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揭穿獐子岛扇贝谎言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
端午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因为“扇贝”被市场多次质疑的獐子岛迎来了证监会的处罚。
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公司同时公告,公司董事长、总裁吴厚刚,海外贸易业务群执行总裁勾荣,证券事务代表张霖辞职。獐子岛之前是扇贝跑了,这下是高管跑了!
截至6月24日收盘,獐子岛股价下跌1.29%报3.06元/股,总市值21.76亿元。
证监会借助北斗卫星找扇贝,一连串“弥天大谎”被揭开
据介绍,獐子岛属于海洋水产养殖业,虾夷扇贝库存难以肉眼观测、采捕作业海域难以事后追溯,这导致公司的造假手法极为隐蔽。对其查证又涉及对数十米海洋深处数百万亩海域水产品底播经过、捕捞情况的客观查证,追溯难度前所未有。
然而,即使再隐蔽的造假手法,也无法逃脱高科技查案的恢恢天网。
此次查办獐子岛案的过程中,证监会借助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委托专业机构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通过獐子岛采捕船卫星定位数据,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进而复原了公司真实的采捕海域,最终揭开了獐子岛财务造假手段的谜题。
图上红色区域代表的是獐子岛记录的捕捞区域,而蓝色的区域则是调查人员根据獐子岛的采捕船的卫星定位数据还原的獐子岛行驶轨迹。可以看出明显出入,说明獐子岛并没有如实记录采捕海域。
调查人员还聘请了两家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分别对卫星定位数据进行作业状态分析,对捕捞轨迹进行还原并计算面积,三方分别还原出来的捕捞航行轨迹高度一致。
通过对比:2016年,公司实际采捕的海域面积比账面记录多出近14万亩,这意味着实际的成本比账面上要多出6000万元人民币,这6000万元成本都被獐子岛公司隐藏了起来。
调查人员还发现:獐子岛在部分海域没有捕捞的情况下,在2016年底重新进行了底播,根据獐子岛成本核算方式,重新底播的区域的库存资产应作核销处理,又涉及库存资产7111万,需要计入营业外支出视为亏损。
通过这两种方式,獐子岛成功地在2016年实现了所谓的“账面盈利”,成功摘帽,保住了上市公司地位。到了2017年,獐子岛故技重施,再度宣称扇贝跑路和死亡,借此消化掉前一年隐藏的成本和亏损,共计约1.3亿元。这种乾坤大挪移,把2016年的成本和损失移转到2017年的做法,是典型的“寅吃卯粮”,操纵财务报表的行为。
夕阳中的獐子岛,停产、“转型”、违规采捕
獐子岛镇由獐子岛本岛和外三岛(褡裢村、小耗村和大耗村)组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曾有“黄海明珠”的美誉。背靠岛上昔日唯一的集体企业,岛民们曾经成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在獐子岛的巅峰时代,这座岛上70%的人都在獐子岛公司工作。
过去,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面积曾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06年上市首年,公司已确权的海域使用权为65.63万亩,其中规划用于底播增殖的面积为64.89万亩;2010年,獐子岛公司底播虾夷扇贝投苗面积增长至120余万亩;2014年,獐子岛公司底播虾夷扇贝确权底播面积已达约340万亩;2017年虾夷扇贝底播区面积减少至234 万亩。
从“跑”到“死”,扇贝存货异常频发,“海底银行”变成了“不毛之地”,獐子岛已停止了所有底播虾夷扇贝的播苗,仅保留小量做实验用。
据新京报报道,某獐子岛公司捕捞船员工表示:“每一艘捕捞船配备的员工减少了,现在5-6人,以前7个人。而且有一部分捞扇贝的人,调动到海螺船,现在以海螺为主了。以前最多一天动用三条装扇贝的运输船,现在基本是两天一趟。公司去年卖了一条运输船,目前只剩下两条运输船了。”
此外,工资也有下降,以船长为例,2014年前,船长一年就能赚11万元,几年后的现在收入不升反降,目前只有9万元左右了。
与此同时,獐子岛公司的育苗业务也在“冷水团”事件后急剧萎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獐子岛公司相继成立了育苗一厂、二厂和三厂,员工最多时均有一百多人,而在2014年“冷水团”事件后,逐渐停止了育苗的业务。
2018年1月31日,獐子岛公司披露2017年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将2017年业绩由预计盈利9000万元至1.1亿元,大幅下调至亏损5.3亿元-7.2亿元。
獐子岛公司表示,公司在进行底播虾夷扇贝年末存量盘点,发现部分海域的存货异常,同时,2017年四季度,底播虾夷扇贝肥满度下降,境外扇贝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对公司扇贝类产品的收入、毛利影响较大,底播虾夷扇贝收入及毛利下滑,部分库存扇贝类产品出现减值。
而仅仅在3个月前的2017年10月24日,獐子岛公司曾披露公告表示,公司对120个调查点位、135万亩海域进行秋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结果显示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
最终,獐子岛公司将2018年1月曝出的这起“扇贝大规模存货异常”事件归因于: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造成高温期后的扇贝越来越瘦,品质越来越差,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的扇贝没有得到恢复,最后诱发死亡。
扇贝的“二次死亡”,很快引起了证监会关注。当年2月9日,证监会对獐子岛公司展开立案调查。
据了解,证监会当时派遣20余人的调查组到獐子岛镇进行调查,最终发现獐子岛公司通过成本腾挪的手法进行利润调节。
球友:人在做,天在看,利好北斗概念股
昨日下午消息一出,雪球App上獐子岛(SZ002069)的个股页下就炸开了锅,球友都在调侃:这真是人在做,“天”在看。“利好北斗卫星概念股”。
据专家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数据具有很好的时空特征,民用定位数据的精度在10米以内,能够记录渔船位置、航速、航向等。这一系统在调查中的创新性运用,让獐子岛自以为隐蔽的造假手段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也有球友提出“60万的封顶处罚”有些低,“动用北斗卫星,花了60万都不止了吧…”
据了解,近期监管层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强化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幅提高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推动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落地,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过去一个月,金融委会议多次点名“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表示要对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与个人坚决彻查,严肃处理;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也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证监会近期集中力量查办了一批市场关注度高、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案件,立案调查了多起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上市企业。2019年以来,证监会已累计对22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立案调查,对18起典型案件做出行政处罚,向公安机关移送财务造假涉嫌犯罪案件6起。
出重拳、用重典打击财务造假已成为共识。獐子岛涉案违法行为发生时,《证券法》尚未修改,处罚60万已是法律规定的上限,证监会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追责。
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实施,违法成本已大幅提高,相关主体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最高可处1000万元罚款。上述人士表示,未来证监会将用足用好新《证券法》赋予的法律手段,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财务欺诈等违法行为。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