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无法接受离线:云服务迎来井喷期
大嘉购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虎嗅APP(huxiu_com),作者:乐西
一场新型肺炎疫情,为高速运转的中国按下了暂停键。空无一人的街道,批量取消的航班,以及一再延长的春节假期,所有人都在焦虑等待着拐点的到来。
但拐点不会凭空而降。在看似静默的庞大社会机器底下,与基础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仍然高速运转,对物资供应与调配的效率要求甚至高于平日,医疗与公共卫生从业者在一线与病毒赛跑,每一个抉择都是生死攸关;同样揪心的还有“风暴眼”之外的普通人,在生活重新步入正轨之前,足不出户的人们除了祈祷与等待,还能做些什么?
云服务,就在这样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迎来了一次大考。2月3日,春节后的首个非正式工作日,2亿居家办公者挤爆了云办公应用的服务器,“停课不停学”的呼声催生了在线教育的新浪潮。
更重要的是远程医疗与政务工作,在物理隔离的前提下,线上成为了海量信息交互的关键节点,另一个抗疫战场。广东省委、重庆市委等多地领导均通过视频会议,与一线医护人员对话;浙大一院、中山五院等省级重点医院通过云视频实现远程诊疗,向地级、县域级医院展开“云端驰援”;国网新疆电力、苏州农商银行等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的行业,也最大程度将会议与工作放在线上。
重庆市领导在指挥中心连线一线
政务、医疗、企业火速“上云”的背后,是同样在狂奔的云服务厂商。正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助推了电商的崛起,本轮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速了各个行业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在防疫的迫切需求下,云服务行业掀起剧变。
科技,再一次在公共危机中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刻,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指向同一个方向——让技术变得更有温度,成为真正推动现实变革的力量。
远程医疗云端驰援
“病人已经连续3次检测核酸阴性,根据治疗指南已经达到出院标准,请专家指导是否可以出院?出院后有什么建议?”这是1月29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蔡国华副院长通过华为云WeLink平台远程会诊,向浙大一院梁廷波教授提出的问题。
蔡国华副院长远程会诊
缙云分院是本次疫情防控的县级定点医院,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这一次,不少县乡镇村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及。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更强,患者在潜伏期具有一定传染性,这使早期筛查难度增加;加上疫情爆发恰逢春运前后,病毒借助公共运输的传播速度倍增。
这17年里,和高铁交通一样发展神速的还有中国IT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类似缙云分院这样的县域级医院,借助云服务从医护经验丰富的超特大医院获取指导与帮助,是本次疫情防控中分级诊疗策略的重要一环。
针对这类场景,华为云WeLink开放了“远程医疗方案”,包括提供远程诊疗、远程探视、远程会议、病案收集、定向推送等五大功能。专家医生可进行全方位的高清远程会诊指导,及时诊断和医治,远程会议支持千人同时在线;另外,医生可在后台统一查看、统计案例,让疫情管理更智能。
过去一周里,包括上述医院在内的520家医院,华为云WeLink已为1152家医疗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对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来说,效率就是生命,云服务的这次“补位”来得很及时。
同一天,在另一个疫情防控的关键城市——北京,一个集合了千余医生,并基于华为云技术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线医生咨询平台”正式上线。在线诊疗是云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医院成为交叉感染的高风险区域,同时,激增的病患数量使各大医院不堪重负,在线诊疗势在必行。
目前,多省市均已推出特别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的在线医生咨询平台。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为例,4-6名医生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目前已提供800多例服务人次,而被迫隔离的医护人员通过华为云WeLink在线问诊,极大纾解了病患问诊压力。
线上重启社会分工
在防疫的首要前提下,不少线下商业机构已然停摆。恒大研究院报告显示,疫情对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今年餐饮行业零售额在7天内损失就达到5000亿元。
拐点终会到来,针对企业与个体的扶持政策已在路上,但在此之前,个体如何应对?
