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贝壳的焦虑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科技唆麻

“报复性消费”还没来,“报复性买房”反而在各地掀起了燎原之势:从 3 月底以来,从深圳总价 4200 万/套起的公寓项目 7 秒售罄,甚至个别楼盘开始重启多年以前的“喝茶费”;

到苏州三个楼盘同时秒售罄,再到长沙某项目开盘两小时 580 套便认购超过八成,成都某盘推出 360 套房源却近万人参与摇号;甚至连北京某网红项目,开盘 20 分钟便售出超过九成……

“抄底”号召不只鼓动了购房者,更在房地产经纪行业搅动出了不小的水花。

先是 3 月 31 日,58同城及旗下新房联卖平台 58爱房,宣布向重庆房产经纪企业“到家了”投资 5 亿元。作为本土最大的二手房中介和新房渠道分销公司,到家了常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国内第一”联手“本土第一”,这一合作被外界解读为头部玩家开始加速推动行业整合。但蛋糕只有这么大,压力之下必然引起反弹,首当其中的便是近两年疯狂扩张的贝壳。

投资公布两天后,贝壳重庆站便召开紧急大会,亮出了三张牌:“1.挖一个到家了的员工,奖励2000元-5000元;2.到家了的经理出去开贝系的品牌店,给30万以上的补贴,两年后再还;3.全国都被贝壳拿下了,没有理由重庆拿不下,半年之内不惜一切代价让到家了关门。”

随后,到家了掌舵人王凯在朋友圈进行了回复,指出到家了并未高薪从链家挖人的同时,直指“相融共生才是大家的发展之路”,并强硬质问:“你是想做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岳不群吗?”

而更有趣的是,隔空骂战在双方高管与员工间不断升温后,58爱房又再次宣布将于近期向"到家了"体系追加1 亿元投资,加深双方在品牌、产品、流量、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深度。

一边是行业龙头的 6 亿投资,另一边却是贝壳通吃路线的鞭挞,从王凯的朋友圈不难看出,到家了与贝壳之争其实早已脱离了常规市场竞争的范畴,涉及到了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模式之争。

01为什么是贝壳

“你一统江湖,全行业不会同意,开发商不会同意,客户不会同意,政府也不会同意。”王凯的朋友圈中的这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很好地概括了贝壳近年来“四面树敌”的形象。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贝壳找房平台业务已经覆盖全国 106 个城市,连接新经纪品牌超过 235 个,签约门店数量涨至 3.8 万,连接经纪人超过 36 万。

而此时距离贝壳上线,才仅仅过去 22 个月。

业务层面的狂飙突进,源于贝壳站出来颠覆了原有的房地产经纪的玩法。正如亚马逊、京东,都经历过从早期的垂直品类自营,到后期拓展为全品类开放入驻;贝壳的本质也是平台化,链家将主攻大居住领域的新业务贝壳找房推到台前,而链家、自如等业务线则“缩”到贝壳中,与其他中介一起成为贝壳平台入驻品牌。

为什么要做平台?

贝壳的焦虑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万亿级市场,房地产经纪行业面临着和电商相同的竞争逻辑:即便是做到了大幅领先同行,市场的空白依然能容纳数个,甚至体量更大的玩家。

站在贝壳的角度而言,竞争的加剧自然是不希望看到的:一方面,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陷入低效扩张;另一方面,会像当年携程眼睁睁看着去哪儿崛起一般,面对野蛮人的闯入束手无策。

换言之,为了立于不败之地,链家必须成为制定并输出规则一方。而平台化打法的贝壳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战略决定了战术,这一些都体现在了贝壳野路子一般的打法上:

其一,“人海战术”;

借助资本,平台打法的贝壳诞生便开始疯狂扩张,通过收购整合本土房地产经纪公司,快速将门店铺开。一力降十会,动辄上万的经纪人与带看客户,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都具备了瞬间捧红一个项目,截流另一个项目的能力,大大提升了贝壳的议价能力。

以郑州为例,2020 年 3 月商品房成交 11210 套,其中贝壳新房的成交就达到了 2800 多套,占到整个市场的约四分之一,凭借的正是 1600 多家贝壳系加盟店的攻势。

其二,兜底协议,温水煮青蛙;

所谓兜底,指的是贝壳会提前向房企给出数十甚至上百万的保证金,并签订规定时间内达成去化率的对赌协议,以此拿到更低的独家折扣,这使得“人海战术”威力又进一步提升。

其三,大数据,打通所有导流渠道;

在相继收购上海德佑、广州满堂红、成都伊诚、深圳中联等各地房产经纪公司后,贝壳拥有了海量数据,形成了一二手房业务的联动。一方面,基于人海战术和兜底协议,拉低了新房与二手房的价格差异,另一方面所有门店都能承担导流任务,将业务重点向利润更高的新房引导。

所以,“重庆事件”本身并不是孤例,而是贝壳过去两年野蛮扩张的一个缩影。因为这一套打法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滚雪球向上游施压,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空间。

02贝壳的挣扎与焦虑

“重庆事件”本质上来讲,依然是贝壳一贯的打法。但又透着些许不同:更加激进、不计成本。而这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背后其实不难看出贝壳从长期以及当下面临的焦虑与挣扎。

一方面,平台打法注定需要不断“吸血”;

