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种“歧视”成为共识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虎嗅APP(huxiu_com),作者:钱德虎
封城了76天的武汉,解封之后是什么样?
4月13日,央视记者以外地到汉出差人员的身份,实地体验了当下真实的武汉。19日,记者的实地走访拍摄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从电视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汉依旧很冷清,大部分商户还处在闭店状态,防护也格外严格;出租车只能坐后座,且要扫码实名登记、扫码支付;五星级酒店需要通过工作人员才可进入,还需消毒、测量体温、扫码登记信息方能办理入住;餐厅和商超还未全部开放。
整个城市在逐渐复苏,人们依然高度警觉,几岁的小孩子会善意提醒记者,“出门要戴口罩,要洗手,病毒还有一点点,还没有完全走……”
画面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的,还有快餐企业老乡鸡在门口循环播放的广播——“我们老板说,‘不洗手不给吃饭!不洗手不给吃饭!不洗手不给吃饭!’ 祝您用餐愉快!”
这个视频片段经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布之后,引发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不仅这条微博点赞超过4万,转发和评论达到4000+量级,播放量超过1500万次,而且相关话题的讨论阅读数超过4800万。
微博留言当中,大部分都是点赞和支持的,有人表示,“我昨晚没洗手吃东西,大半夜就拉肚子了。”但也还有人问,“怎么洗,洗多久能彻底洗干净?”
中国人正确洗手率仅4%
日本综艺节目《この差って何ですか?》(《这个差别是什么》)曾针对流感的传染性做过一次实验。
节目组对日本一个家庭的三代、七个人做了实验。
在节目中,工作人员只在爸爸手上涂满代表病毒的涂料。这是一种特殊的涂料,正常光照下无法被人的肉眼看到,但关灯后会被紫外线照射出荧光。
一家人像平常一样共同生活两个小时。期间,只有双胞胎儿子与爸爸的手有过直接接触。但是,关灯后,紫外线照射的结果却让人震惊。(小提示:下文配图可能引起不适)
首先,与爸爸直接接触的双胞胎儿子手上脸上全都是荧光。原因很简单,小朋友用手摸了脸。
其他人也同样“中招”。大姐的手接触了爸爸握过的门把手,然后又因为捋头发让头发感染“病毒”,而长头发又将“病毒”传播至脸上。妹妹则是因为和弟弟们一起玩皮球后,无意中用手摸了脸,导致脸上也被“感染”。妈妈因为对儿子又亲又抱,导致脸上全都是“病毒”。
唯一的例外是奶奶。奶奶也触碰过爸爸曾经碰过的地方,但脸上、手上都只有一点。原因就在于,奶奶一直站在水池边洗碗洗菜,一方面与家人接触少,例外一方面水带走了奶奶手上沾染的“病毒”。
虽然是综艺节目,但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勤洗手对防止病毒传播之关键。
然而现实是,中国人无论是洗手频次,还是正确洗手率都很低。
2011年,世界卫生理事会曾对7大洲12个国家的1000个对象做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用肥皂洗手五次以上,仅为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35%的人具有良好的居家卫生行为,但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平均水平。
而根据卫生部在同年10月15日发布的我国首个《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对京浙等5省市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正确洗手率仅4%。在不正确的洗手行为后,经手传播疾病的两周患病率为20%。
既然如此,勤洗手就应该成为全体社会的约束共识,但无论是在媒体上,还是生活中,像老乡鸡这样立场鲜明地宣称“不洗手,不给吃饭”,并强制执行的公共主体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是老乡鸡?
商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往往都面临对顾客或者目标用户的筛选,甚至是“歧视”(这里的“歧视”,是中性词,非贬义词,指的是带有倾向性的主动选择)问题。
比如,电商、零售企业越来越热衷于搞购物节,本质上,是在利用经济学原理的“价格歧视”来筛选出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在购物节期间,通过折扣、满减等优惠活动,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但时间成本不高的消费者掏腰包;而在购物节后,将价格涨回原价,又重新投入到那些对价格不敏感,购物消费更多是因为自身需求的顾客的怀抱中。
老乡鸡公开提出和执行“不洗手,不给吃饭”的规定,同样也是一种顾客“歧视”和筛选行为。通过洗手这道关口,老乡鸡能筛选出那些关心公共健康利益的优质顾客,让他们进店消费,同时,劝退那些并不太关心公共健康利益的非优质顾客。
图自:微博用户@CiCi是茜茜公主的CiCi
老乡鸡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深知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之大,老乡鸡才要坚决执行“不洗手不给吃饭”这一规定,以筛选出与老乡鸡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关注公共健康利益的优质顾客,以减少企业因为顾客原因而遭遇的不可控风险。
如果纵容不洗手的顾客进食,一旦该顾客携带传染病毒,进而造成个人或集体感染,受伤的,可能就不仅仅是老乡鸡一家店、一个企业,本就高危的鸡肉快餐行业,甚至刚刚复产复工的整个餐饮行业,势必也将被误伤。这样一来,无论是对老乡鸡本身,还是对餐饮行业来说,都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更进一步讲,对不关心公共利益的非优质顾客的“劝退”,反过来也能增加企业对关注公共健康的优质顾客的吸引力。毕竟,没有谁不希望在更健康安全的环境条件下用餐。
图自:吴镇宇公益神曲《拉屎不洗手,根本不是人》
除了顾客筛选和“歧视”,老乡鸡之所以大力倡导和强制执行洗手的规定,还有另外两点原因。
