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旗下vipJr杨正大:有规模无质量的教育企业终将倒闭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殷缘
由在线教育担纲主角的“停课不停学”,在这个早春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
倒是证明了某种趋势——放在十几年前,没有谁敢喊出“线上教育可以取代线下教育成为主流”的口号,但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肺炎,让大家心照不宣地有了这个想法。借助技术,蓄势已久的在线教育进入“新元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集体大爆发。
当亿万规模的市场需求被撕开了一个口子,更多质疑声却在拷问着:突发性流量激增,能让这场狂欢持续多久?临危受命的线上课堂,真能解决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吗?
前排探路者面临的所有选择和阵痛,都将成为后来者跟进过程中的坐标。亿欧近日专访了浸润教育行业20余年的杨正大博士。作为vipJr母公司、中国平安旗下iTutorGroup(麦奇教育科技)创始人,他曾带领团队穿越过2003年的非典危机,并且依靠在线教育业务,取得了隔年营收5倍增长的好成绩。
杨博士是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危机?在他眼中,教育行业未来又将因此迎来怎样的新机遇?本文为你揭晓。
2亿熊孩子云上课,弊端初显
“到了2020年,老师和学生都不用去学校了,在家里就能上课。”
2000年梦想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中的一句话,二十年后却由于新冠肺炎变成了现实——为阻断疫情向学校传播,教育部门纷纷宣布延期开学,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寒假时间一再延长的2亿熊孩子开启了云上课,在线教育似乎看到了“春天”。
经历过非典时期的iTutorGroup最先响应这一政策,第一时间推出了多项行动来加大课程供给、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例如免费捐赠教师资源,提供总价值2400万元学习课程 ,对全国学校免费开放自研在线学习平台麦奇云(TutorMeet+)等。
此外据亿欧统计,除iTutorGroup外,众多教育企业也都参与到了“停课不停学”援助行动中。
就像是鲨鱼一样嗅到了几公里之外的鲜血,在线教育迎来了一次狂欢,毕竟这是一次拉新的绝佳机会。然而在短暂的热闹后,弊端也一览无遗。整个春节假期,老师仓促备课上阵,学生花式听课,家长的焦虑更严重凸显。网课“翻车现场”比比皆是,除此以外,网课流畅度低、体验差也遭到人们的频频吐槽。
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应如此。杨正大提到,仓促上阵也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很多机构匆忙入场,不但对孩子帮助有限,并且对培育市场帮助也不大。杨博士提到,绝大多数机构只是在满足大家对于教育的焦虑感,而没有真正地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
“匆忙、一窝蜂地转向线上学习只是满足了家长的焦虑,但因此可能会造成大家对于在线教育的错误认知,以为在线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很多公开课。这不仅给仍处于假期中的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对于在线教育市场的培育帮助也不大。”
其二,做公益最重要的就是量力而为。杨正大认为,在线教育企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要确保服务的品质。对于所有参与企业而言,这都将是一场“综合大考”。
“教育是一个整套的体系,不仅仅需要视讯工具,或者是好的内容,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平台让好的老师、好的内容、匹配到适合的学生,如此一整套的教育体系,才能够把教育做好。”
口碑才是教育行业唯一的流量
巨大的学生用户导致流量井喷,撩动了在线教育平台运营者们的神经,也让线下教育机构也纷纷向线上转移。
风吹来的方向,就是值得奋斗的地方。在杨博士看来,疫情或将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学生在线教育学习的使用习惯,进一步引导线下教育向线上转化。无疑,K12在线教育将是未来几年教育产业的黄金赛道。
他也强调,多元学习场景下,在线教育市场不确定性与机遇同样巨大,准备不充分的企业一不小心就成为陪跑。
“从过去电视大学到后来的公开课,在线学习已存在了二十几年,之所以没有成为教育主流,就是因为缺乏互动性。教育最关键的元素就是互动,如果学生仅从看课中学习,那线上教育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在线场景中一旦缺少了老师提供的价值,那其最终充当的也只能是一个辅助作用。”
杨正大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强互动性,本身为在线教育带来的就不仅是学生留存价值,还有巨大的获客价值,而这正是许多机构所缺的。“很多教育机构希望在这次捐赠中透过免费课、免费教育资源来获取流量,但之后如何转化与变现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教育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物理选址带来的自然流量消失,从原先“人找机构”的逻辑变成了“机构找人”——教育企业通过流量获取客户,再进行筛选匹配,通过自己的师资和服务去说服家长转化。
“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抛开核心产品服务谈流量价值,本身就是一种妄念。质量不好的产品绝对留不住用户,口碑是教育行业唯一有价值的流量。
另一方面是,有流量的教育产品未必就有了壁垒和生命力。以一些拥有高流量的工具型产品来说,流量虽高但转化问题颇多。很多人会想,我有流量,可以通过第三方广告商来付费活下去。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广告商都不愿意在教育流量上投放广告。”
