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手机公司的OPPO,又迈出了下一步
大嘉购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PingWest品玩(ID:wepingwest),作者:建国
2019 年的 OPPO 开发者大会(下称 ODC)在北京召开。会上 OPPO 公布了“引力计划 2.0”,并发布“五大系统能力开放引擎”和 IoT“启能行动”。鉴于这些名字较为生涩难懂,不如一句话总结一下 ODC:OPPO在手机硬件业务之外的发展蓝图。
具体而言,OPPO 要拿出 10 亿资源扶持全球开发者的工作,涉及应用、服务、内容和出海四个领域;而 OPPO 所拥有的性能、网络、影像、多媒体、AR这五项系统级技术能力,也将在2020年全面提供给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此外,OPPO 企业业务平台和智能语音助手 Breeno 平台也会进一步升级,帮助更多的开发者提升自主开发效率。
这场一切为了开发者的大会,其实可以看作是前不久 OPPO 未来科技大会的延展。在未来科技大会上,6 年未公开露面的 OPPO 创始人、CEO 陈明永现身活动舞台,强调OPPO 不再只是一家手机公司,并宣布要在 3 年内投入研发 500 亿元,面向万物互融时代,立足于用户服务思维,把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与服务带给用户。而开发者,则是OPPO提供内容和服务的关键一环。
这不禁令人好奇,OPPO 为何如此重视服务?为何如此重视开发者与合作伙伴?这得先从去年说起。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2018 年3月,OPPO在 R15 沟通会提出了“渐变·见变”的策略,表示要从科技创新、品牌升级、市场布局和产品观四个维度提升自己。
2018 年 6 月, OPPO Find X 激进归来,突破性地采用升降式镜头模组,得到真全面屏的 ID 设计打破了当时手机外形的桎梏,OPPO 扎扎实实地秀了一把技术研发和创新实力。而后 OPPO 出现的地方,便少不了“创新”“技术”等标签。
打响明星产品,做好主流价位产品,OPPO 双管齐下的策略在销量上得到了体现。来自数据统计机构 Counterpoint 报告显示,2018 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卖得最好的手机前 10 位,OPPO 占据了一半。2019年Q3数据,OPPO在全球手机市场排名第四,更在刚进入的欧洲市场跻身前五。
伴随这产品力的提升,OPPO也在升级自己的品牌与营销方式。进入 2019 年, OPPO推出了全新产品线—— Reno 系列。在影像逐渐成为信息传播载体的背景下,Reno 旨在成为创作者更好用的创作工具——在其背后,实际上是 OPPO 意图扩张消费群体的转变。
从 Reno 系列传递出来的信息包含有两个大方向:1.品牌上,去中心化传播,改善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2.产品上,搭载成熟的前沿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更不用说 OPPO 的品牌 VI 升级之后,还接着赞助温网和法网赛事,并和 40 年的经典动画 IP 高达联名推出 OPPO Reno Ace 定制版。
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OPPO 在其坚实的技术基础上,一步一脚印地迈开,不仅是让更多的人了解 OPPO,也能让他们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改变。在 Reno 系列产品上,这种坚持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从 Reno 系列开始,10 倍光学混合变焦、视频超级防抖、65W 超级闪充等等技术,都是近年来 OPPO 技术研发投入所获得的成果。
技术研发是陈明永一直以来的坚持,他认为只有通过基础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技术护城河。眼下 5G 方兴未艾,OPPO 却早已投身前期的研发,OPPO 自 2015年组建通信标准团队,已持续在 20 多个国家布局 5G 专利并在技术和产品取得领先。
而就在国内还在抢发 5G 手机的时候,OPPO Reno 5G 版早在 2019 年 5 月成为欧洲地区第一个 5G 商用手机。这些结果都得益于 OPPO 准确的洞察,并提前做好专利布局。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 31 日,OPPO 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 40000 件。
军备竞赛下的隐忧
只不过,十年混战之后,智能手机行业大浪淘沙,只剩寡头相争。提前做技术储备并非 OPPO 一家厂商。
“今年是过去 10 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 10 年最好的一年。”
