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疫’”记忆库与互联网的“新史记”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罗超频道(ID:luochaotmt);作者:罗超
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正在全球范围蔓延,其影响之深远足以改变世界运行规则。所有人都是抗击疫情的亲历者,都有自己的疫情记忆,都将在疫情后反思成长向前。网友说“每天都在见证历史”,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搏斗注定被载入史册,人们的记忆会成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此,国家图书馆发起的“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显得意义非凡。
01
因为互联网,大众成了历史记录者
4月23日,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发起“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旨在保存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完整记录全民抗“疫”的真实情境,客观反映中国模式的时代价值。
根据官方介绍,“中国战‘疫’”记忆库将全方位收集和保存体现广大人民群众防疫控疫状态下具有历史价值或特殊意义的各类型资料,以及各地区、各机构、各团体所付诸的行动记录,完整记录各行各业全民抗“疫”的生动故事,客观反映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展示中国模式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的现实意义。
本质上,“中国战‘疫’”记忆库是一种基于社会化资料记录历史的形式,在历史学界属于公共史学的范畴。“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是美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如今已颇具声势和规模,全美近百所大学的历史系都设置了公共史学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公共史学课程也进入了许多高校历史系的本科教学。公共史学有三大口号:书写公众、公众参与、公众消费,由六个分支(公众历史书写、公众口述史学、公众影视史学、公众历史档案、公众文化遗产、通俗普及史学)组合而成的学科群,大众参与记录历史是公共史学的重要内涵。
公共史学早已被引入到国内,不过据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唐建光介绍,公共史学真正引起学术界重视要到2010年,当年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召开,在他看来,保存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国家的记忆,是对未来负责的方式。
感谢互联网的存在,在抗击疫情这样的重大社会事件中,大量的非虚构资料在互联网上被生产、被传播、被保存,人们几乎不用再担心这些资料会消失掉。然而,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数据大爆炸,疫情相关资料终将被淹没在数据烟海中;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数据保存去中心化,不同平台有不同数据且可基于业务来决定数据的留存,不利于重要资料的永久记录。因此,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归类、归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国图“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的内涵所在。
建设“中国战‘疫’”记忆库,不只是体现出人们对于抗击疫情中的点滴记忆的珍视,同时体现出人们对疫情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负责。经历磨难后吸取经验教训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路径。
02
方方日记外,微博承载大众记忆
作为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首家试点基地,微博与新浪成为“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的共同参与者。微博作为我国公众记忆的重要载体,可以全景呈现疫情发生以来的点滴。
疫情发生后,武汉作家方方每天在微博发表疫情日记,3月25日,方方在武汉封城的第62天发布最后一篇日记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3月24日),后来方方日记被出版成书,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方方日记以偏概全有诸多不完美,支持者认为方方以第一视角记录时代的内容很有价值。
我没有读过方方日记,因此不做评价,不过我认为真正的时代记忆,绝非一个人的日记能够承载,这是一个大众记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同时已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大众创造历史、记录历史与书写历史的时代已经到来。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不只是可以承载方方的日记,同时可以作为“大众日记本”记录时代。
作为社交媒体,微博的核心产品逻辑是基于TimeLine(时间轴)的信息流平台,疫情零星消息出现、疫情大规模爆发、钟南山院士确认病毒可以“人传人”、武汉封城、火神山医院交付、全国各地驰援湖北、方舱医院休舱……微博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入口,是公共信息发布平台,是公共话题讨论平台,是社会的“历史快照”。关于疫情的时间线,在微博清晰可见。
微博汇聚来自个人、媒体、医院、政府、组织等社会参与者的内容,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有身处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有热心公益募捐资源的明星艺人,有疫情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有热衷于观点意见表达的KOL……
