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大嘉购整理编辑: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读懂财经(ID:dudongcj)作者: 读懂君

1989年,刚刚升任燕京啤酒一把手的李福成,高兴之余也有点犯愁。当时的燕京,四面楚歌。

一来,北京的核心市场,早已被五星和北啤两位建国前就已经办厂的老大哥收入囊中,1980年才在远郊顺义起步的燕京,只能算得上是“农民啤酒”。

二来,在“啤酒专项工程”的刺激下,那几年,全国一下子冒出800多家啤酒厂,光北京就有10多家,卖方市场一下子变成了买方市场。

更难受的是,当时啤酒的销售,走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包销的路子,酒厂只管生产,怎么卖、卖多少,全由国营烟酒公司说了算。

想要突围,就必须解决渠道“卡脖子”的问题。为此,燕京一口气买下2600辆三轮车,李福成带领高管亲自走街串胡同,绕过国营烟酒公司,直接向小商小店供货。这个后来被写进麦肯锡经典案例的“胡同战略”,一举奠定了燕京未来多年的增长“奇迹”。

到1995年,燕京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85%。4年后,燕京成为我国第一家销量突破100万吨的啤酒企业,将百年老字号青岛甩在了身后。2013-2014年,燕京迎来了业绩巅峰,营收最高达137.48亿,净利润最高达7.26亿。

盛极而衰,2014年起,我国啤酒行业从增长期转而进入衰退期。燕京的业绩也随之一路下滑,到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仅为114.68亿和2.3亿,只剩巅峰期的83%和32%。在资本市场,燕京也早已“失宠”,如今市值仅有234亿,不足青岛的1/4、华润的1/7。

从异军突起,到逐步掉队,纵观风雨40年,燕京至少犯了三个错误。行业跑马圈地时期,过于保守;行业精耕细作时期,高端化布局迟缓;管理弊病一直未解,人员臃肿、效率低下。

真可谓,一瓶燕京酒,装满辛酸泪。

错失“跑马圈地”

当燕京靠着渠道改革逐渐崭露头角之际,我国啤酒行业的格局也正悄然生变。这其中,1993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其一,老字号青岛在港、沪两地敲钟,募集了16亿巨资。其二,据说是被青岛招股书中描绘的蓝图打动,财大气粗的华润也看中了啤酒产业,斥资3亿拿下了沈阳雪花。此外,诸如百威、嘉士伯等数十家外资啤酒巨头也开始争相入华布局。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老牌巨头“一夜暴富”、行业新贵财大气粗、外资巨头虎视眈眈,这三个因素拧成一股旋风,把啤酒行业卷入了崭新的“买买买”时代。

1994年,趁着华润立足未稳,青岛率先发力,揣着8000万南下,收购了扬州啤酒,一年后,又用8000多万拿下了西安汉斯的控制权。

当然,真正的高潮出现在进入新世纪之后。

1999年—2001年,光是这三年,青岛就从北到南,完成了大大小小近40笔收购,马鞍山功勋、广东皇妹、廊坊啤酒、山东卢堡、崂山啤酒……不仅巩固了大本营山东,也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取得了强势地位。

而华润在根基稳固后提出了著名的“蘑菇战略”,开始大举西进和南下。2006年,拿下蓝剑,称霸四川,2007年,拿下淮北相王,称霸安徽,2010年,拿下西湖,进驻浙江,2011年,拿下三泰和大富豪,打开江苏……

2008年形成合力的百威和英博同样没闲着。前者在东北拿下了哈啤、大连大雪、吉林金士百,在河南拿下了维雪,在河北拿下了唐山,后者在东部拿下了江苏的金陵,浙江的双鹿、石梁、浙东,在中部拿下了湖北的金龙泉,湖南的长沙。

嘉士伯则主攻大西北,从2003年起,先后拿下了云南的昆明华狮、大理啤酒,甘肃的兰州黄河,西藏的拉萨啤酒,宁夏的西夏嘉酿,重庆啤酒,新疆的乌苏啤酒。

巨头们不断买买买的原因也不难理解,除了财大气粗,跟啤酒行业的特性也有关系。

在当时,啤酒基本都采用玻璃瓶灌装,重量大、且需要回瓶,运输极为不便,基本上,每个酒厂的覆盖半径只有200km。想要在当地打开市场,就必须先投建工厂,但自建工厂,一是会与当地品牌形成竞争,二是费时耗力。所以,并购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中,燕京也是主要的“侵略者”之一。2000年,通过收购包头雪鹿,拿下了内蒙市场,2001年,通过收购无名和三孔,以极小的代价整合了山东近1/4的市场,2002年,收购桂林漓泉拿下广西市场,2003年,控股惠泉切入福建市场。

