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华为“换骨”记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 王梓健
剥离是荣耀的宿命,就算没有芯片危机。

近日,关于华为计划将荣耀手机业务整体打包出售的传闻,正在逐渐清晰和具象,交易价格、收购方、收购后的组织架构等逐一曝出。至于出售的原因,外界大多归结为——缺芯。

确实,愈发恶劣的海外环境,让时间成为华为的奢饰品。“实体清单”影响下,荣耀系列全球出货量从2019年第一季度的二分之一(占华为出货总量)下降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四分之一。随着三星、苹果、小米新机型的推出,华为的手机市场被进一步侵蚀。此外,在5G核心业务,华为接连遭到来自美、英等国封禁。接连失地之下,华为不得不在医疗器械、汽车等未知之地寻求扩张。

在此背景下,再来看这一传闻,可信度更高了几分,甚至有媒体将其定性为“板上钉钉”。确实,对华为来说,剥离本就带有独立属性的荣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这一在外界看来是被迫的选择,从组织架构来看,似乎早有预判。

华为内部,一直存在组织架构博弈。

在最近两年的演讲中,任正非曾对专委会建设、专家队伍变革、采购体系、权力体系等多个架构相关内容提出改良方案,通过了合同审结试点代表处作战指挥权、部门精简等制度,这是华为组织架构改革的一大里程碑。在逆全球化浪潮的威胁下,这些看似旧事重提的改革方案正在加速落地。

一个矛盾的现象是,在华为心声论坛,关于部门协调效率低、组织官僚化等弊病的批判一直没有断过,分权改革、专家当政等多个项目在如今依然处于试点阶段。

一个被任正非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原因是,一旦改革推动过快,行为变形、部门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让改革起到反作用,在多方利益相互耦合的情况下,在博弈中推进,是华为组织架构改革的常态。

华为成系统的组织架构变革始于20年前,据公司内部文件披露,任正非曾在组织架构变革投入大量咨询和优质资源,包括IPD在内的多次成功变革成果构成了华为组织架构的基石。

缓慢,往往意味着稳定。

建设更坚固的船骨,是华为组织架构在被迫出海探险中被赋予的期望,进展缓慢的架构改革正在被新扩张战略倒逼推进。在快与慢,激进与妥协中寻找平衡,是华为换骨的时代难题。

本文以“荣耀手机从华为剥离”为切点,将讨论3个关于组织架构的问题:

1.大企业病就像百慕大,不少优质企业在变大后陷入其中,难以变强,华为也遇到过此类问题,那它是如何治疗大企业病的?

2.美国对华为“禁令”升级,华为面临专利和供应链双重封锁时,华为要如何重新组合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封锁和限制?落在组织架构上,又是如何体现的?

3. 分权,作为华为20年前改革提议,如今再次遇到瓶颈。“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的呼唤中,充斥着哪些阻碍,又该如何落地?

本文略长,约8600字,以企业组织架构中常见的3个问题为切入,试着了解荣耀出售背后的底层逻辑以及华为解决问题的决策思路。

简单与复杂的博弈

引语

大企业病,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拦路虎,其本质是机构臃肿、管理过度带来的商业效率下降。华为的大企业病成因是什么;大企业病在华为内部有什么体现;华为在推动部门精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

盒饭财经将在本章梳理华为组织架构升维和降维的历史,研究任正非的“治病”策略。

多年前,华为内部员工之间流传着一份生存守则,到了如今依然被奉为圭臬。其中两条包括:

“能推:华为叫PUSH,压力要传递,工作也要传递。说白了就是推工作,矩阵式的管理,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啥都能跟你沾边,但是啥你也做不了。

能写:能总结是混华为的重要前提,PPT是成功的必杀技,想必各位在华大都领教了班主任老师出神入化的PPT技巧,一会唱歌,一会视频,一会来首感人肺腑的诗,一会弹出个历史老照片……”

这是华为内部员工的一次自我批判,揭示出华为组织架构变革中的沉疴。

自1999年华为成立变革委员会之后,华为在不断更新着组织架构。从创业之初的直线职能制到事业部制,之后演变为混合矩阵结构再到全球矩阵结构,最后发展成如今的模块化矩阵结构。