首先启动自救模式的是零售消费企业。饭店转为提供标准化配送服务,关闭堂食、发力外卖;服装门店通过小程序及社交工具将门店业务线上化,以“即时配送”服务解决物流停滞问题;部分超市则联手外卖平台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
随后,曾期盼“无限假期”的2亿白领,自觉开始了线上复工。自十余省市发布延迟复工的通知后,多家企业宣布远程在家办公。小微企业也许可以用在线视频暂时应付,但对于数千数万人的超大型企业来说,专业的云视频与协同办公服务迫在眉睫。
以拥有全国46家分公司、使用人数达到11000余人的诺贝尔瓷砖为例,员工在家隔离期间,如何进行跨企业、跨组织、跨区域的沟通,确保总部与海外研发销售团队的有效联系,成为首要问题。华为云WeLink不仅支持多方会议、云端共享、并通过数据共享功能保障会议效率,还可提供英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朝鲜语多语种的自动翻译。
诺贝尔瓷砖员工使用华为云WeLink
企业客户暴增的需求直接拉动华为云WeLink的流量增长。春节后的工作日,华为云WeLink每日新注册企业数增长50%,每日会议数增长100%;春节期间新增企业数十万,新增日活用户数超100万,业务流量增长50倍。
教育系统是另一个多方对话的“重镇”。从复旦大学、广西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到作业帮、vipkid、好未来等在线教育企业,都将教室转到了线上。多家大学内部网络开始通过云端进行教学辅导、远程答辩、在线面试,而在线教育则透过互联网与视频开启直播课程。
在“线下停学、线上重启”的过渡阶段,华为云联合百余家教育伙伴共同发起“随时学教育联盟”,通过云+AI+5G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为教育领域的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等提供联合解决方案服务。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群体是政务人群。当大部分人还处于超长假期,多地的公务员已提前结束休假、返岗抗疫。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组织需要展开大量沟通协作工作,通过云视频会议进行远程实时沟通,能提高疫情防控应急指挥调度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聚集,减少面对面沟通。 广西科技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数千个地方政务部门,通过华为云WeLink开启“在线办公”,实现应急指挥。
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线上视频办公
不仅如此,通过健康打卡,及时收集各部门员工的健康状况;通过工作安排,任务自动下发,定时提醒;通过日报功能,每天及时反馈工作计划,提交工作求助,问题能及时解决;云空间灵活分发各类防疫文档,大文件秒开,提高办事效率;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荐,根据各部门工作的不同情况,及时将各类信息推送到员工手中,在线办公不仅仅局限于开一个视频会议,而是通过多种技术和智能手段,不断提高办公效率,争分夺秒的加紧疫情工作的处理。
从医疗、企业到教育、政务,在云端,机构与个体迅速完成了在线集结,维持商业世界乃至整个社会机器的基本运转。这不仅是在自救,也是整个群体的互助。
防疫助推云服务爆发
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的影响,远大于2003年非典期间。
医生用华为云WeLink进行视频会议
华泰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此次新型肺炎疫情或将进一步加快线下向线上的迁移,特别是在ToB领域,将在几个方面带来增量需求:在线协同办公、视频会议、区域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企业上云。
过去几年,各行各业对于云服务早已形成共识,B端企业逐步将自身业务从传统的IT架构向云端迁移。但在向云端迁徙的过程中,行为转变与数据迁徙都需要成本,也存在惰性。经历本次疫情危机之后,各个企业快速建立对云产品的认知与使用习惯,付费意愿也将自然而然养成。
“此次疫情对B端企业影响,更多体现为对其的工作方式的影响,短期从原有的线下模式被迫移至线上,而且目前线上开展的业务内容更多的是以交互为主。疫情对产业趋势的影响,从初期来看,更多是从一个点切入,逐步带动其他需求点。”华泰证券研究报告表示。
这场剧变对任何一个云服务厂商来说,是机遇更是考验。在巨大的疫情阴影下,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与责任支撑各行各业度过难关,这是成为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必经之路。
和其他以社交产品为起点的云服务平台不同,华为的政企基因决定了它从B端出发的产品设计理念。“华为云服务是以一个企业为出发点,先有企业、再有个人,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个设计理念给华为云WeLink带来的好处是,我们能在底层隔离数据,保证整个企业的数据安全。同时,以企业为核心的设计能够确保重点企业的业务连续性和体验得到持续性的保障。”华为云副总裁、联接与协同业务总裁薛浩表示。
在春节假期前两三天,薛浩预感到春节后的复工也许会出现延迟,他向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提出“华为云WeLink免费开放”的提议,并很快宣布:1月25日-6月1日期间, 1000用户数以下的单位可以在线免费开通华为云WeLink的视频会议系统,支持100方实时在线会议。
为此,华为云WeLink团队在春节期间完成紧急扩容,顺利“接住”了节后的流量爆发。
对华为云WeLink来说,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练兵。近两年,华为在云业务上大举布局:2019年,华为将原来的IoT、WeLink、视频的团队和业务整合到Cloud BU,同年,成立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今年年初,华为再将Cloud&AI业务升至第四大BG,与消费者BG、运营商BG和企业BG并列为华为四大业务。
此前,华为中国区总裁鲁勇表示,2020年将会是云、AI、5G三大技术发生聚变反应的元年。现在,疫情危机让这个聚变反应提前开启,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科技的善意与价值所在——当疫情将人们隔离,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科技重新聚合,共渡难关。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