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机遇的最好路径就是创造它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深响(ID:deep-echo),作者:深响创始人 刘亚澜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这是过去一年里「深响」最爱说的话。这句话里蕴含了过往积累的蓄势,当下艰难的隐忍,未来已来的张扬。
2019,「深响」和大家一样,都过得不轻松。
500余篇深度原创内容,近百位企业家专访、多场行业线下沙龙、第一届深响年度机遇峰会、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一个关键的上升期里,我们不敢懈怠。
幸而在这一年里,你们,最亲爱的读者们,一直与我们一路同行。而「深响」也收获了36氪年度作者、钛媒体年度作者、今日头条年度作者、腾讯新闻年度优质合作伙伴、⽹易新闻年度最具影响力奖等行业认可。
这些点滴聚沙成塔,让我们拥有继续向前的底气与动力。
今天是2020年的第一天,也是未来新十年的开端。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聊聊天,以平静而又泰然的状态看看未来。
深响2019年的部分荣誉
还记得「深响」刚刚“出道”的那天,2018年7月11日,北京下着倾盆大雨。当时很多人劝我,“新媒体”是将死之物,流量红利迅速下降,发展空间非常局限,各种不确定性陡增。
我写了“发刊词”予以回应:
深度、优质、有价值的内容,永远是被追逐的。
餐馆这种商业形态从古代就有,难道现在就没法做新的饮食生意?只要需求在,机会就在。
看空未来的真正难点在于自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与能力,正好可以用“红利消失、时间点不对”作为借口,临阵退缩。
到了今天,可以坦陈,当时的我是在“故作淡定”,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焦虑。
焦虑的原因其实有三点。这三点可以说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也一直奋斗在改进优化这些问题的道路上:
1.深度内容这件事,是原始手工业,以不确定性最强的“人”为发展半径。
几乎每个内容生产机构都在担心,去哪里招人?如何留住人?怎么给内容创意类人才定薪酬更合理?如何聚集一群有内容生产能力的人且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收益大于各自为政?
这些问题都是天问,而我也为此绞尽脑汁。
一个思路是通过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抹平基础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在此基础上最大化个人价值。
过去一年里,我们尝试了资料库、内容模版套路总结、新同学全方位培训手册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让这件事可以规模化。
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看似是同一种套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积累会指向不同的输出。
举个例子,我们搭建了TMT领域上市公司三年12Q的数据库,能做到快速自动生成图表,让作者第一时间直观看到数据变化走势。
但能够迅速做到数据可视化还远远不够,对于这些变化的解读能力还是得依靠作者个人对公司业务及战略来龙去脉的认知、熟悉,以及对行业本身的积累与洞察。
而尽管我们相信行业know-how可以被浓缩、被快速吸收,浩如烟海的行业知识却依然需要时间去做结构化的整理和输出,才能供后来者高效利用,而这条路真正走过的人还太少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深响」以极少的人数,极高的人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其他30人、40人机构内容产量,在这一年中,我们仍然没能真正解决内容规模化的知识性门槛。
同时,可结构化和标准化的信息并不是内容的全部——大家想看到,需要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数据库。
每一篇真正优质的深度内容都是非标品,其中有理性之外的感性光辉,也有灵魂碰撞的高光时刻——事实可以复制,视角与洞察永远独一无二。
所以我们也坚持每一个采访都要亲力亲为,这是内容的魅力,也是做内容的基因与宿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内容本身非标,但流程管理是可以标准化的。