华为“换骨”记

图源:华为2018总裁办电子邮件

以俯视的视角,叠床架屋般的组织架构能够使华为实现管理精细化,让企业在扩张中不会失控,但复杂的组织架构也会带来管理过度、架构臃肿等弊病。另一方面,在组织架构改革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行为变形、利益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会诉诸管理。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切对内管理都是成本,但在华为看来,管理体系的唯一目的应该是多打粮食。看似矛盾两个命题将指向一个可能:简单的组织架构难以满足华为新业务拓展的需求,过于复杂的组织架构会让华为患上大企业病,动态平衡是它的最优解。

事实上,简单和复杂的博弈,贯穿了华为组织架构变革的全流程。它当前的组织架构就是多年来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华为“换骨”记

图源:华为《2019年年度报告》

据2020年3月31日华为发布的《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华为当前组织架构分为三大部分,其中,集团职能平台聚焦于业务支撑,为一线团队提供资源与协助;一线业务BG具有较大的自主权,面向不同项目或对象,对相关业务指标负责,在需要时可以横向寻求职能部门的帮助;消费者BG主要从事于消费者终端产品,包括手机、平板、手环、消费者云服务等业务,对经营结果、风险、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负责。

与此同时,华为在组织架构的最新调整中,将Cloud&AI列为继运营商 BG、企业BG、消费者BG之外,华为的第四大BG。此前,“Cloud&AI 产品与服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华为组织架构中属于BU部门,但层级与BG并列,同属华为的一级部门。

升维,是华为前20年组织架构变革的主要逻辑,也是华为全球化战略带来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通讯基础设施全球大发展的产业红利是华为崛起的注脚,同时也让华为的组织架构面临第一次考验。

彼时,华为成立了专门的国际机构市场拓展部进行全球市场的初步探索,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1988年底,华为员工数超过8000名,销售额突破89亿元。业务量的井喷和规模的快速扩张让华为的组织架构不堪重负。

在此之前,华为一直沿用直线型组织架构。这是简单组织架构的一种,多见于初创型企业,就华为而言,公司领导权完全集中在任正非手中,由任正非亲自领导权力中心——综合办公室,其下设中研总部,市场总部,制造部,财经系统,行政管理部五大系统。

华为“换骨”记

资料来源:《组织行为学》;制图:盒饭财经

直线型组织架构具有快速,有弹性,维持成本低的特点,和华为当时的追随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相契合,但这个正式化程度低而高度集权的简单架构模式也让华为内外交困。

据任正非2019年回忆,在华为成立前十年,他总是飞到各地区听取汇报,听客户一点点改进的要求,听研发人员几乎“乱成一团”的研发方向,财务知识的缺乏也导致华为难以处理好财务之间的关系。随着华为全球业务、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任正非不得不放权给各地的“游击小分队”,以至于一度被称为甩手掌柜。

低标准化和高扩张速度,是华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其结果是,研发效率和商业效率的降低。有数据显示,华为的毛利率从1997年的45%下降到1999年的39%,其产品研发周期也远远落后于思科等竞争对手。

1998年,IPD变革后,“华为基本法”明确提出了二维矩阵结构,这是结合功能与产品两种部门化的方式,产生双指挥官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每位员工有两位上司,分别是功能部门和产品部门的管理者,这一结构让华为跨入矩阵时代,解决了分派人才的效率问题,但也为此后的跨部门协调障碍埋下伏笔。

华为“换骨”记

资料来源:国际会议;制图:盒饭财经

在此后10年内,随着华为“国内——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战略布局的实施,其矩阵结构也由最初的二维矩阵发展为多维矩阵结构。

就结果层面而言,在组织战略要求下,华为的组织架构正在日渐复杂;但从执行层面来看,复杂的组织架构牵一发而动全身,各部门员工利益相互耦合,其变革过程必定是一场持久战。

华为组织架构臃肿的缺陷,从这次绩效改革中可见一斑。

2014年2月25日,任正非在外派伙食补助汇报会上表示,将进行薪酬福利管理制度改革,其中提到,“公司现有的工资福利制度产生在公司低工资时代,现在我们的工资都那么高了,我们要逐步简化福利管理”。在实施方面,任正非认为,第一步应该是部分高职级员工(按美国P50定位)要取消许多补助以及相应的浮动,除了战争补贴和艰苦补助可以保留外,其他都要取消。

这项提议一经公布,就遭到不少华为员工的实名反对,他的这句话也被员工在华为新生社区被反复引用和吐槽。

有内地员工表示,他们入职十几年之后薪水不过4位数,有海外员工认为,在欧洲工作,拿着当地1/5的工资,饭费自己出一半,如果取消离家补助,会挫伤基层生力军外派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人吐槽华为班车、食堂等价格高昂。从评论来看,当时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任正非的决定。

