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投资的,开始出差了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 :任倩
“年后第一次出差做DD,再不出门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4月13日,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开始年后第一次出差之旅,在朋友圈如此调侃。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季度,VC/PE圈过得煎熬。随着疫情波及海内外,投资人出差几近停滞。即便是目前,出于安全的考虑,北京的防控工作仍然十分紧张。
“一直以来,北京都是中国股权投资最活跃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城市,而VC/PE是出差最多的行业之一。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国外的投资人基本回不来,而在北京的投资人也基本出不了差。中国的股权投资基本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在朋友圈写道。
如今,随着疫情好转,其他城市的VC/PE投资人,终于可以出差看项目了。不过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家的出差经历也是千奇百态——
有人经历了人生最曲折的一次出差:起飞延误了三小时,又因为检疫的原因,落地后延迟一个小时才下飞机;有人开始“报复性”工作出差,短短几天走遍长三角;也有北京的投资人陪创业者到天津见投委会,回北京被隔离了14天。
为此,投资界采访了五位投资人,听听他们的真实出差故事。
01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符绩勋
20天飞了6个国家,目睹一切
病毒在中国爆发后,我在中国和国外分别呆了一段时间,也算目睹了整个过程。
2020年春节开始,我就在频繁飞行:春节前回到新加坡看望家人,之后拜访欧洲的芬兰、挪威、俄罗斯等几个国家,又由于公司内部会议飞到夏威夷,继而因为工作又飞去美国硅谷,然后飞回新加坡。3月中旬,我和家人回到上海,开始居家隔离。
短短二十天的行程,感慨颇多。我所见到的一切变化,都带给我很大震动。病毒的阴霾如影随形,从欧洲回来后不久,听说欧洲因为疫情变了样子;离开美国后,也听说美国的疫情也开始肆虐。
回归业务层面,疫情会不会影响我们出手?会。但会不会导致我们不出手?不会。
疫情对VC/PE圈的影响显而易见——将使VC投资人的调研能力下降,无法去跟创业者当面聊、跟高管碰面,无法观察创业企业的办公场景、客户状况,投资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也会拉长我们对项目观望的时间,但真正好的企业是可以脱颖而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GGV更多会去考虑疫情对项目的影响,然后去观察企业的应对措施。近期我在跟进7-8个新项目,其中有2-3个是偏线下的,显然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拉长观察期,观察疫情对它的业务实质影响有多大,也会更重视CEO和团队在逆势之下的应对能力。
但我要说,许多优秀的公司还是能继续拿到融资,手里有钱的投资人就在那里,考虑到机会成本,他们可能会更“挑剔”一些,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岁月静好时,很难区分谁好、谁不好,大家花钱就是了;而现在,就要看你如何能花好钱,如何合理地使用资本,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我觉得投资者需要更关注这些问题,深挖你的思考过程,以及你驾驭这场危机的能力。
02
创世伙伴资本合伙人 聂冬辰
有被投企业每周发出10-20个offer
3月初我出差过两次,一次上海、一次杭州,主要是为了几个项目的投后管理,顺便与之前见过的项目catch up近况,并跟新的项目初次见面。其他同事最近也在深圳厦门广州出差尽调,我们更追求团队协作。
实际上,CCV在疫情出现后就快速制定了新的出差管理办法,所有同事的出差必须严格报备,禁止未经许可和风险评估的差旅发生,同时出差之后必须每天更新身体健康状态。
目前来看,疫情并没有影响CCV的出手速度,手头有充足的资金能投出去,支持我们只要看好一个项目就快速出手。
Q1我们重点跟进了10个项目左右,已经投资了5家,还有1家在意向阶段,主要为To B的产业赋能项目。在To B领域,我们看好技术创新带来的倍增效应,好的企业服务给B端提供从0到1的价值,并且用户可以清晰地认知这是你给他提供价值,没有你的服务他很难受(包括不限于效率和利润)就一定愿意付费。