杨正大向亿欧提到,“只有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我觉得才会真正帮助到企业自身。”在他看来,教育里有很多不同的场景,对课外培训机构而言,更多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大班教育之外的知识与技能提升,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满足孩子个性化需求,在有限时间里提升孩子学习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获得好的口碑。
基于这样的认知,iTutorGroup一直在思考在线教育要如何提高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要如何打造优质产品的口碑效应。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真正懂教育和懂产品的公司正在开始发挥最大价值,这是iTutorGroup一直在做的事情”。
杨正大提到,公司对于实时互动中的大数据及演算法,一直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在教学上面,iTutorGroup自主研发的DCGS动态课程匹配系统通过给每位老师、学生和每份教材分别打128个标签,自主帮助学员依据兴趣、背景、能力等特质量身定制课程,并匹配最合适的老师和同学。在互动中通过学生的开口时长、提问次数等与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匹配。
在课程模式上,杨正大表示,在线教育市场里,大多数企业都选择1对1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有师生间的单一互动,同时单价高、规模不经济的缺点也很明显,可持续性低,无法进行普及。
“这种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相对单调,缺乏教学中的竞争场景,因此老师上课技巧会非常受限;在线大班课的规模化教学,虽性价比高,但师生比太低,互动不足。”
因此,杨正大认为小班制的真人在线互动教育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线下转线上,在线教育将迎全新格局
其实,在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景气度很高的行业。
早在2010年,在线教育开始爆发,之后随着其快速发展与成熟,线下教育机构屡遭重创。2019年,线下培训行业更是多事之秋,欠薪、倒闭甚至跑路现象层出不穷,而今年这次疫情爆发,线下培训机构被迫大规模关停,无异于令其雪上加霜。
对线下教育机构而言,如果疫情持续不退,线下培训业务无法开展,就会面临学员的退费风险。且后续学员续费和招新都会面临很大问题,公司收入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房租水电、人员工资、运营成本等固定支出并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将面临断裂风险。
因此,众多线下教育机构被迫"转战"线上,这样不仅能减少退费率,降低企业房租成本,还能最大限度上留存老用户,但向线上转移之路并不容易。
“一方面,这些机构之前并没有线上教学系统,授课方与学习方的技术设备和使用方法是急需克服的首要难点;另一方面,很多老师此前并没有使用过线上授课,因而直播教学的控场能力、授课方式、内容等都需要探索和学习。”
受益于在非典期间的在线化经验,iTutorGroup在得知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老师和视频技术的对外输出,同时面向学校和线下培训机构免费提供在线平台技术。
目前,麦奇云平台(TutorMeet+)陆续接到了200多家机构,包含30多所学校的使用需求,涵盖大中小学和民办培训机构,近5万名学生在现阶段使用麦奇云进行在线课程学习。
另一方面,从在线教育角度看,过去家长对在线教育接受度还没那么高,是因为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影响教学效果的除了老师授课水平,现场教学氛围也很重要。线下教学可控性强且质量有保障,因此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现场授课,在线教育一直是线下的辅助与补充。
杨正大认为,这次疫情可谓让在线教育找到一个催化剂,真正将其从“配角”变为“主角”。
在他看来,由于政府推动,三四五线城市的家长和学生第一次开始尝试在线教育,也第一次能和线上的老师进行真人互动,而一旦家长和学校的接受度提高,对于在线教育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关键转折点。2019年,杨正大就预测三年内在线教育会取代线下培训机构成为校外教育的主流,“这次疫情爆发之后,我相信拐点会提前到来”。随之而来,在线教育会进入一个新的竞争格局。
第一,所有存活下来的线下机构都会转型,至少有一部分服务会转移到线上。
第二,会有更多公立校开始设置网络教学部门。一方面是为了数字化教学,另一方面是为了预防将来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第三,行业对在线教育技术人员的需求会水涨船高。因为有太多线下机构希望触及线上业务。从业者在抓住当下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在线教育未来将不再是浅层次的竞争。
“过去在线教育的竞争也很激烈,但都是在资金、烧钱、跑马圈地上面的竞争。经过2019年的教育资本寒冬,再加上政府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以及疫情洗礼,接下来在线教育的竞争,会是教育本质上的竞争。将会更专注品牌,更专注教学质量、用户体验。”
结语
经历2003年那场非典时,马云和刘强东或许都不敢想象,17年后的阿里和京东会是什么样子。
大势推动着行业前行,生于非典,显于新冠的在线教育,在这场抗疫之战后显然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传奇。经历过初起之时的困难与挑战,也享受过行业增长红利,杨正大对市场却更为敬畏。
对于未来,他在采访中抛出自己一直笃信的格言:相信就会看见,拥抱变化,使命必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