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靠谱的阿星(ID:qq1598145405),作者;靠谱的阿星

「产业互联网」是当前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战略重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消费互联网的增长红利见顶,反倒企业服务市场风景这边独好。

早在2015年“滴滴企业版”成立,深耕商务出行领域,如今已五个年头。细心的朋友注意到,滴滴出行APP是桔色的logo,滴滴企业版是浅蓝色的“D”,与企业微信有似曾相识之感,二者共同点是在C端市场上成为头部平台之后,进军更为细分并且专业的企业服务市场。

根据艾瑞发布《2019年中国企业出行服务白皮书》显示,预计2019年企业出行服务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934亿元,并保持超19%的市场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77亿元。截止2019年12月5日,滴滴企业版已累计服务企业30万家,覆盖400个城市、服务1700万职业人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我国2018年有1857万家企业法人来算,目前尚处于移动互联网赋能企业出行服务市场的开拓阶段,是巨大的增量市场。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相互融合、齐头并进趋势愈发明显,滴滴企业版是互联网公司“两线出击”的典范,滴滴的2C策略大家都很熟悉了,而它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是如何拔得头筹的?值得琢磨。

01

企业出行服务的痛点长存,企业版“滴滴模式”是刚需

相信职场人士都有类似的经历:异地因公外出出差、加晚班回家打车一般是得自己先垫付车费打车并且必须索要发票、当月贴发票填申请单向财务报销差旅费;但是由于公司记账、审批、报销等流程繁琐、手续复杂;很多人工作太忙忘记申请或者嫌麻烦选择自掏腰包。

北京某国企职员张军对此有深有体会,并接受笔者采访聊了聊他们公司的用车情况。有回团建集体秋游,他负责的是活动策划和宣传工作,有些物料没有随车携带,让公司保安打的送往目的地,从城区到郊区的400多元的打车费,事后保安科领导找到小张费用由他来出,发票也没有找到,找财务报销时,财务反复审核需要多部门签字说明情况,最终款子没核销,还得罪了人。张军也很郁闷,“如果公司用上了滴滴企业版的话,当时就直接联系人在线上走OA审批,免得事后不认账了,这笔钱花得清楚,大家心里都舒服!”

除了员工用车以外,高管出行与商务接待都得用车,有些公司为了适应业务发展需求,甚至不得不配备了车队,采购奔驰、奥迪、帕萨特等行政级用车,还得雇佣多名司机,为了更好进行车辆行驶安全、保养以及人员调度,有的企业还成立了车队;但是事务用车一般属于临时应急,车辆和司机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闲置状态,对于企业而言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张军告诉我,“公司也有车队部门,按照编制上应归属于行政办公室管,但车队直接服务高层上下班和商务接待的,只听领导安排,牛气的很。”

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员工以及商务接待的差旅报销工作也相当繁重,每一笔钱支出必须要非常规范,很多费用明细对不上、票据真实性需要核查以防止瞒报、虚报情况发生,更多的费用报销的贴票、签字、审批、划拨等工作都是他们在跟进,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三一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以8月份三一重工4768人次出差为例,按常规用车报销财务人员要审核4768张发票,而跟滴滴企业版合作之后,三一集团在8月只报了62笔单,而且财务已经不需要再审核了,大幅度提高了财务的审核和报账效率。”

拜耳于2018年开通滴滴企业版,拜耳集团旅程管理主管Joseph Earl Ermita在2019 SSON第八届中国共享服务与外包峰会上对滴滴企业版的共享出行服务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滴滴企业版带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务合规,保证拜耳员工用车费用符合企业政策要求;二是加强用车管控,企业能通过滴滴企业版限制员工的用车时间、地点;三是用车服务覆盖到所有员工,让员工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滴滴企业版在2019出行服务峰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一年滴滴企业版累计为服务过的企业和员工节省超283万小时的贴票报销时间。

02

让企业用车既省钱省心,又提升数字化管理效率

滴滴企业版把共享经济平台节约成本、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的优点延续到了企业用车场景之中。笔者是滴滴白金用户,每到一个城市出差下高铁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滴滴,最近年底开发票才花了3000多块;身边有很多朋友有私家车,外出时不开车、用滴滴打车省掉了油钱开支、寻找停车位的时间以及缴纳停车费的麻烦。

