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权大、钱多、活也多,难当的地产CIO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王与桐; 编辑:火柴Q

2016年的某一天,时任万科总经理的郁亮突然想看中西部的销售数据。这些现在可以实时看到的数据,在当时他却等到了第二天。

深感数字化效率低下,希望能用技术来赋能主营业务,同时拓展新的增长点。这是郁亮发起“沃土计划”的原因之一。

为实现沃土计划,2016下半年,万科集团CFO(首席财务官)找到了时任IBM全球服务部的合伙人谢志方,邀请他出任万科集团子公司万翼科技的总经理。万翼科技由此担起了万科数字化转型的重任,成为了沃土计划的执行主体。

相比在IBM时,来到万科的谢志方更忙了。

与谢志方有过工作接触的人士称,他异常忙碌,几乎没有假期,一年只能回两次家,其余时间都是住在公司附近的酒店或在出差中。

这纵然是极端个例,却也是地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浓缩表现。

地产公司的CIO,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导力单元,近两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他们的年龄在40~50岁;收入高;名校出身,深耕数字化多年;忙。

他们的工作面临着多重维度的“平衡与抉择”:

一面是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一面是地产行业发展多年叠加的信息化漏洞;一面是来自一把手的厚望,一面是具体执行者各怀鬼胎的算盘;向上要拿出数字化成效,向下要协调各方利益;甚至还要在工作和家庭二者间做出抉择。

当数字化转型浪潮蔓延到地产行业,没有不难做的CIO。

1.钱多活也多

CIO为何难?根本原因在于地产行业正在转型。

2018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增速放缓,新地数量减少;中央对“房住不炒”的坚定导致政策红利消失;同时,金融去杠杆的长期导向,也使得地产商的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上升,大水不再向地产漫灌。

当地产行业意识到依仗杠杆和政策红利的“黄金时代”不再,数字化转型成为“活下去”的必由之路。

此时,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负责人,CIO被寄予厚望,职责越来越重。

CIO在过去主要是执行者和采购者——在大的业务框架下执行内部IT建设,向市场采购信息化工具,以服务内部管理需求。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社交营销等设施和数据渠道的发展,地产商与外界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数据交换,其IT建设有了3个大的转变:

一是从对内走向对外,二是从服务管理需求走向服务运营需求,三是从结果的数字化走向全过程的数字化。

地产公司CIO的定位也随之出现三种转变:

一是向COO(首席运营官)角色转移。

地产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除了老业务的新玩法,比如从线下卖房转向线上卖房,还有以长租公寓为代表的数字化/互联网新业务。新业务对运营能力要求更高,要在组建团队时就考虑分析信息化方式、资本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等。此时,数字化变成了抓手,CIO其实在承担运营相关的工作。

二是向CTO(首席技术官)角色转移。

CIO过去为资源型职业,与供应商搞好关系比较重要;现在不仅要懂市面上的产品和服务,还要懂技术、懂开发。

中台供应商云徙科技的副总裁江威告诉「甲子光年」,比如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很多App都变成了灰色,在如今各地产商都有自己App的情况下,CIO懂技术,系统才能够随需而变,及时响应。

三是CIO还需要承担“协调者”的角色。

由于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统计口径和认知存在分歧,在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时,CIO就需要从中斡旋。

职责变化的同时,CIO的薪酬待遇近年来也步步攀升。

一位地产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top100地产商CIO的年综合收入在二百万到上千万不等。

与此配套的是,地产CIO的权力也在水涨船高。

首先是职位上升。

5年前,CIO还不是地产公司的一级部门,从属于CFO、总裁办或运营总,不直接向老大汇报;而现在,top100地产商里,已有20~30位CIO是副总裁,直接向一把手汇报。

其次,是团队规模的扩大。

过去CIO可能只管理十几人,现在top3地产商的CIO要管理几百上千人,中型地产公司的CIO也要管理百人左右的团队。

地产集团设立负责数字化转型的子公司也是CIO部门地位上升、规模扩大的体现,比如万科就成立了万翼科技,万达则成立了丙晟科技。

最后,CIO单元地位的提升,还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更多投入数字化转型,即CIO可调用的资金变多了。