疫情之下,我们对项目投资标准的坚持和对行业的判断是不变的,坚持看到项目本质而不是因为短期疫情原因导致某些项目数据暴涨就认为这是好项目,坚持冷静思考。
而变化的是,日常投资工作的谨慎程度,由于存在远程工作的不便利性,对于项目周边的印象因素的考虑要更加全面。
2020年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危机中总蕴藏机会。我们的规划就是今年延续之前的投资策略发掘好的项目,同时让现有的portfolio能够成长得更好。我们团队也会和被投CEO说,别人慢下来的时候你要快,节奏快士气自然就起来了,要保持速度。目前看我们的被投CEO都是勤奋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很积极,甚至有被投企业在3月以来每周发出10-20个offer。
我们认为,今年更多线下的生意有了线上的可能性,很多花3-5年要教育的市场一夜之间成熟了,抓住时机完成转换落地,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是值得看的方向,但看到项目的长期价值依然是核心。
03
国科嘉和董事总经理 陆佳清
这几周,我在长三角疯狂飞
我们基金2月就全面复工了。大概从3月中旬开始,我开始异地出差,不过集中在长三角地带,可以当天来回。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可以实现“健康码”互认,我去无锡、南京、苏州、嘉兴等地回上海不需要隔离。但北京仍然处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防控较为严格。因为回京需要隔离14天,我们北京办公室的同事暂时没办法像以前那样高频出差。
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节奏没有放缓,但心理上会受些影响。原本我出差,每个项目约见一般聊一小时左右,现在会多加半小时,增加单次沟通颗粒度。我们从复工到现在大概立项了十多个项目,但坦白讲,后疫情阶段有些项目准备材料变慢,或第三方尽调延迟,多或少会影响机构投资速度。
通过这几周我在一线的观察,VC/PE行业的确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第一,大规模的项目估值下调开始出现,创业者有了观望情绪。
举个例子,我最近碰到过一个项目2017年估值将近40亿,2020年财务数据增长了三倍,还从亏损,到了盈亏平衡,目前对外给的估值是10亿。这种市场情况下,项目想要融资,就必须对估值有一个预期的调整,这是一个相当考验创业者的过程。
第二,由于既有的LP资金链也直接受疫情影响(比如高净值人士财富受损),多个知名项目在市场5折甚至更低价兜售老股。
其中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国内标的,上轮300+亿估值,以6折在转让老股且“可谈”。另一个是美元标的,上轮160亿人民币的估值,目前喊价80亿转让老股,可谈,但一个实际情况是,就这样也并不容易成交。
第三,好多早期机构活跃度降低,谋求生存转型。2018年持续至今的募资难,影响最大的就是早期机构,一是尚未见到DPI成绩,二是投资周期长。现在有些早期机构开始退场了或者转向中后期投资。
根据我的判断,今年行业将迎来真正的洗牌期,募不到钱的机构肯定要出局。去年到现在市场上都能见到有的基金管理合伙人级别都转行创业去了。洗牌之后,还能在市场中坚持下来的,应该可以活的更好。
04
易基金、观见餐饮小学发起人 汪洁
3月经历史上最曲折的一次出差
谁也没想到,新一个十年,会在这样一种悲壮的气氛下开篇。黑天鹅降临,本来还盘算着能赚多少钱,结果无数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直接命悬一线。
易基金诞生在疫情期间,是我与俏江南张兰、原厚生资本投资总监刘晓东共同组建,主攻A轮以后、Pre-IPO的企业(年收入1亿元以上,净利润1000万以上)。实际上,我们从春节到现在,一直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
3月8日我从北京到杭州,当日往返,去标的企业吃了一顿饭。3月10-11日,从上海—北京—沈阳—上海,在北京开股东会议,去沈阳拜访标的企业。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曲折的一次出差,航班被取消三次,最后只能高铁出行。
3月25-26日,上海—深圳往返,探访深圳当地标的企业,当时飞机延误三小时,又因为检疫的原因,落地后延迟一个小时才下飞机。
