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疫情还点燃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死于实体?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ID:liukuang110,作者:刘旷

2020年,原本准备庆祝15周年生日的单向空间,没想到新年迎接他们的是更加惨淡的营生。

在近日的《走出孤岛 保卫书店|坚持了15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一文中,单向空间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个月里,其名下的四家实体书店仅有北京朝阳大悦城店开业,北京东风店、杭州店、秦皇岛店全部闭店,北京爱琴海店已于去年年底停业。

当年在几个“新青年”的一时兴起之下成立的“单向街”,几经风雨之后似乎也难逃整个行业持续低迷的怪圈,面临倒闭风险。在整个行业的持续走低的道路上,不少同行者前赴后继倒下,剩下的“理想家”们似乎也在走向消亡,实体书店的前景看似陷入了一片黑暗。

实体书店死于“实体”

2020年1月8日,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9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中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国内的图书市场保持平稳增速运行。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规模达到1022.7亿元,同比增长14.4%。

疫情还点燃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死于实体?

销量在增长,利益也在产生。“全民阅读”自2014年开始连续六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图书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使得图书行业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作为以书为生的实体书店,却在一片春风中,走入了寒冬。其中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

高昂的人工和房租,一直是书店的最大支出。国内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表示,人工和房租两项成本已经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这是书店经营者无奈的借口,从2011年的“风入松”、光合作用书店,2013年的凌宇书屋,一直到2019年搬迁的读库仓库,房租都是一座大山,压在书店老板的心头。

另外,网上书城的低价,成为书店最大的对手。从数据中可知,2019年,中国线上图书零售市场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码洋规模达到715.1亿元,占总体零售规模的70%,较之2018年提高了6%,而线下的零售码洋规模仅有307.6亿元,占30%。

实体书店的图书标价往往较高,因为书店要兼顾水电暖费、折损费等成本,在定价上普遍要高于亚马逊和当当等网络书城。而且网上买书总会有一些福利,比如满减卷或者买三送一等活动,相比较实体书店而言,则更加具有吸引力,顾客当然会更加倾向于上网买书。

在2018年时,书卷信息首次公布线上线下图书的折扣信息,相比于实体书店几乎没有折扣的情况,网点渠道的折扣达到62折,这个折扣在2019年更是低至59折,而2019年线下实体书店的折扣仅仅只有89折。

疫情还点燃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死于实体?

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高昂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然,阅读方式的转变也是促成现状的关键要素。

在线阅读享盛宴,实体书店受饥寒

从掌阅到阅文,从微信读书到网易蜗牛读书,各种在线阅读软件的兴起,也是让实体书店走向寒冬的助推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国在线阅读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2019年中国在线阅读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2,我国在线阅读市场规模为24.6亿元,2018年上升到153.5亿元,预测2020年,我国在线阅读规模市场将达到206.3亿元。

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将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4%,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6亿人,同比增长8.3%。付费阅读已经从2018年的4.2亿人下降到2019年的3.3亿人,而免费阅读则从2018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9年的2.5亿人。

其中,微信读书在这时代的浪潮中,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逐渐成为读者的首选,也慢慢取代了实体书籍,这也让本来就惨淡营生的实体书店,雪上加霜。

2019年12月30日,微信读书发布“2019微信读书成绩单”。数据显示,2019年,微信读书人均阅读时长为85.8分钟/天,比去年上涨14%;人均听书时长为142.2分钟/每天,比去年上涨39%;人均阅读本数为22.6本/天,比去年上涨24%;人均阅读天数为31.5天,比去年上涨15%。

微信阅读的模式比较传统,提供免费书籍和付费书籍,付费书籍在购买之前有试读的机会,降低用户购买无用书的可能性。其中,微信读书的通用货币是书币,书币可以通过充钱购买,也可以通过阅读时长兑换。

此外,在微信读书中同样设置“读书卡”业务,可以通过充值办理,也可以通过分享读书卡寻找好友共读而获得。凭借其庞大的流量优势和微信用户的关系链,微信读书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共读社区”来实现其“让阅读不再孤单”的理念。

相比之下,比微信读书晚两年上线的网易蜗牛读书,虽然市场占额并不大,却也在通过其自己的方法,实现着用户的增长。市场上已经有以网络小说和出版图书资源为主的掌阅、QQ阅读、书旗小说等进入市场较早的移动阅读软件,也有同样以出版图书为主的微信读书作为其竞争对手。

