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魅族开启「品牌先行」战略:借5G弯道,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子弹财经(ID:wwwhygc) ;作者: 秋水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4G技术周期的最后阶段,过去一年多,全球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每个手机厂商都不会好过,整个行业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5G手机的产能、出货量以及款式都在快速攀升。

IDC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预测,2020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率将回归正增长,同比增幅将达到0.7%;同时,2020年内将有超过20%的5G手机低于2000元的价位。

手机价格超预期下探的助推下,将会带动新一轮“换机潮”,2020年5G手机出货量有望迎来新增长,渗透率将会大幅提升。

魅族开启「品牌先行」战略:借5G弯道,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

5G手机出货量大增、价格开始平民化,将会成为手机出货量由降转升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整个5G手机的商用环境并未完善,网络布局还在起步,体验有待提升。

2019年是5G的商用元年,全球有3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商业应用,有60个网络开启了商用。中国信通院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5G网络数量会达到65个,终端数量超过200款、基站出货量达到100万,用户数超过1000万。

中国在6月6日由工信部向四个运营企业发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底三大运营企业正式开启5G商业应用,预期在今年年底5G套餐的签约用户数量会超过300万,基站数量也会完成13万的目标。

但是5G基站辐射距离远小于4G基站,13万个基站的覆盖度其实还非常低,体验会非常鸡肋。

同时5G手机的芯片产能也还在爬坡。5G手机初期的定价高也是因为5G芯片成本居高不下,约束了手机价位的下降。

3G时代,本来有十多家手机基带芯片供应商,每一代技术升级,芯片制造商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在增加。英特尔已经宣称退出5G手机芯片业务,因为利润微薄。

随着英特尔的退出,全球研发出5G芯片的企业仅剩下了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和紫光展锐。

其中华为、三星5G芯片往往用于自家产品,真正面向市场出售5G芯片的仅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三家。

红米虽然发布了1999元的5G手机,但是要到2020年1月才开卖。基本是PPT概念机。其他产品价格依然高居不下,更别提华为的第一款上万元的5G手机。

5G应用生态也还有待生成,等待开发者们陆续入场。过去一年还只是5G手机的开场白。

品牌大调整

2020年才真的是5G手机的大年,主打高端的苹果、魅族都会陆续入场,真正的5G时代即将开启。

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副总经理汪恒江表示,预计2020年,5G手机、行业终端均超百款,5G手机市场规模将超1.5亿部。2020年年底,5G手机产品价位将下探至1000元至1500元,市场将以5G手机为主。

5G手机会有哪些新功能?IDC预计,视频是与5G联系最紧密、最易于提升使用体验的应用场景。到2021年,超过50%的手机厂商将基于新的影像系统硬件,推出全新的摄影摄像软件功能,并协同视频平台,开发更丰富的视频玩法。

2019年是所有手机厂商的调整年,4G手机产能开始逐步收缩,同时加紧研发推出5G手机,并进一步推进IoT战略,开始为5G时代的到来做准备,也是魅族断臂求生的转型期,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不可避免。

在魅族的大胆求变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封存魅蓝品牌,重新调整品牌定位,开始去性价比化,以「减量」思维聚焦中高端,专注精品,价格将会逐渐上探,过去的大家认识魅族,正在通过种种努力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同时魅族也在调整供应链,提升产品体验,为5G时代做准备。

魅蓝品牌曾经是魅族出货的主力,也是魅族开始多品牌运营战略的主力军,是年轻消费群体所热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仍然占有一定的位置。

魅蓝告别市场,意味着长时间建立起的口碑和消费者认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但是这对于魅族整体战略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称为魅族整体战略调整的棋眼,魅族主动收缩产品线,集中精力研发中高端5G手机是必须走的第一步棋。

在过去,魅蓝拉长了魅族产品的价位段覆盖,对销量是有积极作用的,魅族也通过这种做法赢得了不少市场份额,但随着手机市场的成熟,大量所谓「高性价比」的低质产品,无疑会对品牌造成伤害。

对于现阶段的魅族而言,通过“减量”达到聚焦的目的,短时间内会制约销量,但从长远看,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健康的企业发展,无疑是更适合魅族的一条路。

魅族开启「品牌先行」战略:借5G弯道,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

5G手机生产爬坡有一个过程,前期产品缺货是一个行业面临的大难题,考验的是厂商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以及对风险的评估,魅族已经提前备战。以2019年10月23日发布的魅族16T为例,无论配置与颜色版本,都摆脱了前期供货不足的困扰。2020年,魅族将与供应链更紧密联系和配合,改善前期供货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前备赛5G时代,2019年魅族已进行过一系列的供应链调整,加大了对供应链的投入和合理的需求预估,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All in 5G」战略

