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与AO3 :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作者:陈霞 编辑:李芊雪
打开微博,实时搜索肖战,得到的结果跟几天之前可谓是天壤之别,肖战似乎是在一瞬间就从全民偶像变成了过街老鼠。
这一切的争端最初起源于饭圈内部,是CP粉(CP是couple的缩写,主要是指粉丝痴爱某综艺或某电视剧中被设置为情侣的一对,并幻想他们在现实中也是一对)与唯粉(此处仅指参与的毒唯)之间的战争,部分唯粉不满CP粉的同人创作,举报了AO3(全称:Archive of Our Own,一个非商业、 非营利的同人作品托管网站)和网易LOFTER(国内的文画手聚集地,同时也汇聚了很多其他圈层的小众爱好者)两个平台,最终导致了AO3网站在国内无法登录浏览,从而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针对肖战的抵制活动。
仔细梳理下来,有这么几个思考:
1、肖战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这场风波中并没有亲自参与任何事情,为什么最后为此事买单的却是肖战?
2、追星闹剧频出,粉圈问题根源何在?
3、面对这种“全民狂欢”,我们所表达的观点还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吗?
偶像失责
在这个事件中,肖战的错误就在于“什么都没有做”,事前没有及时发声制止,事后没有及时出面道歉。
甚至再往前推,肖战在成名后就应该考虑到自己对于粉丝的把控,而不是放任粉丝们自由发展。
虽然粉丝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这些个体难以精确把控,但是,当这些单独的个体因为“同一个偶像”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时,“偶像”可以从这个群体中收获到一定的红利,相对应的也要为这个群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偶像”没有及时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否导致粉丝群体作出不当行为,引起不良影响,其实这都是“偶像失责”。
在这场风波之前,肖战的粉丝还引起过很多小风浪,机场接机导致航班延误,在肖战入住的酒店门口围堵,在微博上因为各种原因与其他家明星粉丝争吵等。虽然肖战的工作室进行过呼吁,但是,他的粉丝们并没有因此而收敛。
而肖战或者肖战的工作室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对自己的粉丝进行合理的引导。在粉丝心里,别人的一万句未必能比过偶像的一句。肖战如果及时的出来正面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件事情也不至于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
虽然“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并不是绝对真理,但这却是饭圈长久发展以来所形成的公认的饭圈规则。一个两个粉丝的行为或许无法上升到偶像,但是一群粉丝的行为势必会对偶像造成影响,无论这个行为是好或者是坏。因为在旁观者看来,粉丝群体与偶像是共生的。
在这次风波中,肖战粉丝的动机加上肖战粉丝之前的行为,肖战之前的无作为以及事后的表现(到目前为止),都必然决定了肖战要为他的粉丝买单,无论付出的代价是大是小。
肖战不是第一个被粉丝反噬的明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畸形粉圈
反观这次风波,这真的是一场对“创作自由”的争论吗?
不,它的本质就是一场饭圈的内战,只不过是因为其中一方的攻击过强波及了各大亚文化圈层。
事情的始作俑者之一——@巴南区小兔赞比(以下简称巴南区),一个初三学生,写过肖战与自己的同人文,也女化过肖战,甚至还被肖战后援会挂过黑粉。很难想到波及到众多亚文化圈层的一个事件,居然是由一个初三学生引导的,可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巴南区”为什么有这个能耐?
虽然她只是肖战粉圈内一个拥有11万粉丝(目前已经达到20多万)的大粉,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巴南区”在这次事件中的影响力。
一个未成年人,是这次事件双方中肖战唯粉的意见领袖之一,而这仅仅因为她是粉圈大粉。
低龄化、独立思考能力欠缺、阶层性这些词汇不足以全部概括粉圈的问题,但是却能让人嗅到其中的严重性。
低龄化的粉丝群体,就意味着很难理性、全面地去看待整个问题,片面化的看待问题就可能会导致极端思想的产生。
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就意味着是非对错有时候并不重要,盲目顺从群体,在自己未察觉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从犯”。
粉圈阶层性,就意味着追星有时候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明星而已,当“追星追出了优越感”,粉圈就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名利场”。
当这些组合在一起,就会有一场又一场饭的圈闹剧不断地在我们面前上演。
肖战的粉丝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情绪裹挟
这次争端所造成的后果,对肖战、对创造同人的作者们、对AO3的用户来说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在围观了数次这种“狂欢”之后,不知道大家心中是否有一个疑问:“我们所发表的观点是否已经变成了某些人手中的一把枪?”即便我们无意伤害任何人。
从蔡徐坤到杨超越再到今天的肖战以及未来的某个人,事件的中心人物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吃瓜群众永在。我们在吃瓜的前线,同时也为每个舆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可是这些声音究竟是我们“想”发出的,还是别人“要”我们发出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在互联网汲取着大量信息,有些信息断章取义,有些信息未经证实,即便是在日常中,我们也很难及时的去辨别真伪。
更何况在这种“全民狂欢”的状态下,信息不间断的向我们传播,同时我们也在传播我们得到的这些未经求证的信息。甚至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去发表我们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真的是我们自己综合事实得到的吗?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都不可避免的活在信息茧房中,面对这种“狂欢”时,这种现象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你所听到的声音往往只有一种。当我们偶然间听到另一种不一样的声音时是否会怀疑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会意识到我们的思考可能只是别人期待的结果?还是我们会拒斥这些不一样的声音?
在每次“狂欢”过后,我们是否有为自己被引导所发表的观点感到一丝羞赧或者愧疚?面对下一次类似的“狂欢”,我们是否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观点?
这种“被裹挟的意见”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还是希望,我们所表达的观点都是我们基于了解事实全貌后独立思考的结果。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