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疾+新疫”并发,影视业还能续命回春吗?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财经故事荟(ID:cjgshui) ;文:陈纪英
“新冠疫情是二战以来全球的最大危机 ”,对于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这番表态,电影人的感受恐怕最为深刻。
导演陈思诚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疫情可能事关整个行业的危急存亡。”全球电影业,因为疫情损失了九成票房,直接损失可能高达350亿美金。疫情冲击波之下,剧组停工、影院关门、电影撤档,恐慌蔓延到了二级市场,电影概念股从疫情爆发至今,市值普遍跌去了两三成。阿里影业在4月初发出了业绩预告——因遭受疫情影响,以及针对部分应收款项及投资项目计提了大幅减值拨备约8亿元人民币后,预计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20财年,公司净亏损将提升11亿元至12亿元人民币之间。这也被视作近期影视行业的晴雨表。万达电影也紧随其后,预警一季度亏损5.5亿-6.5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4亿元,减增之间,净跌幅高达10亿之巨。
对阿里影业、万达电影的上述公告,业内人士表现出早有预料的淡定。
最近两年,影视行业的日子颇为艰难,电影行业的黄金十年在2018年戛然而止:政策严控、资本离场、查税风控、行业景气度下降、倒闭潮突袭,接踵而至的坏消息,展示了行业的系统性困境,原本冀望春节档回血,结果陡然而至的疫情又刀口撒盐,因此,影视股业绩的下滑、股价的下跌,也就不足为怪了。危境之中,自救几乎是本能,拍不了片的陈思诚琢磨起了剧本,影院干起来了微商、做起了外卖,习惯了面对面工作的导演剪辑被迫“在线营业”,等等。而身为平台的阿里影业,尽管遭受了疫情冲击,但公司“电影和电视剧储备片单充足、现金储备充裕,经营不受影响”,除了短期的输血纾困,试图担当影视行业的数字化探路人。穷则生变,变则通——影视行业如何穿越疫情凛冬,续命过关?数字化、工业化会成为影视行业走出困境、复苏回春的正道吗?
1
断 流
疫情对于影视行业的打击,如同雪上加霜。在剧本创作、电影拍摄、后期剪辑、电影发行、院线上线、衍生开发等诸多链条中,受创最深的环节是电影拍摄、影院上映等。一部正在拍摄的网络电影,因为疫情被迫停工了近俩月,《财经故事荟》获悉,该剧组一天的损失,就高达30万左右,制片人一度焦虑到失眠心悸,“设备租金、场地租赁、吃喝住宿、人员工资,一睁开眼都是钱,停一天亏一天”。他的经历并不鲜见。疫情发生时,博纳影业新片《冰雪长津湖》打算开机,全班人员已经就位丹东,因为停拍,直接损失超过了1.5亿元。疫情也给横店按下了停止键,滞留在此的剧组多达310家,光剧组成员就有5600人。到了4月初,310个剧组中,逐步复工的也仅有20多家。
影视公司的倒闭潮汹涌而至。2020年初至今,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的1.78倍。
院线也是重灾区。3月27日,国家电影局再次叫停影院复工。灯塔数据显示,4月16日当天的全国票房仅有1.3万,而去年同天为3650.7万。
连手握10亿现金的横店集团,也就勉强“可以挺下来”。董事长徐天福称,集团遍及全国的400多家影院,几乎全部停业,近万名员工每月人工支出就多达数千万,影院租金又要几千万。
而大批实力羸弱的影院,离倒闭也就一步之遥:3月13日,CGV影城长春万豪世纪店宣布停业;4月16日,橙天嘉禾天津万象城店永久闭店;美国最大的连锁影院AMC正在因为疫情申请破产;等等。
“估计6月之前,影院是复工不了了”,某上海影院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还会有不少影院撑不下去”。尽管营收断流,但他本人却并不支持疫情未稳时,仓促开业——奥斯卡获奖电影《1917》是韩国市场最近的票房冠军,但是,每个场次的平均观影人数也就区区8人。而在全球第二大票仓中国市场,作为联合出品方,阿里影业方面表示将确保《1917》在影院上映,“与影院行业同仁共进退”。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李捷表示,虽然延期上映可能会蒙受盗版等巨大损失,但希望以此为全国影院加油。困境中的院线产业,一旦崩溃,将会殃及整个影视行业,陈思诚打了个比方,“我们做内容跟影院的关系是鱼跟水的关系,没有这个水我们鱼是没有地方游的。”