不过,相比青岛的不惜代价、华润的高举高打,外资巨头的进退有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战略的选择上,燕京都显得太过于保守了。

李福成曾表示,收购必须遵循五项原则:一是有市场需求;二是有优质水源;三是装备可改造性强;四是领导班子有战斗力;五是当地领导大力支持。

这让当时的燕京保持了稳定的财务基础和强劲的盈利能力。比如在“大动干戈”之后的2001年,燕京的资产负债率只有12.7%,青岛却高达55.82%;在毛利率同为40%出头的情况下,燕京的净利率高达12.42%,青岛却只有2.27%。

但也将市场拱手相让。最为惋惜的,莫过于2013年的金威啤酒争夺案。

2012年春节前夕,港股上市公司金威啤酒宣布将打包出售啤酒资产,包括6家工厂,其中3家位于广东,另3家分别位于天津、西安、成都,总产能超120万吨。作为市场上仅剩的几条“中鱼”之一,瞬时引来了各大巨头的争相竞标。

尤其是燕京,吞下金威,不仅能弥补此前“圈地”不足的问题,还能借此将广西、广东、福建三省打通。当时,燕京也是最被市场看好的买主。但到了2013年,金威却以近54亿的价格嫁入华润。据说原因是燕京最多只能出到45亿。

经此一役,我国啤酒行业的势力格局也基本划分完毕。2013年,华润市场占有率20.4%,青岛15.4%,百威英博12.9%,燕京10.6%,嘉士伯5.9%。行业CR5已达65.2%。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在长达15年的跑马圈地时代,从外行到老大,华润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而从老大掉到老四的燕京,则成了最大的输家。

高端化布局迟缓

在跑马圈地时代的最末端,我国啤酒行业的发展也达到巅峰。

2013-2014年,燕京的营收、净利润分别达到了137.48亿、7.26亿;青岛的营收、净利润分别达290.49亿、19.9亿,均为历史最高纪录。

但2014年也是个转折点。因为人口老龄化,啤酒主力消费人群(20-49岁)减少,啤酒行业正式从增长期转为衰退期。到2019年,3700万吨的总产量,较2013年的峰值下降了1300多万吨。

在这个过程中,以前蒙眼狂奔的巨头们,普遍很受伤。

如果拿2019年的数据和巅峰期对比,燕京的销量足足下降了190万吨,降幅超33%;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了22.8亿、4.96亿,降幅分别为16.58%、68.32%。青岛的销量也下降了110万吨,降幅12%;营收和净利润也分别下降了10.65亿、1.38亿,降幅分别为3.67%、6.93%。

按理说,在行业的调整期,经营最为保守(稳健)的燕京,应该是受影响最小的那一个。但实际上,无论是销量、营收还是净利润,燕京的降幅都更大;相比青岛,燕京销量下降对其业绩的影响系数也更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来,燕京的大本营是北京,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首都人多、需求大、品牌背书。劣势在于,北京是巨头的必争之地,市场竞争会持续异常激烈,燕京纵然守住了份额,但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牺牲利润)。

更重要的一点是,亦如没能抓住跑马圈地时代的机遇一样,在行业高端化发展的浪潮中,燕京再次慢了半拍。

2014年以来,虽然行业总量持续收缩,但受益于消费升级,高端产品逆势增长。根据百威亚太招股书中的数据,2013-2018年,我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规模从590万吨,增长到803万吨,年复合增速达6.4%。

与此同时,在供给端,随着势力格局愈发清晰,在绝大部分地区,巨头间的厮杀也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激烈。从要份额转向要利润,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诉求。

要利润的方式也很简单,直接提价为辅,产品升级为主。

这方面,外资巨头具备天然优势。无论是百威英博,还是嘉士伯,一直主打的就是高端产品。

国产三巨头里,有着较深历史积淀的青岛,高端化布局较早。2010年开始,青岛先后推出了经典1903、奥古特、鸿运当头、皮尔森等高端化产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被调侃“雪花最接近于水”的华润,本来是口碑最差的,但奈何人家财大气粗,反应也及时。2018年,华润斥资超240亿港元,一举拿下了老牌外资巨头喜力的中国区业务。同时,也先后推出了勇闯天涯superX、脸谱系列、匠心营造、MARRSGREEN等高端产品,逐渐补齐了短板。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反倒是燕京,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直到2019年才有所醒悟,推出了几款高端产品,但却已为时晚矣。以至于到现在,提起燕京,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还是“大绿棒子”。

这直接拉低了燕京的吨价。2019年,华润的吨价为2903元,青岛为3431元,重庆啤酒(嘉士伯)为3719元,百威亚太为5600元(2018年)。燕京为2817元,为五巨头最低水平。

