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七年之痒的《歌手》,想变得更“综艺”?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李北辰(ID:future-is-coming),作者:李北辰
不知不觉,《歌手》系列已来到第八年。2月7日,因故延期的《歌手·当打之年》第一集正式开播。
许多80后对这档常青的综艺节目是有感情的,八年前开始看这档节目的年轻人,不少都已经工作,结婚,生子——2013年,《歌手》还叫《我是歌手》时,今年第一集节目里的“奇袭”歌手李佩玲只有13岁。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所以意如其名,今年《歌手》以乐坛“当打之年”的歌手为主,华晨宇,毛不易,周深,萧敬腾,袁娅维,徐佳莹和米希亚七位首发歌手中,年龄最小的是94年的毛不易,最大的是78年的日本歌手米希亚,平均首发年龄只有33岁。
在今年,这档熬过“七年之痒”的综N代前辈,赋予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不再让歌坛老将“重出江湖”,不再负责挖掘被埋没的乐坛遗珠,而是将聚光灯全部让给正“当打”的年轻人。
而没有了顶级前辈的加盟和最终缺少悬念的加冕,《歌手·当打之年》新定位的加持,也让年轻歌手可以轻装上阵。
但是,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看到本季首发歌手名单时,难免感到些许不适和似曾相识,七人之中半数以上都算是《歌手》系列的“熟人”。
某种程度上,故人重逢,源自中国流行乐坛的青黄不接。对于当今中国流行乐坛,许多人感受相似:放眼望去,处于“当打之年”的人有委实很多,但真正“能打的人”却很少,转来转去,就是那几个人。
而嘉宾阵容的过于重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音乐综艺的同质化。譬如在《歌手·当打之年》第一集,华晨宇就毫无意外地压轴登场并最终夺冠,他在节目里说:“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流行音乐正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前卫的。”
事实上,我觉得华晨宇自己的音乐进步了,但中国流行音乐好像并没有,国内每年新歌产量大约10万首左右,但妇孺皆知的华语乐坛天王仍然止于周杰伦。
而在市场环境的逼迫下,《歌手》自己算是进化了。
在许多人眼中,作为仰仗选手资源的老牌综艺,此前《歌手》系列已经触到瓶颈期,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因素,歌手选择都已相对窄化。
而抛去资源层面,给我感觉,过去两三年,作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现象级综艺,《歌手》特别像是海明威笔下“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的“老人”,它经历过旧时代的诚恳,却要在欢脱的新时代努力转身,它希望攫取新一代年轻人的注意力,却难免因过去多年的沧桑与积淀,稍有些显得放不开手脚。
所以在新一季中,从名字开始,《歌手》系列就正做出最大规模的改变,譬如取消了过去的补位和踢馆歌手,变为每两期有几位不太出名的奇袭歌手在后台跃跃欲试地对台上歌手发动1v1奇袭,这增添了比赛的不确定性——以及,更重要的“综艺性”。
相较于之前的“严进”,这季看起来更为“亲民”,能有更多年轻人登上被昔日光环加身的《歌手》舞台。
嗯,竞争感更强的赛制,综艺感更强的年轻人,看起来,八岁“高龄”的《歌手》系列,想让自己看起来更为“综艺”。在新时代,这委实应算是一种与时俱进了吧。
其实不管怎样,作为一档余温尚热的综艺节目,如今八年过后,一拨人正在远离它,一拨年轻人闻讯而来,我想这大概算是一档年迈综艺节目的不错归宿。
只不过对于许多沉浸在旧时代气息中的80后观众,《歌手》为迎合年轻人推出的种种新意,或许无法带给他们对于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追忆。
但又或许,这种追忆本身就是一场空中楼阁呢?毕竟每代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黄金时代。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说的好:“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