2015年华为的财报显示,2014年是华为的增长年,全球销售收入达到2882亿元人民币(4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79亿元人民币(45亿美元),同比增长32.7%。从宏观上来看,任正非似乎没有必要节衣缩食。

然而,从组织环境来看,随着华为在海外的兼并重组、服务外包等活动的开展,以及其他国际通信企业成本的不断降低,华为的相对成本优势在逐渐消失,甚至在规模经营和技术研发上,华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通信设备市场几乎饱和,华为在传统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原材料中涉及的钢材、电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提升,金融危机的冲击,种种因素让华为的增长势头面临瓶颈。

在内部管理层面,由于华为扩张时期的“大肆分封”以及机关人员提级标准过低,华为内部出现了“职级膨胀”和“将军”倒挂的问题,这一方面增加了工资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也成为华为内部层级过多的原因之一。同时,随着华为组织结构趋于复杂,华为正在面临“冗官”的困境,这间接为腐败和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提供土壤。

因此,任正非的此次改革并非无的放矢,在他看来,华为需要首先取消高职级员工的大部分补助和福利,并从“福利主义”过渡为“获取分享制”,以此来激活组织的战斗力。

精简部门,是任正非早在2009年就提出的概念,它正在逐渐取代“复杂”,成为华为组织架构的变革逻辑。

2019年1月21日,华为心声社区发布了一份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讲话内容,再次公开强调组织架构的精简,他提到,华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未来的华为应当是精干的,不像现在那么臃肿,管理层级那么复杂,这么多PPT,这么多会议,这么多无效劳动。”他表示,面对现实困境,未来还需要做一些组织的精简。

在此后的讲话中,任正非对“精简”的重要性及具体执行政策进行阐述,2019年7月19日,任正非明确提出,机关要率先反对建立重复平台和重复性劳动,具体措施包括,一级部门的干部部长每三个月述职一次,必须找到人浮于事的地方,这些重复平台要强制性合并,否则就降等、降级、降职。被精简的人员有两条出路,一是组成“敢死队”对新项目进行进攻,二是到内部人才市场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每三个月降一等工资。

大组织理论表明,组织的价值体系是非线性的,即,如果组织内的人与组织中的资源、外部环境匹配的好,则会创造价值,否则,不仅不会创造价值,反而会削弱价值。其中产生正向收益的部分包括资源互补、资源能产生互相激发的效应等,产生负向收益的包括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不协同,资源的冗余,由于维护协同所产生的其他损耗等。大组织的非线性价值体系说明不再是资源越多越好,不再是组织规模越大越好。(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架构、 运行机制、运作模式研究,2019)

30年前,随着国际业务的井喷,华为不得不让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趋于复杂,但随着其业务发展进入瓶颈,组织架构复杂化的带来的边际递减效应逐渐明显,这也和大组织理论中的描述相符。

如今,在简单和复杂的反复博弈中,华为的变革方向重归精简,降维是华为新的平衡态,也将成为华为此后的架构变革主线之一。

第二次换骨:专家当家的前提

引语

作为全国顶尖科技企业,华为为何在专业性上存在漏洞;早在10年前就提出的专家当家变革为何迟迟不能推行;华为的专家当家欠缺了哪些准备条件?

盒饭财经将在本章通过华为实践案例的复盘,以及其内部关于专家队伍建设的讨论,研究华为专委会变革推进缓慢根本原因。

2020年10月10日,任正非在公司内部讲话中表示,管理机制的落后正在抑制华为的进步,华为要由专家来当家,避免行政管理垄断权力。专委会建设,是华为组织架构的近十年来的最新调整方向。专家要素不足的危害,曾在“马电”事件中给华为当头一棒。

2010年8月5日,时任华为董事长的孙亚芳收到了一封来自马来西亚电信CEO的客户投诉信。信中提到,在IPTV等项目的商用过程中,华为出现了多种问题,其中一条包括“缺乏合同中要求的优秀的专家资源”。

一线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项目启动阶段就有所体现。从2008年8月到2009年1月,华为连续更换三任PD(产品设计师),其原因大都是因为难以向客户讲清楚技术知识、不能讲明白IMS怎么用等问题。

一般来说,项目初期是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在客户的PD眼中,华为对接的PD至少需要具备“精通项目管理,懂产品技术方案,擅长沟通协调”三项能力,但这恰恰是华为一线所欠缺的。

