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裁员,未来不允许;不裁,现实不允许;疫情教你学会了啥?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财视传媒(ID:caishiMV);作者:子荷

疫情高峰已过,但大多企业尚属一地鸡毛。

之前标榜坚决不裁员的,未必就真的有能力兑现承诺;早先大幅降薪瘦身的,或许又在为人气的凋零而头痛不已。说到底,事情总是人做的,人少了转不动,但人多了又扛不动。更何况,人心善变,形势好时企业文化貌似坚不可摧,但“患难”一来,见的未必是“真情”,更可能是沉疴。

所谓企业家,在危机面前,看上去高高在上决定员工生死,实际上,是最脆弱和不知所措的一群。

踩刹车不是第一选择,但可以是个选择

一边直面月营收几乎为零,一边因裁员而辗转反侧,这恐怕是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家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裁员,未来不允许;不裁,现实不允许;疫情教你学会了啥?

每逢大面积的经济危机,总有人呼吁企业不要裁员,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确,不少著名企业在过往的危机中正是这样做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日本京瓷甚至声明连钟点工都不裁,而且也真的做到了。据说,一位很有名的CEO曾直言:“裁员,只能说明领导者没有能力。”

不幸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能力”的领导者为数不少。就在今年2月,清华、北大联合调研了995家中小企业。调研结果表示,如果不开工,其中34%的企业现金只够维持1个月,85%撑不过3个月。更要命的是,接近1/3的企业都预估因疫情会导致年收入腰斩或更惨。

抛开那些积淀深厚,危机应对能力极强的优秀企业,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面临长期不可预判的危机时,谁还能说,裁员不可以呢?实际上,不但“可以”而且“应该”。相对于看上去更和谐的“共渡难关”,裁员反而是次中优选。

这是因为,所谓的“共渡难关”、“共同牺牲”,往往意味着各种形式的全员降薪,毕竟,即便手中尚有余粮,但在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中,任何企业都一定会未雨绸缪,同步开源节流。而正确的裁员,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员结构,通过优胜劣汰让团队更加精干有力,但全体降薪则是变相的大锅饭,伤害最深的反而是那些最有能力的员工。短期之内,看似众志成城,可一旦战线拉长或者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企业就会陷入“不想要的走不了,想留的留不住”的两难境地。

瘦身的正确打开方式:结构化,盯紧人效

裁员不但可以,而且一旦决定,一定要稳准狠。最忌讳的是拖泥带水,半遮半掩,走一步看一步。可惜的是,大多数企业家恰恰是这么做的。

裁员毕竟代表着企业家“能力不足”,承认这一点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举起铡刀,把熟悉的人赶走,砍断其收入来源,更会给企业家带来深深的愧疚感。正因此,许多企业在裁员时会采用拖延策略,先少裁几个扛一阵,实在不行再裁几个。殊不知,裁员只要一开始,公司就会变得人心惶惶。在管理层看来,自己是在冒着风险尽力保住更多人的饭碗,被留下来的员工应该心存感激,比以往更加努力。但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不同的立场决定了,裁员的幸存者首先会想到的是“下一个会不会是我”,即将失业的忧虑,必将带来整体生产效率的大幅下降。

所以,当危机发生时,一定要尽最大可能做长期影响预测,一旦采取行动,别犹豫。在沟通时也应开诚布公。在能力所及之内,尽量善待被裁员工,提供给他们更多帮助。

当然,更根本的还是要明确裁员的目的是什么,和降薪一样,裁员也不能搞平均主义,给各个部门摊派指标。因为,裁员为的不是笼统地降低人力成本,而是要提升人效。

在这个方面,华为曾经的做法堪称范例。

裁员,未来不允许;不裁,现实不允许;疫情教你学会了啥?

许多人都知道,2002年,华为一度内外交困:在国内,“港湾事件”导致华为市场和人才双双受损,在国际市场,华为刚开始发力,尚处于亏损阶段,美国的干预则更添阻力。彼时,华为为确保现金流安全也做过瘦身,但并非是简单的裁员,而是实行了裁员、增效、涨工资三步结合法。

首先,裁员一定是结构化的,要确保裁掉的是不符合企业价值观或者不符合业务发展需求的人。同时配套组织架构的调整,聚焦核心业务,并通过智能化或对外合作等方式,让留下来的人做更有价值的事情,由此带来人均产出的提升。

接下来,为留下来的人涨工资就顺理成章了。所谓让3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发4个人的工资。尤其对一些身负要职处于关键岗位的重要员工,更要重点进行差异化激励。

裁员如此操作,谁该裁、谁不该裁明明白白,免去了员工内部无谓的猜疑。而且,留下的人能看到更可期待的未来,把心思更多放到工作上,达成真正的共赢。

疫情过后该怎么做?

裁员,未来不允许;不裁,现实不允许;疫情教你学会了啥?

二战时,丘吉尔曾有名言——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不但考验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更是企业审视战略和业务的机会。简单的裁员只能短期治标,系统地解决问题方能固本。压力倒逼之下,或许能让许多之前冒进的企业回归正途。

当然,危机带来的借鉴还不仅仅如此。

比如,水库式经营。通俗地说,就是日子好时一定要存钱。这一经营术语来自稻盛和夫的京瓷。据说,哪怕七年没有订单,京瓷也能付得起员工工资。当然,一味地存钱违背企业的属性,但经此一“疫”至少足以证明,资金储备3个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裁员不应该仅仅是企业在危机时的不得已之举,更应常态化。也就是说,即便外部环境正常,企业也应该时刻重温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标准。不合格的员工通常不是因为危机才不合格的,日常就坚持明确的衡量准绳才不至于在危机到来时手忙脚乱,这既是对企业的负责,也是对全体员工的负责。

灵活的薪酬制定同样被证明是抗风险的绝佳举措。

2008年金融危机时,曾有人研究过美国9家从没裁员过的公司。其中最长的不裁员记录在当时已经达到81年。他们的共同特征除了谨慎的财务战略、注重人力资本且与员工能有效沟通的公司文化,以及把好招聘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薪酬制定上十分灵活,并且始终以市场好坏为导向。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意味着大量采用兼职员工,或者随意调整薪资。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中的不少都采用了全员持股制度,在制度层面构建了起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其实,在国内,采取类似方式的企业也不少。全员持股,意味着可以将固定薪酬的比例降低,员工的一大块收入都和分红挂钩。日子好时,大家有福同享,环境差时,也能做到真正有难同当。危机时,即便收入减少,但员工心理上的安全感依然在,这种心理的稳定性,对员工和企业都是巨大的财富,有助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共克时艰,走出危机。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