这些软件都提供了用户免费阅读的可能性。虽然模式不同,但是他们免费阅读的福利都会让更多读者青睐。阅读成本的下降,使得读者完全可以通过在线阅读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得实体书店以往靠书养店的传统经营模式,愈发不适应时代发展。

阅读方式的改变,似乎也映射着时代情绪的变化。

碎片化时代中的遗孤

如果现在将娱乐消遣项目做一项排序,游戏、刷剧、抖音快手应该会不出意外占据前排。这些可以获得即时快感回报的项目,越来越被大多数人选择,真可谓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仿佛在线娱乐已经成为了桃花源。

相比之下,逛书店和阅读这种需要长时间才能获得回报的沉浸式活动,就明显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民众的阅读情绪逐渐高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时体验快感的在线娱乐依然在侵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费者除去正常的生活工作,其余时间本就呈现严重的碎片化趋势。而如今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人们的时间总会被一些软件占据。

通勤时间可以开一局游戏,可以刷一路抖音,可以看几篇八卦;饭前饭后可以利用空闲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晚上睡前也可以约上朋友开黑吃鸡,各种刺激神经的活动总会以低廉的成本占据消费者时间,如此实惠便捷。

消费者本就碎片的时间,可以放在阅读份额似乎更是九牛一毛。人们还是会阅读,还是会买书,但是每次消费周期就被拉长。但是书店却很难挺过逐渐变长的消费周期,收入也只能逐渐减少。

但是,这不只是消费者单方面的问题。书店作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也似乎越来越有一股遗老风范。

只卖自己喜欢的书、拒绝售卖教辅类书籍、只卖一种或少数几种类别的书籍等,都是一些独立书店的经营方式。类似于单向空间,其创办者之一的许知远就表示,书店只卖他喜欢的书;还有成都的无早书店,仅仅售卖外国期刊杂志。

诸如此类的想法,可以理解为一种骄傲,一种坚守,值得称赞。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合时宜。这种不合时宜似乎不会在书店的营收方面产生好的影响。当一家书店将自己的消费人群草率且刻意地划分为某一群体时,很难保证这个群体长期的消费能力,自然也就很难保证自己书店的长期营收。

固步自封很难生存下去,于是一种新型的书店出现了。

卖书or卖咖啡or卖空间?

在传统书店靠书养店的模式难以维系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书店经营模式。他们不止于卖书,同样,他们也将眼光放在了店内消费上。

目前,我国在2019年实体书店总量超过70000家,印度为21800家,美国是13968家,德国6000家,而这意味着2019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书店总量最多的国家。2019年,新开书店4000家。与之相对的是,2019年中国关闭书店超过500家,其中新华书店87家,民营书店129家。

根据《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实体书店营业额第一的是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其营业额达到了12亿元,言几又书店营业额为6亿元,排名第二;与此同时渔书的门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达到275家。

报告还显示,60家品牌书店整体销售同比增长35.9%。其中,西西弗书店再次成为全国营收最高的书店连锁品牌,仅2019年前十个月营收就高达12亿元,图书销售额9.5亿元,咖啡等餐饮收入1.8亿元。西西弗书店的营收规模大致相当于言几又、中信书店、新知书店三家书店品牌的营收总和。

疫情还点燃了在线阅读,实体书店将死于实体?

西西弗书店作为一个急速扩张的品牌书店,不得不提。似乎他们不是在卖书,而是在培养买书的人。不论从书店装潢还是店内氛围,开在各大商圈内的西西弗书店首先在吸引眼球上下足了功夫。不难发现,西西弗书店在周围环境中,凭借其专修风格的独特,吸引了众多的顾客流连。

不同于传统的营业模式,方兴未艾的西西弗书店不仅仅将书店的营收来源局限于图书售卖。走进西西弗书店不难发现,书店占据了店面的一大部分,剩余空间一部分是矢量咖啡,另外一部分是不二文创,这两处也为书店的营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在报告中所调查的62家书店品牌,仅有一家只卖图书,占比1.61%。这也表明,绝大多数书店已经不仅仅销售图书,而是转向包括咖啡、文创文具等更多元品类经营。传统的书店营业模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除去西西弗书店,诸如南京的先锋书店,北京的page one和单向空间,多地连锁的方所书店和言几又书店,来自台湾的诚品书店等,这些书店也都慢慢改革了传统的营业模式,逐渐走向了融合的道路。

