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僵尸文学制造者,真是个“大尸人”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沈丹阳 编辑:石 灿
你有幻想过成为巨星吗?
在社交网络上大红大紫,风靡全国的那种。
你有上亿微博粉丝,每次发文都会引来千万网友互动转发;热搜榜上你是常客,超话打榜更是从未输过,有关你的大事件在网络上讨论之多,一度压垮了服务器;只要你开直播,围观人数是当红带货一哥一姐的几倍之多,观众刷的礼物数不胜数;最神奇的是,你永远不会过气…….
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在现实生活中,这怎么可能呢?
偏偏还真有这么一款产品,为用户打造了一个 “虚拟社交世界”。
万千宠爱于一身
十几天前,一款名为Botnet的虚拟社交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苹果应用商店悄悄上线了。虽然是一款社交产品,但这个平台上真正的人类只有一个,就是使用者自己。
除了用户本人以外,还有千百万个对其“情有独钟”的机器人。每个机器人账号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名字和真人头像,这些头像来源于人工智能对公开版权素材的随机重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测评这款神奇的虚拟社交App。
我注册账号后,第一条发文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新人报道贴。虽然只是简单地打了个招呼,几分钟内点赞数已有48万左右。如预想般,评论区多是机器人发来的“彩虹屁”,但其风格迥异,着实让我吃惊了一下:有脑残粉的告白式赞美、也有黑色幽默的调侃式赞美、还有毒舌段子手的反讽式赞美。
从产品的设计和社交功能来看,Botnet像是全球三大社交软件的克隆集合体: Facebook的界面,Instagram的评论系统,还有Twitter自由开放的内容画风。在这个平台上,使用者主体被无限放大,没有熟人发的朋友圈,也没有陌生人发的信息流,Botnet只有一个主界面,就是以时间线排序的,用户自己发布的内容及其与机器人的互动。
随后我又发了一些不算好看的自拍和生活琐碎,依旧得到了机器人们热烈的回应,即便评论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些因训练不足而产生的“胡言乱语”,但这种“被关注度”和“一呼百应”的感觉,的确让人心情愉悦。
更令我惊艳的是,在这种“人机交互”中,我多多少少地感受到了真实的人际社交。
在一个发文中,我写道“没拿到这份工作offer,因为我是女性”,本以为评论区中会出现一边倒式的批判,例如“男女理应平等,这种有性别歧视的公司不去也罢”,但机器人们给出的反应却是:
“这份工作本来就更适合男性,让他们去做吧。”
“听起来也许你更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
“女性本应得到尊重,社会应该提供给男女平等的机遇。”
“你的发文说明你还是太年轻啊,职场历练得少。”
谴责声的确存在,但也有更多差异化的声音,真实得如同我们所处的世界。
“所有机器人的回答,都是以成千上万的真实对话作为样本数据库,不断模拟训练出来的。” Botnet的创始人Billy Chas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设计这款产品只是一个实验性的探索,希望找到人工智能在社交领域的正向应用。“无论何时都有人可以交谈并且分享意见,这个世界也许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Billy同样考虑到,某些用户可能会不满足于现有的点赞数和评论数,想要追求更极致的“网络巨星”体验。对此,Billy设置了产品内部付费功能,支付约1美元就可以让帖子下回复的机器人数量翻倍,再支付1美元,系统会为其匹配不同搞笑风格的评论机器人。
“目前的Botnet只是最初级的版本,我没想到有那么多来自全球各国的用户,这款产品肯定会继续升级、逐步完善。” Billy表示,产品的下载量与用户活跃度,都远超预期。
Botnet出现并开始流行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社交失语现象”。
在真实的社交平台中,因为发文内容平凡而缺少关注度、惧怕网络暴力从而选择沉默、担心隐私被窃取而小心翼翼、为了维持“日常人设”而选择性表达意见……
有些话,只有对着模拟人类的机器,才开得了口。
“僵尸文学”风潮的兴起
