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关注中国电影的「二次停摆」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三声(ID:tosansheng),作者 : 顾天鹂
全国院线的第二次停摆来得猝不及防。
1 月 23 日武汉封城当天,随着春节档所有 7 部电影宣布撤档,全国影院也陆续关停。在停摆了近两个月后,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全行业复工复产稳步进行,院线也自 3 月 17 日起逐步复工。然而 10 天之后,复工被紧急叫停。
3 月 27 日晚 8 点左右,江苏电影局传来的消息称,国家电影局已下达通知,要求所有影院暂不复业,已复业的立即暂停营业,具体复业时间等国家电影局通知。
这则紧急通知令院线的复工准备陷入停滞,电影产业再度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等待期。仅仅在一天前,上海市还宣布全市会有 205 家影院在 28 日第一批复市,其他影院条件成熟后也将有序恢复营业。如果没有这则通知,本周六将成为全国影院复工率涨幅最大的一天,也标志着观众离正常的娱乐生活又近了一步。
通知并没有就停止复工给出原因,业内猜测这仍是出于防控疫情再次来袭的考虑。影院作为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在境外输入性病例日渐增多的当前,可能还没迎来恢复营业的最佳时刻。
单从上座率和票房来看,叫停与否都不会对复工期院线本就惨淡的短期营收产生较大影响。
沉寂已久的猫眼专业版在 3 月 22 日公布了两个月来第一次票房数据。20 日当天全国复工影院 486 家,总票房 1.38 万,河南和广东票房为 0。复工影院数在 23 日这天达到最高的 538 家,此后便呈现了下降趋势,猫眼也随即取消了新推出的全国影院复工率看板。复工期全国票房始终维持在 5 万元之下,平均每场仅 1 人观影。
新片的缺乏、复工影院所处地区的总票房体量,以及短期内难以改变的、观众对公共场所观影活动的顾虑,共同造就了这一结果。在月中新浪娱乐发起的投票中,面对“近期你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吗?”的问题,80%的参与者选择了“不去,老老实实宅家里看”。
票房最高的一天其实是 27 日周五,这一天全国票房实现巨大涨幅、终于突破 10 万元,场均 2 人观影。如果又一批影院按原计划在周六复工,影市确实有逐步回暖的迹象。这也是业内乐意看到的转机:清明节前后票房可能迎来小的上升期,再在五一档爆发回到正轨。
这样一个缓慢上升的势头被打断,关键不在于当前损失的相对较少的票房收入,而在于市场信心的再度受挫。“这第二次关门不会只持续 1-2 周,” 一位院线高管告诉《好莱坞报道者》,“再次复工的话他们会更加谨慎,而这会令我们倒退很长时间。”
虽然可以预见到复工初期的运营成本将在一段时间内远高于院线收入,但它毕竟将是一个开始,一个热身。如今,院线现金流的断裂又将持续很久。一位影院老板告诉广电独家,短期内自己一家影院的损失就达到 200 多万元,“什么时候复工不重要,关键是现金流要进来”。
另一方面,消费者将敏感地意识到生活生产并没有回归正轨。多开在商圈的影院是线下消费场景的中心,拉动了周边商城的零售、餐饮和服务业,堪称盘活商圈的关键点。然而影院持续闭门,日常的消费场景难以展开,这和多地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措施背道而驰。这环的缺失对实体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估计。
影视行业本身已经经历了 2019 年全年的业绩疲软,如今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国内电影市场已经错过了春节档和情人节档,在复工日期未定的情况下,五一档也岌岌可危。即便 4、5 月能够复工,缓冲期的缺乏也无法令主流观众立刻适应正常的娱乐活动。新片如果选择五一档上映,无疑将承受巨大的风险。这样的不确定性令片方难以再定档,宣发计划也因此搁浅,而无论在之后的哪个时段,他们都将遭遇深陷同样麻烦的海内外同行。窗口被压缩,竞争更加激烈。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 3 月 25 日,有 18 家影视公司交出 2019 年业绩快报,其中 9 家的净利润亏损合计超过 150 亿元,另有 3 家预计亏损。即便是去年凭借《哪吒:魔童降世》大爆而成为盈利冠军的光线传媒,其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 30.5%。一些亏损的公司本寄望于春节档新片能回血,比如万达电影、金逸影视等投资的《唐人街探案 3》,但这样的计划因疫情而遭无限期搁置。陈思诚此前透露,《唐探 3》最早也要到暑期档才能公映,甚至可能选择 2021 年春节档。
