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谁学为何市值能破千亿?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作者:牛楚云
跟谁学(GSX.US)破千亿的消息,让市场感到吃惊。
截至7月2日美股收盘,跟谁学的股价为63.09美元,盘中最高涨幅达到13.04%,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第四家市值突破千亿元的公司。
连续被做空多次,跟谁学为什么不跌反涨?
01 大涨的逻辑
财报数据显示,跟谁学连续8个季度的盈利,净收入连续6个季度同比超过4.5倍,其中连续5个季度的增速超过400%。
疫情来袭,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行业“哀鸿遍野”,大部分公司为亏损感到一筹莫展,而跟谁学却在逆势增长。2019年,跟谁学实现了2.26亿元的净利润,较2018全年1965万元的净利润,增长1050.3%。
2020年Q1,跟谁学实现营收12.98亿元,同比增长382%,连续6个季度营收同比增速超350%;净利润达到1.48亿元,同比增长336.6%。
跟谁学的增长与大势有关。今年以来,新冠疫情的袭来让线下教育一度停摆,但对线上教育却起到促进作用,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网易有道CEO周枫就非常看好线上教育的走势,他认为目前行业健康度良好,要不了多久就能看到全行业的盈利。
不过这并非跟谁学大涨的核心原因。想要看明白跟谁学大涨的原因,需要回顾其创始人陈向东4年前的决定。
2016年,陈向东创立教育类O2O平台跟谁学,不到半年的时间拿到5000万美元的融资。尽管他想明白了行业痛点——“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正是这样的初心,才能让跟谁学始终把资源聚焦到教育上,而不会被资本控制。
在此后的三年里,跟谁学进行了大范围的“试错”。先是大范围覆盖业务线,之后又转向To B业务,但都走得艰难。
陈向东反思:“我们犯过最大的错误是,当年拿了一个被人们认为历史上最大的A轮融资,但我们并没有找到当时的最小单元点。”
跟谁学意识到要做减法:在砍掉2B产品、关掉投资的生态公司之后,一个名为“高途课堂”的产品上线了(2016年)。
既不是一对一,也不是小班课,“高途课堂”非常聚焦,只做K12的双师在线直播大班课,这款B2C的产品让“失焦”多年的跟谁学找到方向。
K12的市场规模巨大,达到万亿,而在线直播大班占线上市场60%的份额。这也给了跟谁学“all in”的勇气。
“高途课堂”的核心逻辑在于,将教育里边最核心、最高杠杆倍速放大。举例来说,线下教育的场景是1个老师教20个学生,而转移到线上后,配比可以达到1:200,这意味着产能扩大了100倍。本质上是对运营和盈利效率的提升。
按照这样的逻辑,跟谁学在行业聚拢头部教师,将优秀老师的产能放大。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和效果,跟谁学为学生配备了辅导老师,通过小班服务进一步提升、改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供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
时间和市场验证,这种模式走得通。跟谁学也实现了盈利。不仅如此,双师在线直播大班课让跟谁学成为行业内首家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公司。在这个垂直赛道,跟谁学做了最正确的事,这也是市场看好它的原因。
02 未来还有更大机会
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万级别。据咨询机构艾瑞预计,2023年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摩根士丹利的调查报告分析称,这一市场在未来10年将增长23倍,预计超过11000亿元。
增长潜力越大,竞争越激烈。在这个垂直赛道,跟谁学有很多竞争者,并且表现不俗。
据有道公布的财报,2020年Q1财季K12付费人数15.3万人次,同比增加359%;51talk 2020年Q1实现净营收4.87亿元,同比增长52.2%,净利润5080万。好未来也在加码线上,其CFO罗戎透露,2021财年第一财季,学而思网校的营收已占到公司总收入的24%,并将加大对线上教育的投入力度。
此外,小机构也在陆续加入。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20年1~5月有超过2万家相关企业注册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40家在线教育相关企业。
从长远来看,师资、教研、运营等核心环节的打磨和沉淀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和壁垒的关键。就市场渗透来看,一二线城市渐趋成熟,而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对在线教育企业来说,下一个战场会是下沉市场,因为那里有广阔天地。
而跟谁学如果能进一步抢占优质师资,将为企业建立起深厚的护城河。在2018年,跟谁学就主打高中学生和下沉市场,这是当时同行的“盲区”。再加上大班课模式,它还能在下沉市场扎得更深。
下沉市场的“先发优势+大班课的“规模效应”是跟谁学最大的看点。
在中概股集体被做空、在线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当下,跟谁学呈现出的良增长,不仅证明了其商业模式有效,还例证着未来会有更多想象空间。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