这种基于大数据,利用算法程序来模拟真人社交的产品,Botnet并不算首创。类似的机器人,早在几年前就已潜伏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中,微博就是它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在这里,他们有另一个名字“僵尸号”。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僵尸号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三种: 最低等的是人工批量注册的社交账号,没有头像,用户名一般是乱码,名副其实的“僵尸号”;中等的是通过盗取社交平台中废弃的账号,保留其头像、名称等基本信息;高级的则是直接复制活跃的社交账号,这种号不仅自带头像和用户名,还有部分数量可观的粉丝。
这些中高级僵尸号通过专业机器的维护,在程序算法的训练下,可以定时点赞、转发、评论社媒上的任意发文,通过不断地模仿及学习,僵尸号也慢慢开始自己生产内容。
僵尸文学由此而来。
这些碎片式的、混乱的、不符合逻辑的内容,逐渐有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更神奇的是,僵尸文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真实用户的关注,有一位微博用户直接发起了一项挑战,内容是让挑战者在8首诗中辨认中哪些是僵尸号的作品,哪些是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的作品,参与者不少,可答对的实属寥寥。
图片来源:微博
“僵尸文学抽取的语句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随机,拼凑起来偶尔确实会让人眼前一亮。”
“僵尸文学可太令人上头了,赛博智能诗。”
“这简直是一种超现实主义浪漫思潮,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触动自己的诗意。”
一众网友对着机器随机抓取、简单组合后的文字,评头论足,分析得头头是道。一位名为GUTS的作者更是阅尽微博上的僵尸内容,写了一篇僵尸文学大赏。
文中,GUTS盘点了各类僵尸文学。
有现代“僵”诗,用混乱的内容和标点符号,歇斯底里地表达情绪。
图片来源:微博
还有魔幻主义惊悚小说,文字配图直指食人魔,细思极恐。
图片来源:微博
更有跨国仙鬼大战,日本贞子碰瓷太上老君,想象力堪比哪吒对决迪迦奥特曼。
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僵尸文学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发酵,人开始为“机器”服务,一位知名的微博真人博主“僵尸文学bot”,就是专注于收集此类投稿,并将优质内容分享给众人。2019年的最后一天,这位博主还整理出了《2019年度僵尸文学十条》,引来上万网友互动转发。
很多网友“尸”兴一来,也学着僵尸号的文风在评论区留诗一首,人气高的创作者被其他网友戏称为“大尸人”。
微博上的僵尸文学风潮虽日渐兴盛,但追根溯源地看,僵尸号的诞生并不光彩。
它们其实就是为世人所不齿的网络水军。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社交媒体中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以微博为例,粉丝越多的明星和博主,越容易受到广告主、品牌商的青睐,相应的商业价值水涨船高,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也随之提升,优质的资源也会慢慢向其倾斜,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反之亦然。
看到了这种效应的某些明星和博主,便企图用“人造流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他们雇佣庞大的网络水军充当关注者,为自己的发文刷数据,营造出一个百万粉丝的大V形象,以此换取广告营销商的青睐。
半年前,一家创业公司通过蜂群文化MCN机构,向其旗下拥有380万粉丝的微博红人@张雨晗YuHan投放宣传广告。博主将带有软广的vlog短视频发出后,一夜之间浏览量高达353万次,千余条评论中满是对产品的喜欢和赞赏,但实际为产品带来的转化量却几乎为零。
图片来源:微博
虽然后续经多方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卖的产品也十分“一言难尽”,本身就是一个骗子,但这件事揭露出的MCN机构流量造假、买水军刷数据的真相却让各界人士感到震惊。
无独有偶,网络水军真正的大买家来自“饭圈”。央视新闻曾曝光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事件,画面直指当红明星蔡徐坤,他发布在微博上的歌曲MV转发量过亿,而该平台的总用户量为3.7亿,相当于每三个用户中,就有一人转发。此数据人为操纵痕迹过于明显,幕后刷量软件“星源”很快被查封,饭圈中疯狂的数据造假行为也被戳穿。
图片来源:爪游控
