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酿车祸,到底谁该负责?
大嘉购整理编辑:
近日根据媒体的报道,一辆网约车因为司机的疲劳驾驶在路口撞击护栏而起火,乘客受伤严重。于是关于网约车平台对于司机疲劳驾驶的管理问题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消息显示,该网约车司机在事发前的三天里每天接单超过18个小时,已经是十分危险的行为了,平台为何没有及时察觉并对其进行制止?
如今疫情形势依然很严峻,很多网约车平台都受到了影响,司机们的收入也是大不如前,用户订单锐减,为了赚钱,很多司机都选择在复工初期多运营些时间,来弥补此前的损失,这种行为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便如此也要注意行车安全,不能疲劳驾驶。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想办法明确责任,并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那么,因为此而导致的车祸问题,到底谁该负责呢?平台需要怎么改进?
平台并无严格规定?
事情发生之后,作为网约车平台方先行为伤者垫付了10万医药费,并且主动邀请北京专家为患者视频会诊,平台责任心也体现了出来。针对于此次事件的司机疲劳驾驶的问题,根据平台的规定,在其连续接单4小时之后,平台会对其进行强制暂停接单,这个时间就是其用来进行休息的。
但不同的网约车平台规定是不一样的,有的平台会有语音提示,有的平台干脆就没有任何反馈和措施。网约车司机往往在多个平台开设了账号,他们在一个平台接单受限之后,就会选择登陆其它平台来进行接单,因此就算是有平台对司机驾驶时间进行限制,也没法完全杜绝这种方式情况的发生。
其实对于行车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平台,就算是交管部门也是三令五声地严格要求驾驶人员。可是司机们或多或少地也有可规避的办法,而平台即便是有相关的规则,也并不一定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以目前的平台技术来看,想要以线上规则来约束司机的线下行为,着实有点难为人的意思。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放任不管了,网约车司机使用平台来进行接单,获取盈利分成,他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平台信息的享用者,保证自身安全在驾车行驶中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旦出事,人财两空。所以,平台要做的是从思想观念上对司机进行培训和教育,再配合相关的平台技术措施作为辅助,才能更加有效地约束司机的行为。
到底该谁负责?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平台是有责任的。毕竟司机是在平台接的单,也是平台为乘客提供的车辆和司机,平台对于司机的审核、培训以及相关的教育也是存在些许问题的。因此在出事之后才会积极为伤者提供帮助,体现其责任感来。而司机是促成此次事件直接发生的人,也是因为其没有按照交通规则,疲劳驾驶才出现的车祸事件,其本身也是有直接的责任的。
此外,事故车是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该车撞击护栏之后便迅速发生起火,这有没有加重伤者的伤势,有没有影响救援工作?新能源车在应对事故上有没有很好的措施?这些也都值得商榷。因此,新能源车辆厂商是否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在车辆安全问题上做进一步的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各个主体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司机想多挣点钱,受到当前疫情的影响挣钱已经是很难了,似乎这种每天接单18个小时的行为也让人同情,但是乘客的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这才是最重要的。而平台对于司机的这种行为,也很难做到实时的监督,它们似乎也很委屈。因此,到底谁对谁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单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司机和平台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网约车平台如何改进?
如果一家平台无法从技术手段杜绝司机的疲劳驾驶问题,那么只能是多家平台成立联合监督部门,或者由一个外部监督部门或者组织介入,对司机的行为进行统一的管理,这样既能有效杜绝司机钻平台空子的可能,还能改善当前的运营结构,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但要建立这样的部门,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需要整个行业的配合,难度不小。
当然,也可以平台自行进行技术升级,对行车途中的司机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如果司机出现打盹的行为,就及时叫停其接单。但这种监督管理的行为毕竟治标不治本,还是需要平台对司机本身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提升司机们的行车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源上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网约车行业的监督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同时各个平台也要加强对司机的培训,尽最大的可能提升其行车安全意识,才能将行车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2020,网易云音乐大步向前
下一篇:松果改名小米,澎湃会卷土重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