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铺好,大家的新基建才能盖房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深几度(ID:deepchanpin),作者:吴俊宇
毫无疑问,“新基建”正成为当下所有企业的重点发力方向。和传统老基建区别最大的是,“新基建”是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政府在背后只是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核心目的在于顺应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所谓“多元主体”,它真正的参与者是一批中国顶尖科技企业。与“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不同,“新基建”的特点是轻资产、高科技、高附加值,能够渗透各行各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升级转型提供更强的撬动效应。
“新基建”背后是规模极大、链条极多的复杂产业生态。
你可以发现,它背后涉及5G、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围绕5G的网络建设、设备生产、运营服务、应用创新等不同环节,能拉动芯片、系统、天线、射频、基站、光通信、存储、屏幕、连接器、云、大数据、IoT、人工智能、内容等各个关联产业的全面繁荣。它们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过程中,最具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领域,而且正在各个城市落地开花,通过平台级企业的赋能,推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展开数字化转型。这种力量必然也会带来商业维度的变革。一缠绕任何商业和城市、政府、企业、公众这四个角之间都会形成紧密缠绕、相互效应的关系。
城市是政府、企业、公众的存在基石,没有城市,其他一切都是空谈;政府是城市、企业、公众的服务者,政府的治理效率和服务效率决定了城市的繁荣程度、企业的运转状态,公众的生活幸福感;企业是城市、政府、公众的引擎,企业的繁荣往往会推动城市的繁荣,也会为个人就业、生活带来更多空间,当然也会让政府获得更高水平的治理。公众的生存状态,其实是被城市、政府、企业的综合效应所决定的,但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城市、政府、企业的运转。用城市、政府、企业、公众这四个视角去审视“新基建”就知道它的影响规模是庞大的。我们可以先去看一组来自信通院的数据:
今年新基建大概是2到3万亿的规模,5G网络建设,6年需要1.2万亿到1.5万亿元,可以直接拉动的产出是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产出是24.8万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的预测是:这种拉动带来的乘数效应,在一定条件下,新型基础设施的1元投入能产生5元的拉动作用。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与华为发布的《数字溢出》研究报告,ICT带来的长期回报将是非ICT投资的6.7倍。“新基建”可能会构建一大批和水、电、气一样,任何人任何行业都离不开的社会基础资源。比如当下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物联网、工业4.0、车联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等,都需要依托于新基建所构建的数字大动脉才能顺畅运行。在未来,几乎所有的行业、所有企业和机构也都将需要依托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来实现数字化转型,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和其他企业相对“软性”的投入不同,华为可以视为是中国“新基建”的“基础设施”提供者,通过提供完整的5G、数据中心、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且在基础设施之上,联合生态伙伴为城市、政府、企业乃至为普通人搭建起面向未来的基石。“要致富,先修路”,新基建是打造智能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只有路通了,车才能跑起来。“新基建”重点在“基”,基的核心是联接与计算。在数字经济时代,5G、云、AI已成为新基建三要素,5G是“路”,云+AI是“引擎”,5G、云、AI的落地与使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当下虽然所有企业都在谈“新基建”这个话题,也都在参与进“新基建”的进程,但是不管是阿里、腾讯乃至其他平台级互联网企业,它们的“新基建”步伐,其实都是由 “新基建”在基础设施层面的步伐所决定的。因为华为负责打新基建“地基“,地基铺好了,上面才能开始盖房子。二四端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我们未来的技术、社会、商业与生活的。随着城市治理形态发生本质性改变,未来商业和城市间的关系会更紧密。因为新基建往往是以城市为核心的,针对城市进行数字动脉的建设。我们当下的城市治理其实是不够精细化的。尤其是这次疫情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暴露了基层社会中存在的很多社会治理问题。“土方”“土法”和商业停滞让我们看到的是诸多不成熟。从社会维度看,一个真正成熟的社会往往离不开成熟的城市规划和基于城市规划的商业空间。商业空间的构建又需要以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才能真正落地。以产业园为例,通过技术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融合基础、创新基础。
上海虹口,上海市中心城区中北部的一个市辖区,东部与杨浦区相接,南部与黄浦区、浦东新区相邻,西部连接静安区,北部与宝山区相交。相比上海其他区域,虹口的固有优势并不特别突出。虹口规划力争到2020年,形成一批规划科学、特色突出、产业集聚的产业园区。全区产业园区数量从目前的33个增加到40个,新增园区(载体)面积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约100万平方米。在华为的支撑下,虹口正在迈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兴建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已经确定了4个5G产业创新园,以及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并计划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政策实施和产业导入创新场景应用,为85家企业提供支撑。从政府维度看,政府会更深、更准地参与进市场引导,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动作用会愈加明显,和企业之间可以展开更多维度的市场创新。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之下,政府的数字化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它能更精准地把握社会经济数据。使企业数字化能力也得到了升级,使其更快响应市场变化,调整自身经营行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动之所以会进入新的阶段。华为在其中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搭建者,起到了桥梁作用。政府和企业之间甚至会形成某种更广泛的市场联动。以安徽合肥庐阳区为例,它采用的是产地政策与本地专属赋能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的企业进行精准智慧赋能。华为则是在庐阳设立了合肥云创新中心,建设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提供庐阳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为智慧庐阳提供本地政务云及大数据平台服务,搭建庐阳政务大数据底座。从企业维度看,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基础创新能力,尤其是通过这些能力增效降本提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展开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商业创新。新基建对中小微企业带来的利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缓解中小微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困境,助力中小微企业缓解供应链金融难题;
节约中小微企业相关成本;
助于中小微企业找到新的供应渠道和开辟新的市场;
能为中小微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新手段。
这次华为发布了“云泽计划2020”,通过平台赋能、创新赋能、普惠服务、金融助力、人才赋能、办公协同、营销赋能共七大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经历过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演进过程后,创新和抵御风险能力正在得到大幅提升。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其实还是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它本质上是连接客户、结构可视、智慧决策,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改造,进而实现产业降本提效、提高用户体验、增加产业收入和升级产业模式。你会发现,在深圳龙岗,一批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纳入了当地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深圳式创新,在“新基建”背景下再一次提速了,企业的市场活力很大程度将继续迸发。从公众维度看,公众在云与计算的支撑之下,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这些服务会为公众提供活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城市空间毕竟是由人居住的。人塑造了城市,城市又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人与人之间的个体交往,人与城市、城市与人之间的相互塑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在这个有机的体系内,人作为个体得以生活和发展,城市得以演化和进步。三
新“基“遇“新基建”的背景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尝试参与其中,让公司业务和当下潮流紧密结合。然而,你会发现,其中有一些企业是用“蹭热点”的方式参与建设,企业自身和“新基建”所倡导的方向并无太多关联。有些企业则是落点过于微观,落点狭隘,缺乏格局。有些企业虽然在中观视角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设想布局,但是因为缺乏产业链的串联能力,能做的事情也极其有限。“新基建”离不开全社会、全产业链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有领头厂商可以从全局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如果说当下很多厂商都在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而华为正在聚焦“基”的建设,同时从顶层设计到细枝末节的全产业链的思考、创造、统筹。云,它最终涉及的是城市、社会、商业与人的问题。它为我们未来的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企业转型以及人居环境设计了一整套蓝图。这才是新基建真正的“基”遇。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