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迎新规,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商机遇在哪?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科技金融说(ID:tjf1314996)
5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对外公开《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七章七十条,从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贷款合作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什么是互联网贷款?
根据《办法》定义,互联网贷款是用于借款人消费、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等的个人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简单地说,《办法》中涉及的是商业银行线上发放贷款,不是指P2P网贷。”银保监会有关工作人员补充说。
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发力互联网贷款业务,在满足居民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金融便利度和普惠业务覆盖面。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互联网贷款业务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和风险隐患。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由于现行相关管理办法未完全覆盖上述问题,且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对客户实行线上认证,实际上已突破了面谈面签和实地调查等规定,有必要尽快补齐制度短板。
银保监会表示,制定办法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弥补制度短板,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社会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并适时发布实施。
从本次发布的《办法》中可以明确看到,有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在个人信用贷款方面,为有效防控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办法》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小额、短期的原则,防范居民个人杠杆率快速上升风险。根据《办法》,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不过,《办法》并未对个人经营贷和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设置相应的额度上限。其中,在贷款流向方面,《办法》要求贷款资金不得用于购房、股票等投资。
规范合作机构管理方面,《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合作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内控制度、准入前评估、协议签署、信息披露、持续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压实责任。对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办法提出加强限额管理和集中度管理等要求。
同时,《办法》延续了此前对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自主风控、立足本地与严控流向的要求。在立足本地的要求方面,《办法》并未“一刀切”,而提出地方法人银行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互联网贷款业务,无实体网点的银行等将豁免这一限制。
《办法》提出,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进行名单制管理,同时开展事前准入审批,并根据其层级和类别确定审批权限。不过,虽然《办法》要求施行全行统一的准入机制,但并未要求合作机构准入统一由总行进行审批。
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商机遇在哪?
随着《办法》的出台,对于第三方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服务商等到底有哪些发展风口呢?
对此,柒财经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指出:
办法中提到:商业银行进行借款人身份验证、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查、贷后管理时,应当至少包含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银行账户以及其他开展风险评估所必需的基本信息。如果需要从合作机构获取借款人风险数据,应通过适当方式确认合作机构的数据来源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并已获得信息主体本人的明确授权。商业银行不得与违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第三方开展数据合作。
毕研广指出,从上述内容来看,总结来说就是“没说不能用大数据,但是要合规”。“首先如果需要用到外部数据的,先要确认数据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如果你是爬虫爬来的,那肯定是非法的。去年,大数据平台那波风险就是由此造成的。再者,并且取得本人拿授权,现在的本人授权基本都是霸王条款,不排除以后需要向征询授权查询书那样的纸质版文件或者电子版文件,用来证明取得借款人授权。大数据可以做,但是要合法合规的做。”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风险管理方面,《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实行风险控制,加强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同时防范和管控信息科技风险。
其中,在第三章第三十七至四十二条,《办法》分别对“风险模型管理流程”、“风险模型开发测试”、“风险模型评审”、“风险模型监测”、“风险模型退出”、和“模型记录”提出了重要要求。
据科技金融说了解,为可以更好地协助国内各商业银行落实上述监管要求,提供覆盖组织架构、制度、流程、和工具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技术赋能,同盾科技副总裁兼同盾咨询负责人余旭鑫博士组建了一支专注模型风险管理咨询的小团队,目前该公司所打造的“同盾ModelWise®模型管理平台”已经上线。
据悉,该平台立足宏观,以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管理为切入点,实现对模型的集中化、流程化和统一化管理,帮助管理者在复杂的系统中形成纵览全局的视野和有效决策的抓手,为原本散落在各处的模型的集体智能化寻求到最优解。在提升模型资产的开发、实施和使用的效率的同时,让管理者得以把全行级的模型风险管理政策以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式落实到每个环节。
同盾方面表示,从国外的经验上看,模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会给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职能的战略与构成带来深远的影响。其愿助力国内各商业银行,共同迎接这场变革。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