我们通常都没有节假日、上下班的概念,如无必要,基本上都是电话会议,但如果项目非常优质,我们也会考虑优先级别,需要的话还是会出差。目前北京的管控仍然非常严格,但其他城市都有所放开。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2020年一定是个划时代的来临,相信很多餐饮人对2020年最深刻的改变,是对于餐饮资本化的重新认知。易基金虽然今年刚刚成立,但股东成员餐饮的领域时间比较长,过往都有投资案例。我们发现,相比较去年同期,标的企业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出手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现在看项目,其实还是在看人,看创始人的格局、未来的规划、团队建设、执行力等方面。
易基金最近一直在做电话企业访谈,也会出差考察意向企业,在不断推进当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还没明白融资的节奏以及最终目的。作为资本合伙人是与企业并肩在最短(佳)时间段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这个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与品牌价值,从而实现多赢局面。融资,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05
WinX Capital凯乘资本 创始人邹国文
2020至今已 close 9个项目
今年初,我联合清华五道口其他几位博士同学,共同创立WinX Capital凯乘资本,正式创业。我们创始团队都有多年的产业背景以及投资并购经验,累计投资并购金额超过300亿元。没想到恰好赶上疫情,这段时间非常辛苦,但我们还是克服各种困难,第一时间帮助企业拿到融资或者完成并购,一季度至今已经close了9个项目。
2020年1月中旬,一家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创始人张董通过朋友找到我们团队,希望在3个月内完成融资数亿元。时间非常紧张,又叠加春节假期,我们在完成赛道研究及公司梳理后,觉得项目非常不错,和张董就融资策略达成一致,迅速组建Task Force,并Kick off。没想到疫情来得如此迅猛,春节后各大投资机构的开工时间延迟,投资人也无法出差和现场尽调。
我们在春节假期多次召开项目组会议,及时调整融资策略。一方面,帮助企业生产和营销疫情相关物资如防护眼镜、防护面具,出口到海外,增加现金流。另一方面,我们详细分析了潜在的投资机构,做到“精准狠”,和潜在投资方召开视频沟通会,但投资机构仍然无法尽调。
3月初,我刚陪另外一家公司到天津见IC(投决会委员),回到北京隔离14天后,在3月24号再次出差,陪同张董到上海,见投资方的董事长及团队,并沟通协议关键条款,很快达成一致。
3月24号的上海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我们的会面也放在了开阔的室外院子里,而不是在会议室。紧接着,投资方也派券商投行及团队再次做了现场补充尽调,也非常满意,本项目预计在4月份完成交割。
另外还有一家高血压慢病管理服务企业,也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公司的南北总部分别在江苏和北京,应用场景很多又在医院,投资机构在这个特殊时期根本无法尽调。
怎么办?我们认为,离球门最近,就是离钱最近,应该找对企业最熟悉的投资人。谁最熟悉?就是3F(Family、Friend、Fool),以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
于是,我们迅速调整融资策略,潜在投资方锁定在对公司熟悉的战略投资人也就是产业投资人,而不是财务投资人。之后,我们很快和公司的渠道合作方达成一致,并在近期完成了全部的数千万资金交割。
最近在疫情的压力下,VC/PE行业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机构非常专业,趁机扫货、下手非常快,比如我们骨科项目的投资人;有的在观望;也有一些因为LP出资掉链子导致募资困难。因为我本身做投资多年,在帮企业融资的时候,也会看投资机构的LP背景,多方了解。
近10个项目close,对于企业融资或者并购重组,我们总结出一些建议,分享一下。
1、 融资是个一把手工程,需要全力以赴,积极支持,不能甩手给其他人比如CFO。
2、 小步快跑,不要在乎面子,先把能够close的资金融进来。
3、 积极寻找各类资金方,不要只盯着那些VC、PE的big name。
4、 靠谱的合作方非常重要,能够站在各方角度去思考,特别不要让各方的律师同时上谈判桌,否则很容易Deal Break。谈判的决策者永远是一把手而不是律师。
5、 现金为王,广结善缘,和老股东保持密切沟通。
最后,说一个个人体会,我曾获得北大后EMBA 2017敦煌戈壁和2018 新疆两届长途越野团队冠军,顺风顺水看不出差距,越是艰难的上坡,才更能彰显优势,也越需要靠谱的伙伴一起同行。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QQ的“小世界”
下一篇:满22岁的西祠胡同,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