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抗疫大旗谋贷款,旷视奇葩操作惹得“一身骚”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向善财经(IPOxscj),作者:至庸
根据路透社援引银行知情人士获得的信息,近日向北京地方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数量至少超过300家,申请贷款总额至少达到574亿元人民币。
其中,报道称旷视申请了1亿元贷款,理由是用于开发戴口罩人群中更加精准的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抗疫期间,人们都戴口罩,这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施行制造了障碍。旷视申请贷款这本身似乎也是一件合情合理的行为,但为何会在网上出现不少质疑声呢?
1
申请理由惹争议
为抗疫出力还是为自己研发?
根据文件显示的信息,小米申请50亿元贷款,用于包括口罩和温度计等医疗设备的生产销售;美团点评申请40亿元贷款,用于为武汉医务人员提供免费送餐的资金支持;奇虎360申请10亿元贷款,用于购买医疗相关产品以及开发追踪新型冠状病毒的密切接触者相关的App; 滴滴出行则申请了5000万元贷款,以抵御疫情中业务受到的严重打击。
这样看来,上述抗疫贷款申请理由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救灾,像小米、美团、360这样的,相当于自己贷款做公益。二是滴滴那种,疫情下很多企业经营压力大,需要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
而旷视的申请理由看起来更像是前者,但相比小米、美团的直接敞亮大气,旷视的理由似乎有些“委婉”。前者贷款做公益,钱就是用来一线的帮扶和救助,而后者是通过贷款让自己去研发,然后研发好了再去出力。
不得不说,同样是出力但差距看起来似乎还是有些明显的,这也引得不少网友的质疑。
有网友提出,先不说这个技术研发的“远水”能不能用在现在抗疫情的“近火”上。从出发点上比较,旷视与其它公司相比似乎是落了下乘。别人把钱用于疫情,自己落的只有名声。而旷视做研发,虽然目的说起来也是为了疫情防控,但研发出来的技术却是自己的,因此很难不让人对此产生质疑。
小道消息出品人冯大辉更是直接在微博上怒斥:“某AI公司申请1亿贷款,开发戴口罩的人脸识别技术。你还别说,鸡贼公司永远能看到机会。抗疫贷款发给他们干啥?还不如直接发给口罩生产商。”
当然了,贷款行为本身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根据防疫需求申请相应的研发贷款也无可厚非。在一切都合理合规的基础上,我们没必要因为出力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去加以指责,如果不符合规定,银行自然不会给予批准。但无论如何,这一消息传出似乎给旷视科技品牌形象会带来一定的伤害。
2
云里雾里的回应
舆论争议,公关添乱?
当舆论因为这1亿贷款发生争执时,旷视科技官方却发出一则公告,又让不少人感到云里雾里。
旷视回应内容读起来似乎是针对“AI测温”等于“口罩识别”的误解。旷视表示,技术原理是通过AI算法定位额头位置,最大的难点是要克服戴着口罩的人脸检测(即找到人脸在哪儿)以和红外检测出的体温进行绑定,整个业务流程无需人脸识别(识别个人身份)。
不少人把这件事与最新发生的1亿贷款开发戴口罩人脸识别进行联系,网易科技报道就称这似乎是侧面回应大家对人脸识别的担忧。但如果这算是对戴口罩人脸识别回应,旷视并没有对舆论关注的贷款作出直接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官方公众号发表声明的那篇文章上,笔者看到“2020年2月4日,旷视 AI 测温正式在北京上线试运营”这样的描述,这看起来似乎与近日引起争议的一亿贷款研发戴口罩人脸识别似乎又是两回事。但说实在的,如果旷视最近投入某项技术惹争议了,笔者真没注意到,找了好久似乎也没看到旷视引发什么歧义了。
不得不说,这一些列公关操作着实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如果这一回应针对的是已经投入的某项技术,公关这看似快刀斩乱麻式的公关,实则是帮倒忙,可能会引发二次灾难。因为不少人,尤其是媒体人看到会想要弄清旷视在回应什么,旷视过去传播发生过什么误解?
事实上,如果误解只是小范围的,那公关回应起来其实没必要那么小题大做。找公关公司或者媒体,在舆论上稍微引导下很容易就小事化了,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弄得人尽皆知。旷视公关需要对误解的具体舆情做出准确评估做,一件鲜有人知的小事通过官方声明发出来这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
但如果这是回应针对的是一亿元开发戴口罩人脸识别相关技术这件事,那这一回应似乎什么也说明不了,在舆论引导上帮不上什么忙。
无论回应到底在针对什么,旷视公关的这波操作看起来都存在不小的问题。事实上,回应让很多人不知所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传播硬伤。
3
持续亏损+落地困难
能力不足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相比于美团小米的大气,旷视给人的感觉似乎让人感到有些不舒服,引发舆论争议也纯属正常。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从恶意的角度去推测这一行为,对于旷视而言,它或许不是不想像美团小米那般大气,更多的原因或许是囊中羞涩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人工智能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支撑,以及丰富的产业形态做基础。但AI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不停行业AI的垂直化决定了垂直领域技术商业化的局限性,也决定了AI公司在很长时间内都将被认作是一个不断投入的“销金窟”。包括CV在内的整个AI产业绝对是非常烧钱的领域,技术研发是个持续、大量、不可预测的过程。
旷视方面,持续的亏损和烧钱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常态。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6 年、2017 年及 2018 年,旷视分别亏损 3.428 亿元、7.59 亿元及 33.51 亿元。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及 2019 年 6 月 30 日止的半年内,亏损分别为 7.29 亿元及 52 亿元,同比增加 613.3%。
在毛利率方面,有报道称,根据旷视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旷视的各个业务线的毛利率似乎并不高。整体毛利率为64.6%,其中,占主要收入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最低,为59%,个人物联网为87.2%(SaaS)和77.9%(个人设备),供应链物联网为62.8%。
在现金流方面,处于对技术研发力量投入的考虑,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金额的分别为-1.5亿元、-7.2亿元和-6.7亿元,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另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是旷视科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此旷视方面也曾表示,“我们所经营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且在多个主要业务领域面对竞争。倘我们未能在现有或日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则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受到重大且不利影响。”
宏观层面来看,作为技术方案的提供者,旷视快科技的AI技术在这些领域本身商业化应用的空间就较为有限,其次,面对行业传统玩家,不具备供应链优势的旷视也将面临着更加严苛的商业化环境。
在城市物联网方面,旷视科技为中国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获取利润回报。虽然偏向B端的优势在于大客户策略下虽然能带来较大的订单金额,但存在客户谈判难、客户集中等风险。
另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是旷视科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智慧安防业务为例,传统安防巨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早已虎视眈眈的面对市场竞争,如果未来爆发价格战,那么旷视则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处境。
一般来讲,对于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市场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企业未来收入的增长以及业务指标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企业亏损的包容度会高一些。但资本寒冬之下,AI商业化逐渐进入瓶颈期,其估值模型更偏向ToB企业,因此投资人也更看重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而对于长期处于亏损中的企业来说,实现盈利仍需要走很长的路。
对于旷视这样的AI公司而言,本身就是靠融资的企业,现在想让它们直接出钱,甚至贷款为疫情出力,其实真的有些难为它了。对于旷视而言,想出力是好事,量力而行即可,没必要做太多动作。否则画蛇添足,就可能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负面。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