与此同时,在IPTV项目进入正式商业运营之后,由于NGN MDF割接流程问题,当地每天出现了三四百个问题单,导致10%的终端用户投诉马电(业界标准是信息错误不高于3%)。华为端到端运营能力不足,网络分析、网络故障诊断手段不足的缺陷也在此时暴露出来。

2011年1月30日,一位员工在心声社区复盘道,“资源向一线倾斜导致了研发资源的流失,也无法保证版本的质量。后端研发没有话语权直接导致了虚假的‘被’承诺和版本质量的下降。”

一线和研发,一组本应同时出现词汇的割裂,反映出当时华为一线团队专业性的缺陷,此后,任正非曾在华为心声论坛上掀起对该问题的专项讨论。在大多员工来看,技术专家通常处于金字塔底层,无论在利益分配还是权力划分上都不占优势。甚至不少领导认为,对于技术专家的工作,找个新手让技术老专家带一段时间就可以完全胜任,出于优化成本考虑,他们更愿意用价格低廉的新员工替代老专家们。一线专家生存条件差,这是华为基因中存在的问题。

对此,任正非曾两次在公司文件中对专家问题发表评论。2016年8月,华为对外公布071号文件(“华为到该炸掉研发金字塔的时候了”),主要集中于具体问题的揭露,包括“开发者多为低级别,只做开发的人不受尊重、没有职业前途”、“一些架构师和专家基本不会开发,主要精力都放在会议、胶片和文档的编写上”等,内容直指华为IT软件产品质量低、开发效率低、产品交付时间长的根源。然而,到目前为止,华为有关专家队伍的组织架构变革依然处于试点阶段。

事实上,长期以来,专家处于金字塔底层的状况已经深入华为权力分配、绩效管理、文化氛围等各个层面,在改革执行中,“专家如何识别”,“专家队伍如何建设”,“专家在组织架构中应该被赋予什么样的权力”等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专家队伍的改革注定阻力重重。

以绩效管理为例,华为的绩效管理继承了IBM的PBC系统,这是以人为参考系的评价体系,并且绩效的结果将决定员工的一切回报。换句话说,如果一位程序员想要在绩效上须超过别人,在代码质量难以衡量的条件下,多做一些与代码无关的事情就是其中的捷径,久而久之,当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写代码的绩效就差了,真正的代码专家难有晋升的机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在专家识别层面,如何确保专家专业性同样关键。“一位在位的外行被识别出来一般要3年,期间对组织和业务造成的影响显而易见”,华为心声论坛的一位员工分析道。也有员工认为,电信行业门槛过高,哪怕是真的专家,如果不像低职级员工一样深入了解业务,也很难将纸上学来的理论知识熟练应用。

除此之外,在专家队伍的建设中,论资排辈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这是任职的专家评委固化利益化的结果。层层垒土的上升通道,将对华为年轻人才的进入造成阻碍。

所以,如何提升专家地位是一门艺术,提升速度过慢,或是不改变专家的评价方式,那么“领导决策、专家打杂”的氛围不会根本改变,出于生存需要,专家依然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专家待遇的下降会影响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速度过快,一旦专委会能力水平跟不上,伪专家当道,同样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是专家队伍改革的真实写照。

一个月前,任正非在专委会座谈会上谈及专家队伍变革的方法论。其背景是,美国对华为“禁令”升级,华为面临专利和供应链双重封锁。在讲话中,任正非强调了专家当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与5年一份公司文件(“华为:一年交3亿美元专利费划算”)中的倡导正好相反,“不要片面强调自主创新,要合理使用海外专利”。

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正在倒逼华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家队伍的组织架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任正非认为,在权力划分上,专委会将被赋予一定的人事权,在职级上未必低于行政主官,专家将掌握作战中一定的专业决策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专家队伍的变革不会到市场推广,而是会在产品线进行长时间的试点。

能够看出,只有当专委会改革足够成熟,才会写入华为的骨骼,而在专家队伍建设完成之前,这场变革在准备期间注定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和博弈。

分权:被制衡的指挥权

引语

分权,作为华为20年前改革提议,如今再次遇到瓶颈。为什么华为的分权改革不能快速推进;任正非为什么执意于将权利体系复杂化并相互制衡;他又是如何分配指挥权的?