其一,洗手行为位于公共利益和私人权利的交集处,官方只能提倡,但是既无法强制执行,也难以监管,一旦强制执行,很容易就引发争议。
拿口罩做类比。此次疫情爆发后,从官方到企业、商家、社会组织,都在严格要求人们外出、聚集期间佩戴口罩,比如,不戴口罩就不许进公共交通、小区、办公楼、商店等等。
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戴口罩的重要性,且都做到了。个别坚决不戴口罩,或者默许消费者不戴口罩进店的商家也遭到了处罚。比如,2月初,佛山警方就通报了一则处罚消息。因为在疫情防控期间屡次拒绝粘贴佩戴口罩的告示标语,并默许市民在未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进店消费,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街道一店铺负责人被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处以200元行政罚款。
但即便如此,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因为强制戴口罩而引发的争议,甚至暴力事件还是频频见诸报端,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找到大量同类型的新闻。
相比之下,商业企业在自负经济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倡导、执行“饭前洗手”,进而维护公众的健康卫生,既符合其利益诉求,也更易于实现。
如果说,像餐饮企业这样的线下公共空间强制要求人们戴口罩,既可能面临向顾客提供口罩而造成的成本支出,也可能因为顾客戴不戴口罩而引发的争执,那么,要求饭前洗手,只需要为顾客提供洗手的条件和水资源,即使个别顾客拒不洗手,最多不赚他们的钱罢了,整体来说,不仅基本不会增加太大成本,也不太可能带来多大的麻烦。
老乡鸡进门洗手池
反过来,如果不这么做,企业最多节省一些用水,但放弃了对公共健康的维护,也意味着增加企业员工或顾客暴露在病毒面前的风险,严重的话,还可能危及企业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
因此,由企业来倡导和执行洗手,对管理在公共餐饮空间拒不洗手这种难以监管的行为而言,是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
其二,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门店数量,还是员工规模,亦或是在资本市场的号召力看,老乡鸡都已经是一家具备十足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公共企业——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快餐70强榜单》,老乡鸡与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同处四强行列,成为前四名中唯一的中式快餐品牌;
2019年,老乡鸡直营门店数量已经突破800家,预计2020年将超过1000家;
疫情期间,老乡鸡获得了总计10亿元的银行授信和融资,并发出进军全国市场的战略,不再局限于华中地区的合肥武汉南京,同时要在现有1.6万名员工的基础上,再招5000人。
这也意味着,其一举一动都受到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事实上,疫情以来,老乡鸡就已经连续6次登上央视:
2月20日,CCTV13《午夜新闻》报道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拒绝降薪裁员,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有班上”;
5天后的CCTV2《经济新闻联播》播出了老乡鸡全体员工咬紧牙关坚持的新闻;
4月11日,CCTV13《新闻调查》中整整15分钟时间,展示了老乡鸡“隔绝病毒,但不隔绝爱”,召集部分员工为在一线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的公益举动;
4月12日,又先后登上CCTV-1《新闻直播间》和CCTV-13《东方时空》。
这一次,又因为那句“不洗手不给吃饭”,显然,倡导洗手更符合老乡鸡自身品牌形象、企业社会责任的诉求。
“不洗手不给吃饭”政策的执行,既是其卫生升级战略的落地、品牌形象的巩固,也代表着企业对公共健康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而且,在这个政策背后,老乡鸡对公共价值的关注与维护,与其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并无冲突,甚至完全相符。
上个月,老乡鸡全面升级了卫生标准,包括让厨房更透明化,让每一步烹饪看得见;每1个餐具经5道洗涤工序,每1件工具采用色标管理,有效区分,避免交叉感染;每1张餐桌使用美国进口清洁剂,除菌率>99.9%。
如果因为个别顾客不洗手而造成流行性疫情再有反复,或产生了其他的社会动荡因素,进而导致老乡鸡这类公共性企业受到冲击,那么,无论是对餐饮行业的复产复工复业,还是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亦或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的伤害,都远比街边小作坊们要严重得多。
因此,老乡鸡“不洗手不给吃饭”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筛选顾客,也是在向整个公众传递出信号,呼吁共同来抵制和“歧视”那些嫌一时麻烦、拒不洗手,在公共场合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的行为。
结语
武汉76天的封城,超过8万确诊和4600条生命,让全社会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敬畏。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并投入到运动锻炼当中。
而像老乡鸡这类具备公共属性的企业,以身作则地严格执行“不洗手不给吃饭”的政策,向拒不洗手、忽视公共健康等难以监管的行为“宣战”,不仅是在维护企业自身利益,也在为公共利益鼓与呼,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鼓励和效仿。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