恐慌很快传导至二级市场。影视概念股的一季度业绩预警,几乎集体扑街:金逸影视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预归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45亿元-1.6亿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3231万元;光线传媒2020一季度预计盈利同比下降56.33%-78.17%;华谊兄弟2020年第一季度预计亏损1.38亿元至1.4亿元;等等。
尽管,疫情对诸多环节的影响深浅不一,但只要一个环节断裂,则整个链条崩坏,这是共识。
2
续 命
自救,成为了续命本能。为了喜迎春节档,影院都会大量储备零食饮料。毛利率动辄达到80-90%的爆米花,堪称影院的利润奶牛。
但疫情以来,积压的零食,成了影院的“坏账”和“心病”。
前述上海影院负责人告诉《财经故事荟》,“为了筹备春节档,我们储备了价值25万元的零食,再不卖出去就要过期了。”最初,这家影院号召员工在朋友圈卖零食,但“微商”效果不好,“朋友圈刷脸,销量有限”。随后,该影院开始尝试了“外卖业务”,在阿里影业的牵线下,影院在饿了么上线了“影院卖品外送”业务。预计这一业务能覆盖1000多家影院。“能卖多少卖多少,也算锦上添花,总比放坏了强”,该影院负责人透露。除了“卖零食”,预售回笼资金,成为了第二条开源之道。3月18日,阿里影业旗下淘票票上线支付宝首页,提供电影票等影院卖品预售,部分商品折扣价格低至3折,吸引观众“先囤后看”、“先囤后享”。这一业务覆盖了400多家影院。
“哪怕折扣多一些,钱提前一两个月到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提前到账,我就能续命。”上述影院负责人说。
影院不开工,观众不埋单,电影投资方也很着急。除了《囧妈》6亿卖身抖音、抢占春节档的特例,更多转道长短视频平台的“云观影”应时而生。2月29日,淘票票和优酷联合毒舌观影团,在优酷直播平台举行了一场“云观影”,吸引了25万影迷观看,这也是阿里文娱在疫情期间首创的线上互动观影模式。如果说徐峥和抖音的合作,只是疫时的临时联姻,对于打通了视频平台优酷、票务平台淘票票的阿里文娱来说,这样的云观影方式,很可能沉淀为疫情之后的一个常态消费方式。除了勉为其难的“开源”之外,节流,也是续命之道。比如,影院大批员工闲置,在阿里影业牵头下,临时借调到盒马等平台成为后者的共享员工,影院免除了人力成本;同期,阿里影业旗下凤凰云智承诺,为全新开业影城提供6个月免费服务;云智商城协同内部资源,为影院物资采购提供账期服务,缓解影院现金压力,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上述影院负责人,对疫后反弹很是乐观,“大家都憋疯了,现在影院一人难求,到时候是一座难求,重要的是先熬过这一段。”如今,影院已经摩拳擦掌,在为开业做准备了:凤凰云智开发出了“一键隔座售票”的设置功能,保证影院安全复工;也有不少影院开始组织员工,在凤凰云智观看直播课程,学习如何改进营销转化、提升影院收入、提高影院管理水平等课程,为全面复工做好准备。
3
变 道
影院停业、剧组停工,但项目开发、编剧统筹、后期制作等环节,却永不休眠。只是,过去习惯了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工作,不得不转道线上了。疫情一来,灵河文化执行制片人燕子一度非常着急。她负责的新剧已经在年前完成拍摄,原本打算年后剪辑制作上线。过去,影片初剪、调色定调、对白补录等工作,都是制片人、导演、剪辑师等面对面坐一起讨论完成的。现在,这些人散落在北京、安徽、东北等地,“摸不着人,也摸不着机器了,怎么办?”她曾试图通过微信群、电话沟通,但效率极为低下,“翻翻聊天记录,一个音频的小问题,两周了还没解决,效率太低,影视内容的精修环节,很多意见反馈是很微妙的,光靠文字传达不了”。燕子的遭遇,反映的其实是中国影视行业数字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下的问题,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落后于美国10年左右,而疫情又凸显了这一困境。
阿里影业云尚制片总经理衡晓静一直在关注影视工业化问题,云尚制片这款覆盖影视制片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早在2018年就已上线。