没能及时跟上高端化的步伐,不仅让燕京的业绩差强人意,也造成燕京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滑。2018年,五巨头的市场总份额提升至70.4%。其中,华润23.2%,青岛16.4%,百威英博16.2%,燕京8.5%,嘉士伯6.1%。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在近7年的精耕细作时代,虽然排名未变,但燕京却是唯一一个市场份额下滑的。

管理问题仍待解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在行业变迁中,燕京屡屡跟不上节奏的背后,管理是个老生常谈、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事实上,在当年那波外资入华抢滩的大潮中,因为优异的市场表现,燕京曾是巨头们最“馋”的企业。但发展到今天,燕京却是唯一一家没有引进外资的民族企业。

有人统计说,当时李福成一共将30多拨外资挡在了门外。他的态度是“内不联营,外不合资”。在他看来,外资虽实力雄厚,但并不了解中国,与之相比,中国的啤酒酿造技术也并不落后。

事后来看,这种气节可钦可佩。不过,也造成了燕京内部“缺乏活水”。随着一步步发展壮大,昔日的创业骨干成为功勋元老后,燕京也慢慢地失去了战斗力。

这些问题,在行业增长期,或许还能掩盖,但进入衰退期,谁在裸泳?一览无余。而直到今天,相比外部竞争,内部管理问题,也依然还是燕京更大的困扰。

2019年,燕京的营收为114.68亿,净利润为2.3亿,青岛的营收为279.84亿,净利润为18.52亿。很明显,二者已经不是一个级别了。但在员工人数上,燕京30148人,青岛38169人,差距却并不是很大。

反映到人均创收上,青岛为73.32万,燕京为38.04万,勉强够得上前者的一半;反映到人均创利上,青岛为4.85万元,燕京为0.76万,还不到前者的1/6。而如果跟人均创收高达141.41万、人均创利高达25.93万的重庆啤酒比,那更是天壤之别。

一瓶燕京酒,尽是辛酸泪

同样是酿啤酒、卖啤酒,为何差距如此之大?说白了,主要还是因为燕京“养了太多闲人”。

在要利润的诉求下,近年来,巨头们除了推出高端产品“开源”,也在不约而同地关闭低效工厂“节流”。

这方面,已经被嘉士伯控股的重庆啤酒,无疑是力度最大的。2015-2018年,先后关停或转让了柳州、九华山、永川等10多个工厂,缩减了至少20多万吨产能;华润紧随其后,也相继关停了近30家工厂;百威英博和青岛也各有动作。燕京虽也表态关厂,但却迟迟不见行动。

不仅在收入端,在支出端,燕京的两个数据同样格外刺眼。

其一是研发费用。2015-2019年,燕京每年的研发费用,最少也要投2亿,而同期的青岛,最高也仅有2100万。正常来说,研发高投入无可厚非,甚至值得称赞。但在常年保持如此悬殊的差距之下,燕京的产品却始终是被吊打的一方,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其二是管理费用项下的业务招待费。2015-2019年,燕京在这项费用上的总支出超6000万。也难怪有投资人抱怨其“盈利不足,吃喝不断”。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指标是存货周转天数。2019年,燕京为200.49天,青岛为61.47天,重庆啤酒为60.44天。这意味着,每当燕京卖出一瓶酒,对手已经卖出了三瓶有余。

扛着小米加步枪,又怎能对付得了坚船利炮?

留给燕京的时间不多了

因创新而盛,因固守而衰。

从1980到2020,纵观风雨40年,这句话怕是对燕京最好的注解。

事实上,面对今日的窘境,燕京并非没有想过改变。2017年,年逾60的李福成功成身退,70后赵晓东接棒,随后燕京开始全球海选总经理,这一度让市场看到了其改革的希望。

无论是反映规模的营收、净利润,还是反映效率的人均创收、人均创利,燕京虽积弱已久,不敌其他四巨头,但自2017年以来,亦均呈逐年改善之势。

2019年,在赵晓东的带领下,燕京又启动了“五年重构计划”,通过品牌、市场、渠道、人才、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提升,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蜕变。为此,燕京不仅一口气推出了U8、7日鲜、燕京八景等多款中高端产品,还找来了当红炸子鸡王一博为品牌代言,力争在年轻化上也有所突破。

只不过,前不久,赵晓东涉嫌职务违法东窗事发,还是再一次戳中了燕京的痛处。而此前海选总经理一事最终不了了之,也让市场质疑其改革是否动了真格。

暮年英雄上阵杀敌,老牌巨头东山再起,是每个人都想看到的故事。但如今再次四面楚歌,如若不能痛定思痛、刮骨疗毒,留给燕京“逆天改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大嘉购是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推出的一款电签版POS机,拥有人行颁发的支付牌照,绝对一清,不跳码,支持刷卡、插卡、挥卡,NFC触碰等多种使用方式。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
立即办理大嘉购

大嘉购微信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