仲量联行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科技部署预算增幅超10%的企业数量一路上升,从39%增长到了55%,在与地产商合作的科技企业中,落地超过10个项目的科技企业占比也相应从40%增长到了64%。重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

权大、钱多、活也多,难当的地产CIO

不过权大、钱多,活也多——地产CIO并不好做。

不好做的第一个表现是特别忙。

“都说互联网公司加班多,其实比起地产公司也是小巫见大巫,一家top5地产公司数字化部门,就曾把会安排在了凌晨三点。”一位地产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

与之相似的是,据说万科谢志方一年只回两次家,万翼科技办公区对面就是一排绿色的睡眠仓,以方便员工加班时休息。

不好做的另一表现是离职率高,流动性大。

比如,陈东锋2007年从宝洁来到万科任副总经理,2010年从万科离职,现在是恒大副总裁;丁元刚在2010年离开龙湖去了旭辉,没过几年又去了远大;2012年梁德力还是碧桂园CIO,到2015年已经代表红星美凯龙出席活动,2017年又转行到了金融行业。

来时风光无两,去时默不作声。

云徙副总裁江威统计过:“CIO平均任职周期为两年。”

毕竟地产行业“军令状”盛行,KPI完不成“提头来见”是常规操作。

从CIO主观角度分析,离职率高还有两个原因:一是,CIO上任后会先观察半年,如果发现企业数字化阻力过大,会选择离职;二是,地产行业的CIO正处在上升期,跳槽去其他公司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和地位。

除了圈层内部的流动,也有源头活水。诱人的薪水和较大的自主权,会吸引很多互联网行业的中层技术人员跳来地产领域做CIO。

总结而言,当下中国地产CIO的群体画像可能是这样:

他们大多是 40~50岁的男性,留平头,穿西装或衬衫;综合收入为二百万到上千万;名校出身,有互联网、咨询等数字化工作背景;又懂地产,又懂技术;压力大,随时准备离职或升职;不是在去公司的路上,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很难着家。

总之,地产CIO难当。

2.重峦叠嶂

具体有多难当,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空降时被老板给予厚望的某中型地产公司CIO,在2019年被连降两级,其部门也从大型核心部门变成从属于行政运营部的5人小团队。

原因是,在2018年,他用了整整一年,花了集团几千万的预算,最终把项目搞砸了。

其实,错不全在他。该地产商各个业务系统分裂严重,彼此没有接口;有接口的系统,数据不全;已有的数据,既不准确,也对不上口径;能用的数据,也无法直接给业务部门带来收益。

而这些原因,可以一一对应企业数字化流程的3个环节——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流转、支撑业务的数据应用。各环节的难点重峦叠嶂,等着数字化转型的挑头团队攻破。

首先地产公司的内部竞争会导致数据获取难。

地产行业向来竞争激烈,除了各地产商的竞争,集团内部也是如此。大区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同一市的不同楼盘、同一店的不同销售人员之间,都会因为利益竞争而不愿共享信息、不愿上交数据,这就从源头上阻断了数字化进程。

一位地产业内人士告诉「甲子光年」,某中部地区地产商在让第三方搭建中台时,就曾出现“嘴上说支持,身体却很诚实”的状况。

搭建中台首先要获取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数据,该地产公司在开会时,老板提起把数据贡献出来,各部门在会上纷纷表示“一定支持”。

待散会之后再去要数据,大家就以“这是客户隐私”“这涉及到数据安全”等原因拒绝。

“其实业务本身、技术本身很简单。结果就一直卡在最开始的数据获取那一步。”这位从业者说。

万科在2017年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物业公司不想分享自己的数据给营销部门,“担心客户被骚扰”;HR因为上传招聘流程和数据会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所以拒绝;成本与结算部门因为对钱敏感,也不愿意上交数据。

接下来是数据加工和流转环节。

对于地产CIO来说,这个步骤原本是最可控的。然而,许多地产公司的IT系统经历了长期建设,形成了叠屋架床的复杂结构,导致现任CIO还要需处理前任的遗留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叠屋架床的现象?