截止3月31日,6805万+微博用户累计发布9.6亿+条疫情相关内容,虽然其中有很多个体用户的情绪表达算不上时代记忆,然而医院、媒体、机构、政府、部分认证用户创作的疫情内容,无疑会成为时代的微观记忆,是任何纪实作品都无法完全承载的。就像微博的名字“微”的内涵一样,微博对于时代记忆的价值的精髓就在于“微”。
微博不只是成为疫情期间大众的“笔记本”,其公共发声平台的属性让每个人的声音被听见,推动了很多问题的解决,成为历史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基于疫情求助超话,肺炎(疑似)患者的在线求助从零散碎片无序,变得制度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微博成为汇聚爱心的平台,医院通过认证账号募集物资,韩红等明星则在微博募集资金。截至3月31日24点,超过200万人通过微公益平台捐款5400万元,450+家企业捐出超过101亿元款物并通过微博公示,7100万+人主动传播公益信息,被阅读375亿次,5.3万名医生参与在线义诊,近170万人次受益。
微博作为平台在疫情期间有大量的作为。疫情伊始,微博就率先全网上线“抗击肺炎”专区,并开放微公益捐赠通道,新浪新闻App上线“抗肺炎频道”和疫情地图,微博与新浪协同强化疫情信息服务,体现出“新闻门户+社交媒体”的跨平台优势,让疫情的时间脉络更加清晰可见。互联网时代谣言密集涌现,微博第一时间上演辟谣专区,每日发布辟谣信息汇总,通过@微博小秘书 私信触达全站用户,截至3月31日已累计有效标记和处置不实信息10000+条,处置账号600+个。#微博辟谣#话题总阅读数超80亿,讨论超550万。此外,微博上亦策划不少类似“全网手写加油接力”、“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这样的活动,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中国战‘疫’”记忆库要记录群众抗击疫情的全貌作为“时代记忆”,微博自然不可或缺,成为国家图书馆发起的“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的首批参与者。实际上,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图书馆就与微博合作,尝试将疫情的信息和数据以专题形式如藏国家数字记忆计划保存,在抗击疫情取得关键胜利后,“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计划出路,确定了“中国战‘疫’——COVID-19记忆库”这一名字。
03
记录时代,互联网信息成为全民回忆录
““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本质是一个公共史学项目,是一个社会化的公共历史记录行动,梳理微博发展史,尽管伴随着高光与争议,但是其公共历史价值真的不只是体现在疫情这一重大事件上。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成为社交媒体的主力玩家,几年时间先后战胜搜狐、网易、腾讯等平台的微博,2014 年登陆纳斯达克,将自身与微博划上等号。一定程度上微博改变了媒体产业,进而改变了时代的记录形式,《南方周末》2010年开刊词中的《关注改变社会,围观改变中国》中的“围观”一次,对微博的价值描绘得十分贴切,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移动传媒市场的发展,微博在过去十年里面是一个现象。中国的互联网民众掌握了传播的主导权,开始用自我生产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见表达,和生产自己的新闻产品,是从微博开始的。”
不只是疫情,2009年至今的许多重大事件,微博都成为重要的记录者。关注渐冻人的冰桶挑战、建国七十周年国庆大阅兵、汶川大地震十年、每年春运春节、奥运会、世界杯……每一个关键时刻微博都没有缺席,都留下了网友们的记忆。互联网行业的3Q 大战、3B 大战等关键事件,小米的崛起、雷军董明珠10 亿赌约、贾跃亭的大败局、罗永浩的创业历程,在微博上都留下重要的轨迹。
大多数日子都是平淡无奇的。微博上更多的内容是人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微博发表内容、表达观点、讨论话题、获取信息。饭圈动态、明星出轨、名人辞世、企业商战、兴趣分享……才是微博的常态。谁又能说,这些不是时代记忆的一部分,不是历史的一个切面呢?
说微博是时代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不夸张,微博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正在凸显,微博数据已成为国民数字记忆的宝贵“史料”,成为公共历史的重要篇章。基于此就更容易理解一年前启动的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互联网公司有海量信息存储在自己的数据库,就像人人家里都有藏书一样,不过在社会中扮演书籍收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则是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想要将互联网上重要的数据给保存下来,再将这些信息用于社会,比如政策决策和学术研究等非商业用途,新浪成为首家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微博成为重要参与者,微博上的信息或许很“微小”,然而不可否认,对于时代来说非常重要。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10年与Twitter合作启动了类似项目,澳大利亚、法国、瑞典和荷兰等国都在90年代启动了国家级的互联网数据收集策略,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数据收藏目的,均是想要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提炼出国家故事或者说国民记忆,使之成为公共历史的重要资料。
“图书馆记录下的微博十年”专题库建设已初步完成,正式入驻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记忆计划。不论是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国家数字记忆计划还是“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均是要将来自公众的“微小却重要”的时代记忆给封存下来。在公共历史学发展较早的美国,有很多以社区、族群、地方为单位来进行资料采集的项目,很多地方性的图书馆会通过当地居民的口述,把一切可以保存的资料保存下来,进而保存地方记忆。
因为互联网,因为微博,这一切似乎容易了许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