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巴菲特的人生经验:一切思考基于时间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转自公众号: 谢璞笔记(ID:jiaxinwen360),作者:谢璞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但老话也说,“人老精,树老滑,兔子老了最难拿”。大家在享受年轻的同时,确实也应该看到上一辈的“前浪”们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和价值。
89岁的“著名前浪”巴菲特曾说过,“只有潮水退却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没错,就是那个全球最富有的老头,耄耋之年还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股神巴菲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巴菲特的故事,看看当代年轻人能从“前浪”巴菲特的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巴菲特出身名门,父亲是国会议员。他从小就有经商头脑,励志要赚大钱,11岁开始买股票,20岁考入哥伦比亚商学院,师从著名证券分析师、享有“华尔街教父”美誉的本杰明·格雷厄姆。
巴菲特从老师那里继承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把“价值投资”发扬光大。他让“价值投资”成为投资界家喻户晓的名词。价值投资的最底层,就是时间。核心就是让价值穿越时间,或者说,让时间沉淀出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投资”的理念不一定只用来炒股,也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
巴菲特喜欢讲“复利”,“复利”是价值投资实现的增值方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利滚利”,有人认为,“复利”是资本主义第八大奇迹。关于“复利”的奇迹,有两个故事:
1、每天进步0.01和每天退步0.01,1.01和0.99,表面看起来相差只有0.02,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过,当两者与365乘方后,差距就是天壤之别。1.01*365=37.7834343,0.99*365,约等于0.025。每天只需要多付出一点点的努力,365天后将积累巨大的力量;
2、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为百无聊赖的国王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非常高兴,问他想要什么赏赐,他边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求国王赏赐他点麦子。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以此类推,国王听了欣然答应,在最初的时候,这个要求显得非常简单,消耗的麦子很少,但还没有放满一半格子的时候,国王发现,就算拿出全国的麦子,也无法满足这个“简单”的要求。
巴菲特的财富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计算“复利”的过程:
21岁,2万
26岁,14万
30岁,100万
34岁,340万
37岁,1000万
43岁,3400万
47岁,6700万
48岁,1亿
66岁,178亿
72岁,368亿
83岁,608亿
也就是说,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50岁以后赚到的。看到这里,你可千万别说,那我也准备50岁以后再努力赚钱,巴菲特50岁之后赚了人生99%的财富,前提是他在50岁前一直持续的积累。
简单地说,“复利”的价值,有一个前提——持续性,并且是足够长的时间。
套用俗气一点的鸡汤,那就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虽然现实中,有许多靠运气一夜爆富的人,但easy money,easy come easy go。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靠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的跨时空交换。跨空间,很容易理解,就是上海一家公司借了四川一个银行的钱,这是空间维度的价值交换,时间维度,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花呗”,大家手头可能没有钱,但是看好某款商品,所以,借了马云的钱并承诺他,我下个月还你花呗,这里的钱就跨越了时间。
“复利”最底层的基础是“时间”,巴菲特的成功,说到底,就是持续性的投入,持续性的成功。
美国畅销书作者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英文不好,那你每天投入1个小时去学习英文,一万个小时之后,你就能英文一定能取得突破。中国古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有恒心,铁杵成针”等成语,也是说的同样的道理。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源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的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有孩子们爱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那样的话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最终实验的结果是: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米歇尔后来发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待15分钟再吃糖并获得奖励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那些能延迟的人,在成年之后则更多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延迟满足”的底层,其实也是“时间”。农村有句俗语“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小时候胖的人不算胖,日后很可能就瘦下来了,而后来变胖的那些人,却怎么也瘦不下来。
对时间的感知和定义不同,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结果。
譬如我们读书,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这是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最终考核标准就是考试和毕业证,有人觉得,初中混过去就可以了,高中才是考大学的关键,或者高一高二混混日子,高三的时候再努力冲刺,这些人总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时间够用,然而等到临阵磨枪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而如果你把读书看作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是人生更长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很多商业精英推崇一本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鸡汤”图书,“七个习惯”中很重要的一条说的是:“以终为始”,就是从最终的结果倒推过程,回到起点,来制定你的计划,规划你的人生。如果此刻的你刚刚考入高中,不妨设想下,3年后高考,你想考入985名校,你需要多少分,你的语文需要考多少,数学需要考多少?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其实也是从结果倒推回到原点。巴菲特穷尽一生都在试图寻找让价值穿越时间的钥匙,时间有连续性和不可逆转的特性,所以,巴菲特的哲学也是将投资看做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从最终目标推倒出他的行动指南。巴菲特的投资是这样,我们人生或许也可以参考。
好了,说了这么说,其实也不是试图给大家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希望在传递这些故事的同时,能让大家有一些启示或感悟。你能从巴菲特的理念里解读到什么?欢迎大家评论中一起探讨。
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鸡汤共勉,“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