近年来,为了满足新业务的即时需求,许多地产商开始使用比如小程序等多种SaaS工具,不同工具是各自独立的烟囱,并不互通;新工具和已搭建好的ERP、数据库等底层IT系统存在代沟;原本搭建的成本、采购、经营等系统由于接口、口径不同,导致数据准确度和冗余度无法校验;2017年以来,“上云”、搭建大数据平台等又成了趋势之一,尚未拉通原本信息化系统的地产商,又在琢磨新花样。

云徙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陈新宇等人合著的《中台战略》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

在给某top5地产商设计业务初期,为了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将用户中心与会员中心的服务进行合并。但随着业务的发展,迭代开发过程出现了大量混乱信息,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和运营成本。最终该公司又下功夫将用户中心与会员中心分开,来回浪费了很多精力。

那么对于现在的CIO来说,是要把曾经的系统全部更换?还是全部打通?还是只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万科的答案是全部打通,然而万科用“长征”来形容这个过程。2018年5月,时任万科CFO孙嘉曾公开表示,万科至少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最基础的信息化完成、把最基础的流程拉了一遍,仅洗数据就洗了两亿多条。

最后的应用环节,则是最重要也最难的——如何通过数字化投入真正引领业务增长?说白了,到底能不能让老板、让公司看到业务上的效果?

一个行业中的例子是这样的:位于深圳的某top40地产商在考虑是否引入中台时,CIO态度积极,非常认同数字化平台概念,但运营总却难以点头,因为他暂时看不到底层的技术架构对运营工作的直接价值。

技术上的投入无法直接拉动收入增长,这一直是科技公司打入传统行业的阻碍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地产公司付费意愿最强的数字化投入还是集中在销售、营销层面,因为能“直接见钱”。

除此之外,地产还有一个独特的难点——业务繁杂,即从CIO的角度看,内部需求非常多元。

这是因为,2018年以来,多业态发展成为中国地产行业的趋势。许多地产公司的业务从人们最为熟知的“卖房子”即卖空间,转换到经营空间即持续为空间提供内容和服务。

顺着这个大思路,电影、教育、养老、零售、医疗和医美等都成为地产商涉足的领域,跨界凶猛的还会做汽车、机器人等业务。

如何让同一数据支撑多种需求?如何通过数据利用存量?这是摆在CIO面前的新难题。

总结来看,获取、应用环节的难点是横向部门的无法拉通,加工和流转的难点是纵向遗留的不能相融。

而在这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峦叠嶂背后,还有超越地产CIO权限的一座大山。

3.一把手工程

这座大山,就是顶层设计。

一句话,数字化转型要成功,最好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化是涉及到整体方向和组织变动的复杂工程,一把手不出面,难以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怎样的支持力度才算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一是,要给到足够的资源,给钱、给人。

比如,数字化转型先锋万科、龙湖、碧桂园,其数字化部门/子公司有上千人。万科万翼的员工90%是从外界招聘的技术人才;龙湖在2019年缩编了所有传统地产部门,唯独让数字IT部门进人;碧桂园不仅在2018年成立数字化团队,还成立了数字化推进委员会、数据治理委员会和流程治理委员会等配套支持部门。

二是,要给到足够的方向指引,同时一定时间内要保持方向定力,即给思路的同时给予耐心。

一个正向的例子是,上海某地产商一把手,亲自挑头,拆解目标,根据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难度,分别设立了提供数据的截止日期,以提高各部门的配合度。这为接下来做执行的CIO铺好了路,而不是只给到了一个模糊处理的数字化目标。

