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大嘉购整理编辑:
作为美国老牌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新作品,《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没有让内地粉丝苦等。本片12月中旬在美国上映后,仅仅不到一个月,便被艺联及时引入内地。可惜的是,宣传力度欠佳,排片少,这部电影上映三天来,总票房收入不到两百万。
当然,导演的上一部作品《骡子》在内地上映后的最终票房也不佳,仅1000万出头的票房。但《骡子》必定还有“89岁高龄出演90岁老人”和“伊斯特伍德的家庭自传”之类的宣传卖点。这部电影虽然有凯西·贝茨这样的老戏骨和山姆·洛克威尔、乔恩·哈姆等中生代实力派男演员的加盟,但是之于内地院线观众,他们到底还是一些略微生疏的面孔。不过,就算在美国本土,《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这部作品也创下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成绩的新低。
但是之于伊斯特伍德而言,这部作品在他晚年的作品序列里,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出色作品。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改编社会新闻素材,这也是近些年伊斯特伍德绝大多数电影的灵感来源。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本来是首个发现公园内炸弹包裹的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在被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了三天英勇事迹后,FBI怀疑他有可能就是那个投放炸弹的嫌疑人,因此他的个人生活很快被美国媒体翻了个底朝天,虽然88天后洗脱罪名,但这件事情对于理查德·朱维尔的个人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这之后,他几乎是在抑郁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几年。
这部电影的背景虽然发生在1996年,但从中我们却能特别直观的感受到本片对于当下流量时代媒体人枉顾新闻伦理的强烈批判倾向。电影中的女记者,为了获取头条新闻,用尽各种手段,从FBI警探手中弄到新闻线索,在未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在报纸头条大肆鼓吹理查德·朱维尔就是亚特兰大爆炸案的嫌疑人。这之后,她成为报社的焦点,然而她这一成功的而背后,却是以侵害理查德·朱维尔的个人生活换来的。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理查德的家中被媒体围攻,而FBI也被迫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其进行各种话术上的诱导,恨不能让他自己承认他就是真凶。这种生活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家人,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母亲。
理查德·朱维尔为什么是可疑的对象?伊斯特伍德为我们展示了人们的刻板印象是如何毁掉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理查德·朱维尔爱好打猎,家中储备了很多枪支,在年轻的时候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制造过炸弹,FBI在他家翻找物品时,发现他还读过一本讲述球星辛普森杀害妻子后如何脱罪的书。这些过往日常生活的踪迹在FBI的调查中成了他是嫌疑人的重要污点。而他的人际关系上也不受欢迎,他较真,死板,严格履行职责,曾经在校园当保安的他,只因为坚守一个保安必要的指责,而被校长怀疑为是一个非常自负喜欢卖弄的人。本是捕风捉影和道听途说的东西,被媒体渲染,被权力机构认定成了某种像是犯罪事实一样的东西。
伊斯特伍德展现了在这个过分的政治正确时代下,追求小心翼翼很可能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糟。在和FBI的那场对手戏中,理查德·朱维尔呛声FBI探员的话切中力道,他说如果他现在被FBI确定为嫌疑人的话,那以后还会有保安在发现炸弹包裹后,第一时间疏散人群,保卫公众的生命安全吗?不会了,因为大家知道他们忠于职责的做法非但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反而会被诬陷为凶手。
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哀歌》与伊斯特伍德16年拍摄的作品《萨利机长》有异曲同工之处。两部影片都着力表现“受辱的悲情英雄”角色,只不过后者的角色还是个精英分子,机场迫降之后,相关人员对他的调查还仅仅是持有怀疑态度,到底也还是对机长十分尊重的。而这部《哀歌》中的角色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平民,他是绝对弱小的一方,他也没有萨利机长那样有着数十年航空经验而积累起来的技术层面的话语权。由此,这个人物在面对指控时的无助感也就非常突出。
重要的是,影片中还多次刻画他对公权力机构的信任感,在他的律师希望他能不要对FBI探员太过尊重时,他反而觉得那些人必定是代表政府而来的。整个怀疑过程中,我们看到,他自始至终从没有去真正的采取对抗的姿态。这无疑更增强了影片的悲情味道,一个信服体制的人最终被体制所无情的伤害。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FBI几年后将奥利匹克公园爆炸案的真凶抓获时,影片只是展示了他的律师前来告诉理查德真凶落网了。是的,在这里媒体和权力机构都是缺位的:媒体早就遗忘了这个昔日曾红极一时的报道对象,而权力机构也早就对此假装从未发生过此事一样,对其漠然处之——体制擅长遗忘,拒绝认错,一向如此,就算是对尊重他的公民也如此。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