中国已经从全球票房的版图上消失了两个月。去年 1、2 月份的中国电影票房高达 145.43 亿元,单是 2 月就靠《流浪地球》突破 110 亿,同时又有《大黄蜂》、《阿丽塔:战斗天使》等引进片加持。这样的单月成绩在今年恐怕难以重现,再考虑到《花木兰》、《黑寡妇》等海外大片纷纷撤档,不难想象今年的国内票房也许将真的遭遇“腰斩”。
疫情造成的直接损失难以逆转,业内正在设法减少负面影响,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此前,北京、江苏、广东、湖南等地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影视行业扶植政策。其中,北京对春节档受疫情影响未能如期上映的京产影片和春节前后处于集中创作期、受疫情影响而暂停的重点项目给予补贴;广东公布了总扶持资金达到 4888 万元的影院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上海原定推出“观影惠民月”,观众在线购票,每张享受 10 元补贴,共计划补贴 60 万张电影票——这被认为是值得推广的做法,既没利用行政手腕迫使影院降价,又降低观影门槛,鼓励更多观众在缓冲期进行消费。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非分账模式、100% 让利给影院的“公益发行”,《中国合伙人》、《绿皮书》、《战狼 2》、《何以为家》等 12 部电影都囊括在“公益发行”内。
行业展开的自救则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引导观众回归正常的观影习惯,以及探索多元化收入渠道。
之前一批复工的影院已经尽力做到前者,除了根据各地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进行重点区域的多次消杀、入场体温检测、要求戴口罩外,对于观众最关心的“人员密集”的潜在风险,多地影院也采取了隔排、交叉售票的模式,保持了观众间的距离。
在新片谨慎择期上映的情况下,用获得口碑和票房认证的老片填补空白,将观众逐步引回娱乐活动正轨,也不失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案。此前《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片重新上映的消息,已经令不少微博用户激动不已。
收入的渠道多元化则在分别考验影院和片方的应变能力。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起效或被实际执行。
疫情期间,阿里影业联手饿了么上线影院外卖服务,帮助影院销售为春节库存的食品饮料;一些影视类微博大 V 主动发布“帮影院清库存+地点”的内容;另有影院将观影券和套餐券组合打折出售,靠低价吸引消费者。可是在如今被动的局面下,影院外卖或出售周边的收入堪称杯水车薪,既不具备价格优势,也无法刺激足够的消费欲,现金流的问题还是没法得到解决。
院线转网播也许能挽回损失,但它现在已被叫停。《囧妈》率先采取了视频网站买断、邀请用户免费观看的方式,彻底打破与院线的合约。然而监管者的干涉接踵而至,一位发行公司高管透露,他们已经不被允许让未放映电影上线,并被告知,这些电影需要留到之后的复工期刺激消费。所以这批电影就卡在了“拿不出手”的尴尬期。
这当然不是中国市场独自面对的问题。随着疫情蔓延至全球、超过 1/3 的人口都处在封锁政策下,全球电影市场也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停摆。当娱乐消费进一步转至线上,数字渠道对所有传统影视公司都显得吸引力十足。尼尔森数据显示,在海外院线停摆期,流媒体使用量预计上涨 60%,超高的需求导致 Netflix、亚马逊和迪士尼需要降低在线视频画质以减轻网络压力。
也是这样的吸引力促使环球把 Blumhouse 制片的《隐形人》移至线上以院线票价开放线上租赁。在影院关门之前,它才上映了三周,窗口期总计 21 天。同样绕过院线的还有同家制片厂旗下的《狩猎》。
其他传统公司也在一边观望一边试水。理想情况下,这些影视公司确实需要积极寻求院线放映和数字发行间的动态平衡,以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了解新的消费行为。但是人们不可能彻底抛弃院线,这样的“背叛”行为正在招致院线的强烈不满。
危机持续发酵。在观影日常真正来临之前,院线以及期盼它入局的实体商圈仍需要熬。很难估计,二次停摆施加给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其影响需要多久才能消弭。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顺丰“穷”则思变?
下一篇:趣店用“万里目”寻找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