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低调筹备的新项目,急寻资金、资产方合作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新流财经(ID:xinliucaijing);作者:小慧吖
微众银行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
日前,新流财经了解到,微众银行正在筹备一个“普惠金融”项目——这是一个搭建资金方与资产方连接的平台,微众银行既不是资金方,也不是资产方,而是承担资金方和资产方中间“风控赋能、技术支持、运营管理”的角色。
在腾讯微信支付上线对标“蚂蚁花呗”的信用支付产品“分付”后,市场上一直有声音,接下来微信支付会不会上线对标借呗的现金贷产品?
届时,腾讯的“干儿子”——微众银行的微粒贷该如何生存?
如果微粒贷不再依靠微信、QQ入口,这个行业公认的头部现金贷产品,这个曾经上线第一年就养活微众银行全行人的金牌产品,是否还能续写辉煌?
从当前动作来看,微众银行已经在试图寻找“走出”腾讯的生存法则。
新项目急寻资金方、资产方合作
去年10月前后,微众银行在腾讯视频上线了一款消费贷产品“小鹅花钱”。
如果说“小鹅花钱”是微众银行走出微信、QQ的尝试,那么“普惠金融”的平台化项目则是微众银行彻底走出腾讯生态的大行动。
新流财经独家获得一份微众银行“普惠金融”项目合作方案显示:微众银行将搭建一个资金方与资产方的连接平台,依托微众积累的风控与科技优势,为资金方提供资产筛选、风控赋能、IT系统搭建、账务清算等业务解决方案。
当借款人从资产方处申请借款,资产方初审后,到微众银行,再智能匹配给合适的资金方。
其中微众会向资产方提供风控及技术支持,向资金方提供风控及技术支持,以及反欺诈/黑名单/历史数据风控模型等。
在这一链条中,还会引入担保公司,对资产进行担保。
还款则由微众统一发代指令,也可由银行自行代扣。
其中资金方获得贷款本息,负责贷后管理;担保公司收获担保费;资产方负责催收/资产处置,收获服务费。微众银行会对贷后数据进行监测。
在初级合作模式中,微众银行将采取联合贷合作模式,即微众银行将出资10%,其他资金方(一个或者多个)出资90%。
跟微粒贷的联合贷款模式类似,少量比例的出资可能是为了方便查询和上传征信,但不局限于单一的资产端贷款产品。
据悉,该“普惠金融”项目正在筹备中,微众银行人士表示,“机构资金、持牌小贷资产均在寻找中。”
上述合作方案显示,该“普惠金融项目”合作资产类型只能与持牌机构(互联网小贷、融担公司)合作。
其中,小额消费贷接受笔均0.5-3万元、利率24%-36%、期限1-24个月的产品;大额消费贷接受笔均3-10万元、利率18%-36%、期限12-36个月的产品;小微经营贷接受笔均5-30万元、利率18%-36%、期限12-36个月的产品。
走出腾讯生态,危机意识强烈
从微众银行“普惠金融”项目整个流程来看,与腾讯无关。
但微众可以上线此项目的前提,是基于微粒贷背靠腾讯,5年以来所累积的资源优势、业务经验、科技能力而形成的全新业务形态。
微众银行于2014年12月开业,只在微信支付和手机QQ钱包有入口。
据悉,2018年微众银行财报显示其总资产已达2200亿,而截至2019年6月末,光拳头产品微粒贷就已经管理贷款规模超2000亿,已上线合作持牌机构达71家,服务大众客户2492万;微业贷授信客户13万,累计提款超700亿;微车贷管理贷款余额505亿,覆盖近600个城市。
除了跟美利车金融的合作项目外,微众银行这些年在贷款业务方面基本没有踩过什么坑。
在底层,微众银行已经累积特有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甚至区块链能力。
多位消费金融从业者表示,十分看好微众银行此项目,并认为,“也只有微众银行这样的头部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件事”。
亦有从业者分析,微众银行在当前关键时刻推出“普惠金融”项目,是在为走出腾讯生态做准备,毕竟,腾讯只持有微众银行30%的股份,而腾讯旗下有自己的金融科技业务线(FIT线),将来必定要发展自己的消费金融产品,况且腾讯金融科技首款正式个人信贷产品“分付”已经上线。
尽管微信“分付”是一款信用支付产品,是有场景的消费金融产品,而微粒贷是无场景的现金贷,产品性质似乎不一样,但终归都是满足用户需要钱的需求,所以在无形中,“分付”上线,最紧张的可能不是花呗,而是微粒贷。
更何况,谁都无法断言,微信试水“分付”后,是否会再推出无场景现金贷产品。届时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入口是否还会留给微粒贷十分难说。
业内一直传言腾讯和微粒贷之间的“3+2”合作期限就在今年。很明显,当前微众银行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
头部机构衍生新的业务形态
金融科技发展走过跑马圈地的时代,行业分化加速,头部效应愈加明显。
就民营银行而言,中尾部民营银行还在苦于对接好的助贷资产、股东盈利要求难以满足时,头部机构已经开始充当连接器角色,帮助其筛选好资产、搭建IT系统等。
实际上,不仅是微众银行,据新流财经了解,另一互联网巨头旗下科技公司也在筹备类似项目。
这类在资金、资产中间充当连接器角色,赋能风控、IT服务的金融云服务项目,或许会成为头部机构下一轮争抢的“奶酪”。
衍生此业务的机构,可能是微众银行这样的头部民营银行,也可能是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或者巨头旗下的科技公司。
其实在2017年“141号文”发出后,就有不少互金企业发声,转型金融科技TO B服务,搭建开放平台,赋能传统金融机构等。
今天来看,此类互金企业多是充当了流量方的角色,实际也就是一个助贷平台,在与银行等机构合作中,营销获客环节确实有所帮助,但在风控环节,监管一直明确要求主体责任依然应该是由银行独立决策,但实际发展中却出现了风控委托给助贷机构的情况,一些助贷平台对外放款出现利率不合规的问题,中小银行极难把控。
这也是为什么《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一再强调商业银行必须把控核心风控环节,合作机构回归为银行提供辅助性服务避免因为合作机构出现风险而传导至金融系统。
中小银行、持牌消金、信托公司踩雷租房、医美、教育等场景分期或者利率超36%的现金贷等信息也十分常见。
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人人均想分一杯羹,这就导致了市场资产参差不齐,对于风控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不仅极难筛选出好资产,与一向激进的互金企业合作,日常风险、合规问题也极难管控。
如此一来,也就有了充当连接器的第三方角色存在的市场空间。
微众银行这样的头部机构在近年的联合贷/助贷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资源,深谙业务背后的痛点。更重要的是,作为银行,合规和风险管理,永远是摆在第一位。
可以预见的是,新型业务模式即将在巨头机构中形成。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电子烟野蛮生长
下一篇:黑白视频号,黄金和韭菜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