另一个典型则是万科,在2015~2017年启动沃土计划的前两年时间,万科数字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明显,但他们依然在这个方向保持投入。现在,万科是行业里数字化建设的标杆,对许多服务地产数字化/地产科技的公司来说,万科一个良好的背书,是“亏点”也要合作的战略客户。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利于万科形成一个创新落地的良性循环。

不过即使是一把手挑头亲力亲为,也无法完全排除前进路上的风险。

比如大刀阔斧地组织改革就很有可能带来人事动荡。

某数字化供应商透露,一家主要经营商业地产业务的大型集团,在2019年将“科技”提升至集团战略,同时引入了大批麦肯锡背景的管理层,希望可以带来数字化新氛围。

麦肯锡背景的高管对地产业务不够熟悉,认为商业地产可以像互联网一样直接B2C,随后整个业务线的末端操作方式、管理模式、汇报方式都连带着发生了变化。看似是业务模式的调整,其实是组织管理的变革。

这挤走了一批老员工,带来了短期内组织管理的混乱。

然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存在,数字化依旧是地产行业无法绕过的话题,而且越是top的公司,越在知难而上。

4.难也要做

地产公司着急数字化转型,是因为从2018年以来,生死逃亡已开始。

克而瑞研究中心曾分析过,2018年下半年开始,以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型地产商为主的破产企业数量开始明显增多。截至2019年11月20日,2019年宣告破产的地产商数量为446,已超2018年全年数量。

疫情加速了行业洗牌。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消息,今年截至3月23日,已有98条地产商破产公告。

一边是中长尾企业“活不下去”,另一边,早早在数字化转型上下功夫的地产商,在这次疫情中,已经尝到了甜头,开始收割市场。

自2月13日起,恒大全面实施线上卖房业务,提供线上看房选房认购等一站式服务,C端通过线上渠道购买还有额外优惠。

为了延续疫情中高歌猛进的线上卖房业务(以及支持不被看好的汽车业务),恒大趁热打铁,于2020年2月28日注册恒大宝集团,并将所有下属公司30%的人员调至恒大宝,最终确定的调动人数为12000。

不过,步子太大也有风险。企查查显示,恒大宝集团跟恒大没有实际关联。也因此舆论认为这是“变相裁员”,引来了一片骂声。

权大、钱多、活也多,难当的地产CIO

(来源:知乎)

权大、钱多、活也多,难当的地产CIO

(来源:企查查)

招黑是招黑,但恒大业绩的确有提升——3月31日,恒大透露凭借线上卖房和庞大土储等优势,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高达1465亿元,同比大增23%。这个数据是在top100地产商一季度销售业绩同比下降近20%的背景下产生的。

富力、世贸、中南、中国奥园、东原、保利,融创、中粮、新城等十多家地产商也参与了游戏。

总结各地产公司的反应速度,可以发现越是头部的地产商,数字化转型的步子越大、走得越快。

除了在行业下行期也有足够资金支持数字化投入这一客观条件之外,头部地产商的数字化意识也很先进。Top50地产商的CEO、CIO、营销总等高管层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大家之间经常交流、互相学习,你追我赶。

相对应的,在多业态的趋势下,百名开外的地产商没有相配套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如果依旧延续勾地卖房的逻辑,会被头部地产商越落越远。

我们可以大胆下一个判断:再不转型的地产商就会被洗牌。

从近年来的房企收并购情况就可一窥这种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A股房地产企业并购动态达到851条,而2017年全年只有472条。

在市场行情冷淡、融资环境趋紧的当下,存在资金链问题的中小地产商,会通过“被收并购”等方式退出市场;而对于头部地产商来说,在控制杠杆率的前提下逆势扩张,相比招拍挂和城市更新,收并购是快速进入新城市、快速扩充资产的捷径。

目前,全国有几万家地产公司,但按照该趋势发展下去,这个数字会逐渐缩水至三位数。

此刻,CIO心头可能又会涌上复杂的情绪:

地位,又可以上升了;KPI,又要变重了;头发,又要更少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