坐落于成都太古里商圈的方所书店,其中就包括文创用具、纪念饰品、咖啡饮品和影音录像,甚至一些与书店风马牛不相及的商品也会有出售。西安曲江的曲江书城,不仅仅是图书仓库,更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俨然一个小型的创意工厂。

当然,新型书店的创新途径不仅仅是增加销售品类这一种方法。将自身空间作为盈利手段,似乎也逐渐成为新型书店的手段。北京的单向空间书店,其生存之道是其独居特色的沙龙活动,每周办两次沙龙,邀请一些作家、导演、歌手和艺术家来介绍他们的作品。

类似的还有南京的先锋书店,定期的线下沙龙和活动,邀请著名作家、诗人、艺人等的到来,不仅仅获得了举办活动的利益,更有长远的利益——长期的流量支持。也是这些转型,使得以往纯粹的书店变得更加多元,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利益。

同样,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也使得这些书店逐渐成为当地景点和网红打卡圣地。这也催生了书店新的经营模式——网红营销和粉丝经济。

长春的TOUCH 12街,三联书店成为其中最大的流量产生地。前来打卡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每一次微博和朋友圈的打卡,都是一次免费的广告,每一条抖音的拍摄,都是一次推广。在消费者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帮助商家吸引来更多消费者。如此循环,店内的流量也在稳步上升中。

先锋书店和单向空间也是利用这种网红模式,逐渐将自己的店面推广了出去,并且在每一次活动举办时,都会建立线上的交流群,通过专业人员的管理来巩固粉丝群体。在每次有新品图书推出时,粉丝群体总是利益的最大贡献群体。

通过这种粉丝效应,不仅可以使得门店获得长期的流量支持,还可以在线上产品推出时,获得比较大的用户基数。比如单向空间出版的视频节目《十三邀》一大部分的观看群体就是其粉丝群体。

这样看来,似乎新型模式和网红经济给书店带来了新的转机。但是,这样的模式真的牢靠吗?

网红难长久?

似乎在成为了网红书店后,书店就慢慢走向了春天。店内流量逐渐增多,网上曝光率也随之增高。走进这些网红书店不难发现,店内人声鼎沸,读者也是熙熙攘攘。仿佛行业的春天到来,实体书店也将随之复苏。

虽然店内人声鼎沸,但是收银台前却冷冷清清,这是网红经济和流量高速扩张的必然结果。大多数消费者来此的目的并不是买书,而是通过拍照打卡来营造自身的对外形象。当然,也有一部分消费者是享受那种“浮生偷得半日闲”的闲暇时光,去书店点杯咖啡,看一本书,度过一个悠哉的午后。

书店作为图书交易的场所,已经慢慢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正如前文所说:实体书店自付高昂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虽然,网红营销带来了巨大流量和曝光率,粉丝团体也保证了书店一部分收入来源,但是这并不是长远之计。

粉丝和流量总会在某一天触到瓶颈,而流量的限制则也使得网红经济发展和盈利同样受到限制。依靠这种“无源之水”式的增长,很容易产生表面繁荣的假象,从而忽略了实质的发展问题。

而书店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呢?不言而喻,当然是用户。不论是店内的用户体验,还是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些都是决定读者是否在这家书店消费的主要原因。如果徒有其表,只是将书店做成了旅游景点,从而忽视了产生最大收益的客户群体,那不论再怎样红极一时的网红,也终将会被历史遗忘。

在疫情蔓延的一个月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就实体书店而言,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从线下到电商,各个方面都不得不做好最坏的打算。客流量的不断减少,销售额的不断下降,都使得这个本来就盈利微薄的行业陷入绝境。

更为艰难的是,即便是疫情好转,销售也难以在短时间恢复。据估算,这次疫情对书店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半年。就单向书店而言,北京大悦城每日客流量仅有平时的十分之一,2月的收入相较于往年直线下滑80%,每天只能卖出15本书,其中一半还是员工购买。

2月26日,北京市发出关于做好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的紧急通知,其中包括项目扶持和资金扶持等一系列政策。这样的政策,似乎也给已经在疫情中陷入绝境的实体书店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

但实体书店熬过了疫情之后,总不能一直靠政府补贴活下去。想要在巨变的时代中获得一席之地,摆脱走向灭亡的宿命,自我的变革必不可少。但是向何处改革,这仍旧是书店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