,平安的科技板块依然表现不俗。

今年的前三季度,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650.28亿,同比增长8.3%;2020年上半年,平安AI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同比增长104%;AI在服务过程中带来的产品销售规模达1059亿元,覆盖总体平台协同业绩的57.9%。

以平安银行为例,在"新三年"战略启动之初,自主研发"A+新核心系统",可支持10亿级交易账户、实现10亿级海量日交易量。更关键的是,该系统是全球第一个将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由大型机集中式架构迁移到PC服务器分布式架构的成功案例。

当寿险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力量也必不可少。平安的寿险改革从队伍、产品、管理、文化四大方向推进,包含代理人招聘、代理人产品运作能力、优化发展路径、高品质培训、产品和数字化营销等多维度,改革核心贯彻"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目标是打造真正的“数字寿险”。

经济学人发表的《蜕变》一文中提到,若想在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集团成为一名代理人,候选人必须接受AI的提问。答题时,候选人的声音、措辞和手势都会经过AI的仔细审查,以确认其是否具备成功销售人员的素质。

在平安内部,科技已经成为其两条腿走路的支撑力。一边,科技板块持续高歌猛进;另一边,科技驱动下的业务生态也在不断演进。平安将各类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构建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以陆金所控股和金融壹账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前者提供个人金融服务,后者则是金融机构的商业科技云服务平台。

截至今年9月末,陆金所控股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9.1%至3782.78亿元;金融壹账通的区块链技术产品,已覆盖中国所有大型银行、99%的城商行及52%的保险公司。

也是在今年,平安首次全面披露医疗生态圈战略,从政府、用户、服务方、支付方、科技5方面发力构建医疗生态闭环,并在9月推出子品牌"平安医家"。 而以汽车之家为抓手的汽车服务生态圈,布局整个汽车生命周期。就在今年的818全球超级车展中,共有70多个品牌厂商和2400多家经销商参与其中。 智慧城市生态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阿里、腾讯和平安都投身其中。 马明哲在2018年提出的“1+N”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体系,已经覆盖智慧财政、智慧卫健、智慧交通等20多个功能板块,在国内143个城市和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落地,累计服务近60万家企业、超8700万市民。 以大本营深圳为例,"i深圳"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经集成近8000项服务事项,其中260项可以实时核验、自动审批,实现95%的个人服务、70%的企业服务线上办理。此外,协同深圳多个委办局打造智慧环保、智慧法院、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财政等一体化平台。 七年时间,平安把金融和科技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做成了一件事。

对外赋能

左手武装自己,右手对外赋能。

以旗下的金融壹账通为例,针对金融机构风控这一痛点,依托强大的科技能力,早在2018年研发出“加马智能贷款解决方案”和“壹企银中小企业智能金融服务平台”,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配套的金融科技+业务服务。此后帮助银行打破“烟囱式架构”,打造智能风控“一箭多星”全流程贷款平台。

当然,在对外赋能这件事上,平安的野心远不止于此。2017年至今,金融壹账通用于研发的投入累计超过34亿元,巨额的科技投入让公司有了赋能金融行业的底气。

金融壹账通早已意识到,单靠自身或者点对点的输出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建设风控生态是金融壹账通下一步的重要战略。正如陈心颖所说,“国内的金融科技发展必定是生态圈式的发展。”

为此,金融壹账通搭建了Gamma O开放平台,也是行业首个专注于金融垂直领域,链接科技开发者、场景方、渠道方及金融机构的智能开放平台。以金融壹账通为圆心,以科技为半径的生态圈已经形成。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科技这一元素的价值被重估。多年积淀下来的技术基因,也让平安有了一次大展拳脚的机会。

变局下的平安:不做「前浪」

“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中国平安饮水思源,心怀感恩,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回馈社会、建设国家’的企业使命。”

马明哲的话,也为平安疫情之年定下了基调。

疫情期间,中国平安从金融保障、医疗科技、公益捐赠三个方向行动:平安寿险提供全线上化保单保全,平安产险推出12项专属理赔服务,为10万家小微企业无偿提供风险保障;平安好医生抗疫24小时线上义诊;平安医保科技职院近百家医院远程阅片等;集团捐资捐物1.8亿元。

抗疫的同时,今年亦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平安依托"金融+科技"优势,加大力度推进"三村工程"。三年时间,“三村工程”在全国21个省或自治区落地,共发放扶贫资金265.96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惠及贫困人口73余万人。

“服务国计民生,是平安的立业初心,更是平安的使命。”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平安提出“更创新、更科技、更聚焦”地赋能实体经济。中国平安综合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业务,累计投入超5万亿元全方位支持实体经济建设。

所谓“善谋者谋势”,早在20多年前马明哲就喊出“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到了十年前的2010年,“互联网浪潮下,传统金融行业风头正盛之时,马明哲再次率先看清方向,“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中国平安最大的对手不是保险公司,而是科技公司。”

《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平安集团是一瞥未来金融的窗口。或许正是得益于马明哲的坚持,“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数年之后,当科技已经成为平安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这个规模超过150万人、年营收达到万亿级的综合金融企业依然行驶在快车道上。

正是曾经的未雨绸缪,让此后多年的平安可以倔强的“不做前浪”。

大嘉购是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推出的一款电签版POS机,拥有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绝对一清,不跳码,支持刷卡、插卡、挥卡,NFC触碰等多种使用方式。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立即办理大嘉购

大嘉购微信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