5G领域,魅族已经蓄势待发,从手机到IoT,形成闭环布局。

2019年是5G商用元年,下半年开始各厂商5G终端陆续发布,提前抢占5G市场。在用户体验优先的产品理念下,带给用户一步到位的5G网络体验,可能比提前发布并不成熟的产品更为重要。

也正因为这样,市场上最为重视产品体验的苹果公司与魅族,都选择了延迟5G产品的发布,等待更成熟的芯片方案。他看似在5G终端市场丢失先机,但本质上却是更清醒的策略选择。魅族依旧是第一批采用高通骁龙865+X55 Modem方案的手机厂商。

魅族科技CTO梁东明表示,5G时代魅族将不断巩固已有优势,并继续往折叠屏、无线充电等全新技术领域方向做有益的探索。

同时魅族将回归品牌优先,以「减量」思维聚焦中高端、专注精品,价格将会逐步上探,相信未来品牌溢价会更高。

在5G时代大背景下,魅族不会盲目去追逐所谓的「销量第一」「占有率榜首」,不会过分追求性价比而透支企业的增长力,因为规模优势不足以构筑长效的竞争壁垒,技术、设计、品质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好的产品能够打动用户,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去争取用户口碑,这就是魅族的不争之争。

2020年魅族开启「All in 5G」战略,聚焦5G手机“精品”,将发布4款高端旗舰手机,首款5G旗舰——魅族17将于2020年春季发布,这是全球首批搭载高通骁龙865旗舰平台的机型。

5G网络的布局完善、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的成熟正在催生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硬件正在迎来真正的风口期。

自2016年苹果正式发售无线耳机Air Pods以来,三星、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以及Bose、索尼、森海塞尔等耳机大厂纷纷进军TWS耳机市场。

同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科技厂商加入智能音箱市场,东方证券认为,随着智能家居生态圈更加完善、相关软硬件技术更加成熟,未来智能音箱市场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22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将超过3亿台,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

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耳机以及智能音箱的出货量都在快速增长,智能耳机与音箱销量快速增长,声学产业迎来发展良机,而这正是MP3起家的魅族的传统优势。魅族的耳机品牌——魅族UR同样是消费者热捧的声学产品。

魅族开启「品牌先行」战略:借5G弯道,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

魅族以MP3起家,拥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和基因,多年来在声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2019年,魅族发布了旗下高端定制耳机品牌——魅族UR,标志魅族声学正式冲击高端耳机领域,2020年魅族声学类产品将提升到战略高度,进一步巩固魅族在声学领域的品牌地位。

在技术上,被称为品牌手机圈内的“黄埔军校”的魅族在4G时代就展现出其技术方面的积累和实力,如魅族曾经创造出的mBack、弧形天线、游戏模式等多个独家技术应用,并引发友商的争相模仿。

5G时代将不会有纯粹的手机公司,魅族也在积极探索以手机为中心的1+N软硬件场景延伸。未来,魅族将不断地加大对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的研发投入,并积极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加强基于5G终端与创新应用的设计与验证,进而推动IoT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同时魅族也在扩展潮玩、生活品类,继续开发魅族最早引领的粉丝经济。

魅族的生活周边已经有两条品牌线:Pandaer和LIFEME。

2019年5月份,魅族经典形象金刚熊猫正式更名「Pandaer」,并开始将其打造为商业化IP,探索更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IP的本质是连接,IP的成功基础是「粉丝经济」,粉丝文化是建立在用户对品牌的喜爱和对品牌价值观高度认可自然形成的,具备高忠诚度的特点,而魅族恰恰是最早提出粉丝文化的手机厂商,并持续至今,「Pandaer」金刚熊猫形象早已深入魅友心中。

魅族开启「品牌先行」战略:借5G弯道,将小而美做成美而强

LIFEME是2019年8月份魅族正式发布的品质生活品牌,同样是魅族在商业模式上的继续探索,致力于为有追求的人打造高品质产品和生活,主要覆盖生活品类,将魅族的设计理念延伸到用户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IP商业化对于魅族而言非常值得尝试和探索,因为,未来的商业战场可能不再用年龄段区分消费者,而是用价值观。作为最早的粉丝经济引领者,多年来,魅族的小而美的价值观已经积累了大批拥有同样价值观的消费者,未来借助于5G的弯道,魅族真正由小而美,走向美而强。

一个我们曾经熟悉的魅族,正在通过全面刷新自己的战略定位、业务线以及品牌,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当中。

这一个似曾相识又全新的魅族,值得期待。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