每一篇稿子,虽然主题不同、素材不同、观点不同,但从选题到提纲,从采访到组织素材,从成稿到修改,再到最后的事实核查、错别字核查,这些流程是可以批量管理的。
传统的内容生产流程在数字化的时代必然有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一直以来与科技行业同行的我们更是坚信如此。
这也是我们反复自查,研究内容如何“降本增效”的关键之一,相信也会是未来我们走向“内容工业化时代”真正的关键。
2.受众无法统一的内容衡量标准决定了深度内容的部分窘境。
好内容的价值大家都承认。但很遗憾,关于“好”的标准从来无法统一。
鸡汤好吗?情绪文好吗?励志故事好吗?从阅读体验上,甚至关照内心的角度上来说,是好的。
但脏活累活总要有人做。
过去一年,深响发布了对共享办公、云、电竞、互动剧、云游戏、耳朵经济、脑科学、儿童消费市场、老年消费市场、宠物消费市场等行业的万字研究;系统梳理了2019年国内外的8257个投资事件;深度撰写了近百篇财报解读;每周六推出读好书栏目,每周日雷打不动地整理行业周报……
我们还明知“没流量”,仍旧孜孜不倦地报道Netflix、Disney、Instagram、Twitter、Snapchat、Google、Tesla、Salesforce、Sysco、Slack、Lyft、Spotify等海外公司,为深响读者中已经走在国内行业最前沿的开拓者们,提供更广泛路径上的可参考信息。
“蹭热点大法”的确好,流量的兴奋剂也的确能带来肾上腺素的加速分泌,只是不能忘记主菜和调料的配比。
相较于已经被过度开发的话题与焦虑,我们更倾向于为行业发现更多未曾被捕捉到细微趋势,获得更多第一手的新鲜信息,以及仍然埋藏在个体模糊认知中的、宝贵的经验与洞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极其有限的人力,仍然愿意与行业一线做最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去听那些未曾被听到、被理解的声音;也愿意花大力气,去发掘、消化各类新的概念、新的数据、新的趋势,为整个行业的认知提升,承担行业新媒体应尽但已经被大多数人忽视了的责任。
当然,我们也追求既有味道又有营养的“大餐”,但若两者只能选一个,「深响」的答案是后者。
3.头部新媒体已经过了“主编时代”,现在急缺既懂内容、又懂运营、又懂经营的“主理人”。
说来惭愧,媒体人每天洞悉世界,尤其财经科技媒体人经常采访顶级的商业人物,质问他们的增长策略、业务逻辑,但大多数媒体人自己搞起经营来却少有建树。
这恐怕和编辑部的形态不无关系。
个人观点,传统编辑部其实是一个缺乏协作沟通、过分扁平、师徒制的“落后”组织:内容都是独立完成,同僚各跑各的条线,唯一需要处理的关系是与主编的关系。
相比起来,隔壁公关行业里的朋友,向上要管理预期,向下要推进项目,对内要协调资源,对外要与供应商和媒体斗智斗勇。每一项工作都在磨练管理能力。一环扣一环,容不得“拖稿”。
经营并非易事。这一年里,总是感慨自己成长太慢,有时还在跟稿子较劲,也很容易陷入固有的工作习惯与思考框架。
但“创业即修行”,既然选择了向前一步,也就是选择了一条突破自我的修行方式。要做这摊事情,那就必须要挑起“流程管理”“任务分配”“组织建设”的责任。
从一个做内容的人,转而成为一个经营者,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这个过程,虽痛苦却也甘之如饴。
以上三点,是哭惨,也是实实在在的焦虑。不过,也正是因为有难度,我们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即使我们所处的赛道,看上去没有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我们依然相信专业能力迟早会被感知,相信兜兜转转后,精品内容的价值总能被看见,相信深响日积月累的影响力能带给我们可持续的精彩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们愿意在这个看上去不容易的领域里坚持长期主义,以团队对未来的信心去对抗当下频率越来越高且猝不及防的不确定性。
而且内容之外,「深响」也一直在开拓自己的边界:
2019年「深响」举办了多场线下沙龙、读书会;
2020深响年度机遇峰会也即将在1月9日举行;
我们的社群藏龙卧虎,而且还在不断高速增长;
我们开始以咨询服务的方式,将自己及合作伙伴对市场的一线认知做系统化的输出。
点击图片,了解峰会详情
这一切都基于深度内容,以及内容价值被认可所带来的机遇。
时间是残忍的,但也是美好的。
它在流逝时悄无声息,却在离开与到来时划出刻度。时间的浪潮中,我们渺小但充满力量。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2020年里,愿「深响」稳步精进,也愿与「深响」同行的你们能找到、抓住,属于自己的真正天空。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