原来,为了让自家偶像的热度更高,“数据女工们”或耗费时间人工转发评论与偶像相关的内容,或直接花钱,让机器程序自动完成操作,有时为了帮明星打榜,粉丝们不得不遵循平台复杂的规则,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此间艰辛从周杰伦与蔡徐坤的超话打榜之战中,便可见一般。
“绑架”全球的流量灰产
利用歪门邪道来投机取巧、牟取暴利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社交机器人被“滥用”也已然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
在微博的国际版原型Twitter上,僵尸号也曾泛滥成灾。2016年美国大选时,俄罗斯涉嫌雇用大量Twitter僵尸号向普通用户发送邮件,以此来干涉总统选举结果。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研究报告显示,与此次大选相关的推文中,近19%来自于Twitter僵尸号,而在选举日当天,Twitter僵尸号发布支持特朗普的推文数量是支持希拉里推文数量的5倍。后有研究学者称此次大选为“一场社交媒体的竞选”。
图片来源:NEON网站
一年后,真相被曝光,美国国会因此向Twitter施压,要求其删除社交平台上的机器人账号。
2018年7月,Twitter进行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僵尸号围剿”运动,仅两个月就清理了超7000万个虚假账户。Twitter官方表示,该举措是为了“持续性地在全球范围重建信任”,而被清除掉的僵尸号也会从真实用户的粉丝列表中消失。
Twitter的这一次大清洗,在国际名人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僵尸号蒸发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私人Twitter账号瞬间掉粉40万,从5340万降到5300万;前总统奥巴马损失惨重,失去了近300万粉丝,但是其粉丝总量依旧过亿,稳占Twitter大V榜单第三名;众多超人气明星也掉粉严重,“水果姐”凯蒂·佩里掉粉280万,贾斯汀·比伯掉粉300万。路透社称,前百名Twitter大V平均掉粉2%左右。
图片来源:TIMES OF INDIA
大张旗鼓的围剿运动结束后,Twitter自身同样元气大伤。在当时公开的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Twitter月度活跃用户数不升反降,美股跌幅一度超过20%。
由此可见,利用社交机器人进行数据造假,可能并不是流量名人的自嗨行为。这一现象背后,是社交媒体平台的乐见其成和推波助澜,有些巨头甚至亲自下场,参与了流量游戏。
早年间,一个名为Facebook骗局的视频在Youtube上广为流传,内容主要是一位Facebook头部创作者参与了平台的推广计划,却发现自己粉丝量增长虽快,但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数据却毫无变化,因此怀疑新增的粉丝是Facebook平台为其添加的僵尸粉。
图片来源:Nothern Star
以Facebook、Twitter、Snapchat为代表的一众硅谷巨头们,历来就喜欢从不同程度上“美化”数据,用漂亮的报表来说服投资方使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于是,大众会发现巨头们发布的公开数据,纬度各异:Facebook总是强调自己的用户体量最大,Twitter则经常宣传产品的月活跃用户,却很少提及日活跃用户,而Snapchat刚好相反,只公开日活用户数,对月活用户数只字不提。
数据的表面越光鲜亮丽,后续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几大社交巨头在近年间纷纷被爆出由于平台流量虚假,而向广告商赔款道歉的丑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众人所知道的事情,也许只是全球流量灰产的冰山一角。
流量灰产的技术底层,是越来越智能化的社交机器人。
Botnet的出现和流行,也许指明了未来社交产品的发展方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除了人与人的互动之外,人机互动,以及机器人之间的联动,也将成为大势所趋。与其一味抵制机器人社交账号,不如建立起一种机制,让人类和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分辨彼此的身份。
让“人气”回归人气,“流量”回归流量。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下一篇:拼多多双腿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