盒饭财经将在本章通过梳理华为自2009年以来的分权措施,研究任正非分权的底层逻辑。

“长期以来,我们都要求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呼唤了这么多年,我们都不知道让他们如何呼唤炮火。”2019年7月19日,面对分权改革的矛盾局面,任正非在松山湖边发出喟叹。

华为关于“呼唤炮火”的号召始于2008年,彼时,长时间的集权已经让华为的架构臃肿不堪,机关拥有过多资源却不了解前线,为了控制运营风险,不得不设置过多的流程控制点,“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已经成为集权带来的致命弱点。

在2009年的开年演讲中,任正非复盘道“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前方的作战部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找目标、找机会以及将机会转化为结果上,大量的时间是用在频繁地与后方平台往返沟通协调上。”也是在此次讲话中,任正非提到了铁三角架构,“铁三角的精髓是为了目标,而打破功能壁垒,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运作模式”,这构成了此后业务BG的雏形。

事实上,以俯视的视角,梳理华为自2009年以来的年报,可以发现,华为几乎在每年都有关于分权措施的论述出现,但真正落实在组织结构或管理制度上的授权行为并不多见。

华为“换骨”记

华为分权时间表,制图:盒饭财经;资料来源:《华为年报》,十张图看懂华为业务与组织架构

在华为的年报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华为对于“呼唤炮火”的解读(“管理权和指挥权分离”,“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团队”)以及华为在分权改革的最新试点项目(合同审结试点代表处作战指挥权,2019)。

2014年,任正非在“班长的战争”对华为的启示和挑战汇报会上分享了自己对分权的理解。任正非提出,决策权分为多种,针对于最后决策权,除了消费者业务之外,应该授权给区域,而BG更多关注资源建设、战略建设、参加作战,为了促进销售额,要想办法让前线指挥官接受他的观点;解决方案的决策权授权给机关,机关的专家有解决方案决策权,但具体操作时应该要前线决策。

而在2019年运营商BG组织变革研讨会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到,在试点中,作战指挥权要下放给系统部,地区部负责区域性战略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承担错综复杂的协调和服务的责任,拥有汇总的权力,可以在地区部成立联合作战中心协调各BG。

作战权利的复杂化和相互制衡,是华为分权改革中的主题。这是部门建设与分权理论完成前的必须之策,也是无奈之举。在长时间的试点中,华为想要摸索出一套关于如何用权的理论体系。

其实,早在改革之初,任正非就对于分权的难度和速度早有预料。在他看来,中国历史上失败的变革都因操之太急, 展开面过大,过于僵化而失败的。把握节奏,是华为分权改革中的关键。

事实同样如此,华为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基层组织建设是分权推行中难度最大的一环。以基层管理效率为例,矩阵式架构带来的多头管理现象,一直是华为管理层面的一大难题。在研发部门,各个角色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让开发人员无所适从,大幅增加了沟通成本。

有研究部门员工表示,华为复杂的管理结构对需要快速迭代的IT软件开发也会带来很大制约。由于组织复杂,中间层较多,各种各样的任务从上面下来,落实的方法就是各种各样的会议,所以现在很多研发员工的不少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规划、研讨、问题回溯、客户支持等会议占用。当部门墙没有彻底打通的情况下,分权将进一步降低部门间的协同效率。

此外,“集体作战”也曾被任正非多次强调,就华为而言,一旦在分权过程中出现“层层承包”现象,前线所有权力将会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甚至产生出“个人英雄主义”的论调,这与任正非分权的初衷相悖。

2014年,任正非强调,区域首先用五年时间打通LTC,实现“五个一”、账实相符,并且IT要实现落地。在2019年,任正非的表述是,在系统部的分权尝试中,暂时让代表处和系统部共同用权,探索用一、两年的时间,成熟一个系统部就授权一个。

在组织和能力管理的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部门建设和长期试点将成为华为分权的前提。

尾语

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结构臃肿、官僚化是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优质资源和外部咨询力量的引入,这些大公司往往不缺乏洞察力,他们甚至可以更早的看到未来趋势和自身问题,而他们衰落的原因大多因为内部利益格局复杂导致的行动缓慢,“知易行难”是他们的弱点所在。

如今,华为正值壮年,但早已出现了“官僚化”“灵活性下降”等衰老的征兆。值得庆幸的是,任正非带来的“自我批判”基因已经让华为先行一步,但在具体变革实施阶段,这场换骨战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大嘉购是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推出的一款电签版POS机,拥有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绝对一清,不跳码,支持刷卡、插卡、挥卡,NFC触碰等多种使用方式。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立即办理大嘉购

大嘉购微信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