一家公司走平台战略,资源的两个标准缺一不可:其一,足够强大,不然无法成功吸引 B端入驻;其二,差异化,保证短期内无法被对手复制而陷入价格战。

但事实上是,这一打法首先就难逃“既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质疑;

一方面,经纪公司的入驻,实际上等于将房源信息、交易数据等命脉交到贝壳平台手中。但另一方面,贝壳自家的链家、德祐们也在平台中共同参与竞争,第三方们很难说有什么优势。

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兼CEO谢勇就曾表达过作为线下中介的质疑:“如果一家平台企业,既做线上,又做线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在商业伦理和操作逻辑上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

即使抛开裁判与运动员的关系不谈,入驻贝壳平台却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平台的效应;

前不久在地产圈,有一篇自称是贝壳接入商写的微博广为流传,他将入驻贝壳之后的状态概括为这么一句话:“活,活不起!死,死不起!”

他在文中指出贝壳的多项“罪状”:另一方面,架空品牌,贝壳的本质是越过品牌直管经纪人;公司要执行新政策了,甚至不用你出面,下面就已经被执行了;

另一方面,“恶意倾斜资源”和“断财路”,App内的展位倾斜给自家的链家和德祐,拓展店面也以德祐为主;但入驻前品牌还能做的金融新房、炒房等;入驻后,金融、代办费、垫资利息、贷款返利都和品牌脱了干系,仅剩下不多的品牌费,但出现纠纷平台却能免责。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贝壳张罗了一家大酒店,凭借各知名酒店的各大菜系大厨的入驻,自信地打出了吃遍满汉全席的招牌。一站吃遍天,生意自然是越来越好。

但一落到点菜环节,服务员却总是把链家、德祐这些“有编制”的大厨的拿手菜当招牌推荐;而第三方入驻的“外包大厨”不仅小费没了,甚至被翻牌的机会都越来越少;小镇上的人都知道贝壳大酒店菜品齐全价格还便宜,外包大厨们自家酒店也开不下去了。

这也就是为何贝壳模式站在互联网角度来看的确符合逻辑,但是江湖中却依然有贝壳系与 58系两大势力厮杀不断的原因:

不管是类似于到家了这种本土巨头,还是 58系中我爱我家这种市值超过 70 亿的房产经纪头部企业,都洞察到了贝壳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贝壳背负着对赌的压力;

在2016 年 4 月那次阵容豪华的 64 亿元的 B 轮融资中,链家引入华兴 、百度 、高瓴 、腾讯等投资方的同时,也背上了巨大的压力:如果链家未能在 B 轮交割日后 5 周年内 (也就是2021年)完成 IPO,投资方有权要求链家以每年 8% 的单利把钱还回去。

而掌门人左晖曾明确表示,贝壳承担着“再建链家”的重任,这一点从资本动作不难看出:2018 年上线没多久,贝壳便在香港新成立了三家公司,左晖和链家联合创始人单一刚任董事,并在之后将所有股份质押给了境外( 香港)企业 。

同时,剥离链家的“地产基因”,将其装入到更符合互联网公司轻资产特性的贝壳中:贝壳去年对组织架构、高管团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并将链家原投资方股份“镜像平移”到了贝壳中。

换言之,贝壳自诞生起便有着达成垄断,获得二级市场高估值的核心诉求。IPO 已经到了上市前的临门一脚,但却遇上了疫情这一只黑天鹅,对于贝壳而言必须要尽快补齐弱势市场的短板。

03 贝壳模式需要反思吗

实际上,从此次的“重启事件”说开去,将电商逻辑搬到房产经纪行业的贝壳模式,是否能最终成功还有待观察,但至少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放慢脚步,进行反思和修正的时候。

其一,由服务导向被迫走向佣金导向,正在背离房产经纪的初衷;

上面曾提到,贝壳系核心打法之一,是以更高的去化率向上游形成议价能力。但置业不同于买菜,有大量显性和隐性的项目信息,需要经纪人向用户分析,帮助用户购买的符合需求的房产。

一边是兜底协议的 KPI,一边是购房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往往导致想买养老房的客户被带看学区房子,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后者的渠道提成更高;

其二,渠道费用挤占必要的营销预算;

市场预算本就有天花板,加之去化率的压力之下,“立竿见影”的分销渠道的费用不断攀升,最终挤占的是品牌营销的预算。地产圈中已经不乏营销总们因为无处施展,而对于项目口碑、房企品牌的受到的影响的担忧。长远看来,最终将反噬房企自身的项目开发。

其三,上游房企开始补上欠账;

在分销渠道贝壳逐渐“露出獠牙”的过程中,上游的房企其实已经感受到压力,不断地补齐过往的“欠账”;比如,恒大的年报就显示,其合约销售及营销成本与合约销售额的比率较 2017 年减少 0.1 个百分点,财报指出其中关键就是自家的“恒房通”推广物业销售节约了费用。

而在此之前,碧桂园就从 2014 年推出“凤凰通”将全名营销推上风口后,万科的“分享家”和富力的“富力好房”;房企与经纪人平台合作的“多多卖房”和“好屋合伙人”也不乏亮眼表现。

2018 年贝壳上线后,左晖就曾明确表示,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贝壳没做成,链家也没了。客观地说,当下的贝壳还没有走到需要自救的境地。但一边是疫情影响逐渐深远,一边是平台模式备受考验,更有 2021 年 IPO 这一道枷锁,今年真的不太好过。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