此次为解影视行业的燃眉之急,原本打算在3月底推出的云看片功能,7天内提速完成开发,于2月20日进击上线。随时随地打开电脑,就能在线看片审片,反馈意见。对于在线看片而言,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加载速度,二是安全隐患。阿里影业影片评估业务工作人员佳茗曾参与过一部海外电影的远程在线审片,2小时的电影,卡顿之下,断断续续看了五六个小时。“卡顿之下,观影体验大打折扣。但云尚看片体验很流畅,不卡顿。”其次,在线看片,如何杜绝跑版风险。过去,很多电影的远程看片、审片,通过网盘方式实现,“到底谁下载了,谁泄露了很难追踪到”,衡晓静说。为此,云尚制片的在线看片通过加入防下载、安全水印等功能,降低了这一风险。现在,后期制作已近完成,燕子的新剧很快就将在平台上线。目前,云尚制片管理系统已有100多家影视机构使用,也有20多个剧组使用了云看片功能。衡晓静强调,上述功能并非专门应对疫情,她期待疫后还能沉淀下来。阿里影业拾穗工作室制片人、《长安十二时辰》制片主任、《海上牧云记》执行制片人明飞,对此颇为认同。传统的制片管理模式下,一位制片人同一时间通常只能管理一到两个项目。在阿里影业,明飞既是制片人,有自己的项目,又是拾穗工作室的制片管理中台,要监管其他制片人的项目。有了云尚制片,远程管理多个项目成为可能。“云尚制片能实时查看各个剧组的筹备进度、拍摄进度、支出进度,各种风险可以及时处理。通过云看片功能,哪些拍摄环节需要调整,就可以随时反馈修正,以免反馈滞后,一旦布景拆除,演员离场后,重新补拍,会增加各种成本”,明飞告诉《财经故事荟》。不止看片、审片环节,疫情成为了影视行业全流程数字化的加速器,云观影、云宣发、云营销、云发行、云荐片、云直播、云培训、云办公也在同步推进。
3月19日,阿里影业旗下宣发平台灯塔首次将线上路演产品“冲击播”用于网络电影的宣传。在优酷直播间,网络《北京女子图鉴之整容大师》几位主创人员在家远程对谈,活动吸引了超百万网友关注。
“网络直播宣发电影,省事又高效。”第一次尝试这种方式的导演寒松韵,很是惊喜。有了云尚制片助力,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在疫情期间也在持续推进。4月2日,《重生》总制片人、阿里影业副总裁敦淇宣布,阿里影业即将在今年推出多部自制剧项目,如《你好,检察官》、《我凭本事单身》等。“未来可能除了拍摄,很多环节都能在线或者部分在线完成”,明飞对此很是期待,“省时省力,效率高”。
4
改 命
对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影视行业来说,一时的输血续命是必要的,但长期发展,还得靠自身造血。雨露均沾、躺着数钱的黄金十年已经结束,危机并存、结构分化的青铜时代开启。过去,躺在金山上的电影业缺乏变革动力,而系统困境和疫情打击的双重夹击之下,倒逼影视行业加速奔向数字化、工业化。这一变迁中,谁能登陆数字化、工业化的高地,谁能成为影视行业数字化、工业化“新基建”的主导者,也就必然是受益者。
就像2003年非典,曾经助推了电子商务的火爆;2020年的新冠,引爆送货上门的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办公软件等用户暴涨,相关上市公司如Zoom,用户翻了20倍,市值翻了一番。
当然,相比于上述即时需求,影视项目的周期较长,一部电影从筹拍到上映可能长达数年,因此,影视行业进化的利好释放,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迟性。阿里影业等相关影视股的股市表现,暂时还未将变革利好因素纳入,数字化、工业化变革带来的利好,真正落实到业绩、股价层面,可能要等到2020年下半年,乃至明年。此外,对于阿里影业来说,其渡过难关的底气,还在于随着阿里文娱业务进一步打通,身处阿里经济体,能否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和其他业务板块如电商的协同效应,提升变现机会和抗周期能力。比如,能否进一步借力电商平台,延长影视产业链,学习好莱坞,在衍生品上寻求关键突破?作为范本的好莱坞模式,是一条巨大的影视文化产业链,电影票房对总营收的贡献仅占30% ,各类授权的电影衍生品,在全部收益中占到了70%的份额。阿里影业旗下的阿里鱼已在试水,近几次财报中都能看到该业务3位数的增长,但与好莱坞差距尚远,同时,潜力也颇为可观。
此外,身为平台的阿里影业,其业绩与前景其实与全行业同频共振,因此,其业绩提升、逆势改命的机会,就在于能否推动行业通过数字化、工业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影视生意”,不再看天吃饭、一片一命。
阿里文娱总裁樊路远对此,应是深知肚明。1月27日,大年初三,疫情尚未发酵为全球危机。在当天的全员信中,除了“保重健康”的叮嘱之外,樊路远再次强调了“客户第一”的价值观,“让合作方安心放心”,“电话会议可以少开,但沟通一定要高效;人与人可以不见面,但响应一定要及时”。 因此,牺牲可承受的部分眼前利益,忍受短期亏损扩大,通过减免服务等,帮扶影视行业渡过难关,这既是阿里影业的摆渡之善,也是阿里影业的自强之举。整体而言,如果影视行业真能借势“数字化”东风,完成工业化改造,危中有机、短期挑战、长期利好,可能才是疫情影响影视行业的全貌。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