企业用车各种显性隐性成本更高,越来越多企业主引入滴滴企业版主要是想一方面解决企业出行中的诸多痛点,另一方面把出行纳入企业数字化管理中。

企业引用滴滴企业版作为出行服务外包解决商,是以公司层面与滴滴展开合作,公司OA系统与滴滴企业版开放接口打通,所有部门都可以接入到滴滴企业版之中,实际上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这样员工晚点加班回家、出差打车、客户接待均可直接使用滴滴企业版约车,让垫资、开发票、走报销等流程成为了过去式,费用直接通过企业支付划拨,相应乘车基本数据反映给财务和管理者,后台自动化管理工具能够可视化获取,把财务以及高管从繁琐的审批和签字流程之中也解放出来。

笔者经常受邀出席媒体会议和论坛,也有注意到,很多企业采用了滴滴企业版进行专车接机或者接站,服务体验非常好,对于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也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滴滴对入驻平台司机的驾龄、车辆里程数等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并按照车辆进行了快车、专车、豪车等服务区分,因而企业版能够满足企业各个层面、不同规格的用车需求,甚至可以说,滴滴企业版适应了企业降本增效的刚需。

以企业高层接待及商务用车场景为例,滴滴企业版可以轻松驾驭各种碎片化、应急用车,高管或者负责接待人员可以灵活选择舒适型专车(如帕萨特,凯美瑞等)、商务车(别克GL8等)、豪华车(奥迪A6,宝马5系等)等车型,滴滴企业版充足的车源可以保证订单发起后得到及时响应、灵活处理。此外,滴滴企业版还能为企业推荐员工用车保险服务。

目前国内很多大型集团公司包括联想集团、阿里巴巴、华为、字节跳动等引用了滴滴企业版,给财务、员工以及公司商务都带来了工作便利。而滴滴企业版不仅能服务大型企业,同样适用正在高速成长的创业公司和中小微企业。

03

与趋势同行、与更多企业携手,产业互联网增量是服务中小企业

滴滴专注于出行市场的运营,解决的是人们“衣食住行”刚需中的“行”,而“行”更是企业发展的刚需,往往出差、接待次数直接与公司发展是同步的,因此,滴滴企业版不仅仅是出行服务工具,还要成为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帮手。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所谓「产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给予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工具进行赋能,甚至要陪伴企业完整生命周期一起成长。滴滴企业版除了为员工、高管、客户出行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体验,在针对不同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用车场景制定个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在信息化管理层面甚至还需要兼顾行业属性的差异给予定制化,据了解,滴滴企业版目前已经开放了API接口,企业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自主设计和开发相应的OA功能,以贴合企业经营实际。

除了KA以外,更大数量规模的小微企业用户才是滴滴企业版未来最大的增量市场,在过去5年服务企业客户之中,滴滴企业版也见证了很多创业团队的一路成长。

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杨锦华于2017年创业时就看好葡萄酒市场在国内的前景,而龙徽1910是北京海淀区唯一的百年酒厂,从创业之初他与团队一起昼夜奋战,看到有员工加班很晚回家舍不得拿车票到公司报销,他引入了滴滴企业版,正所谓“近悦远来”,如今项目发展到20多人规模。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联合创始人白杏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小公司要与大企业竞争,团队架构要简单、队伍也要年轻有活力,如何才能让年轻团队成员有归宿感,她认为滴滴企业作为公司每个人的随叫随到的“公司司机”,是团队成长很好的辅助,让大家更能聚焦精力开疆拓土。

滴滴企业版的“产业互联网”之道

(▲左图为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常务副总经理杨锦华,右图为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联合创始人白杏)

这些小微企业构成了滴滴企业版的中长尾企业用户,并且他们本身也在不断成长,滴滴企业版是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的“专属司机”,还是企业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力量之一,正如与滴滴企业版合作的CDA数据分析师联合创始人曹鑫所说,“滴滴企业版与CDA的价值观一致,能让更多人拥有数据思维。”

产业互联网最终目标是让企业能够适应数字经济的浪潮,而平台本身也成为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笔者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滴滴企业版,滴滴在商务用车、员工用车、因公用车等企业用车服务会更精细化,未来与机场、酒店、高铁站、地铁站等深度合作构建大出行生态圈,能更好服务企业出行。

【结语】

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二者相互协同、相互融合,展示滴滴在to C和to B两方面商业模式的可扩展性和巨大创新潜力。滴滴企业版服务于企业“出行”,在企业追求高效发展、快速前进的道路上保驾护航,更能展现出滴滴出行的平台实力。相对于以往企业自行购置车辆、雇佣司机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产业互联网的更高效、更安全、更能管控成本、可信赖的平台优越性。

笔者相信,在出行企业服务的大市场上,依然出现头部平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这将是运营车辆规模、服务标准、商务扩展、服务粘性、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等诸多因素共同助推的结果,同时也将缔造更为繁荣、良性的企业出行市场的服务生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