此时的全球智能机市场出货量连年下跌,5G 真正来临前更像是凛冬,大家纷纷秀出技术硬实力来抵御寒冬。
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为了新技术争红了眼,活像一场技术军备竞赛。不过紧盯着眼前的竞争对手,却极易忽视视野外悄然成长起来的隐形强者——昔日霸主 Nokia 与一众对手相争之时,未曾想过名不见经传的苹果成了行业的转折点。
OPPO 居安思危,嗅到了行业厮杀下的暗涌。在陈明永看来,5G 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换机潮,而是深耕用户服务的机会。因此 OPPO 并不仅仅着眼于 5G 手机的研发,还会做多场景业务与服务,这也是 OPPO开发者大会真正的意义所在。
4G 向 5G 迭代将会比以往任何一代通讯技术升级都要迅速,这已经是行业的共识。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张新生也表示,5G 不是技术演进,而是一次伟大变革。新一代通信技术将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相互融合,创造颠覆性的新业态——这些技术本身就属于不同的行业。
万物互融在即,与通信技术息息相关的智能手机行业面临着转型。手机作为连接中枢,其连接的 IoT 行业将会成为新的战场。
OPPO 在 ODC 上透露,目前 ColorOS 覆盖超过 140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 ColorOS 用户月活量超 3.2 亿,同时近一年海外活跃用户增长率达到 108%。显然,OPPO 品牌形象以及产品的转变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他们就是 OPPO 未来 IoT 服务将要连接的对象。
IoT 的研发中,开发者带有些许魔术师的色彩,在 OPPO 的帮助之下,大家能够把想法变成现实。“引力计划 2.0”便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OPPO 拿出 10 亿资源,以扶持开发者们更好地完成开发工作,创造服务生态。OPPO 认为连接是基础,融合是未来,除了开发者之外,合作伙伴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OPPO 在 ODC 上推出了 IoT“启能行动”,开放了 HeyThings IoT 协议、HeyThings IoT 服务平台以及音频互联协议。因为在 OPPO 看来,IoT 需要各家打破行业的边界,连通开发者、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等等各方的能力,因此合作共赢才是最佳的选择。
OPPO 并非说说而已,2018 年 7 月,OPPO 已经联合了美的、TCL 等等传统厂商,共同成立了 IoT 开放生态联盟。今年 ODC 所公布的各项计划,将会再一次加强各方合作的深度。毕竟到了 2020 年第一季度,OPPO 自家首款智能手表和健康平台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相比 IoT 硬件更值得关注的是,OPPO 基于这些设备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服务,打造出怎样的智能场景。目前,OPPO 已经搭建了基于浏览器、短视频、乐划锁屏的内容业务体系。内容体系的月活用户,已经超过 2.6 亿,每一天的内容曝光次数,达到 150 亿次以上。去年上线的短视频业务,月活已经突破 6000 万,每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50分钟。
而在 ODC 上,OPPO 还提出针对内容生态构建的“欢想计划”,进一步丰富 OPPO的内容生态。但这并不意味着 OPPO 要做下一个今日头条,下一个抖音。OPPO 强调,“内容业务的发展,更离不开行业头部合作伙伴的支持,合作伙伴是 OPPO 内容生态的根本。”
利他即利己
ODC 传递出的信息,不只是 OPPO 要联合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创造服务生态。从公司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突出 OPPO 做生意的一个原则:利他。
5G 催生了新兴的全场景业务,IoT 万物互融必将涉及到各种产品和服务,OPPO 一家公司显然是无法顾全的。此时软件与硬件公司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双方各自有优势,却也需要对方的支持。因此 ODC 上,OPPO 也选择提供自身的资源,开放给所有合作伙伴。这恰好能够回答一部分人的疑问:IoT 其它厂商早就在做了,OPPO 是不是慢了一步?
诚然,OPPO 的 IoT 业务起步稍晚,但它所持有的心态却更加开放。鲜有公开露面的陈明永为未来科技大会站台,让所有人都看到了 OPPO 的决心,而 3 年 500 亿的研发投入也为 OPPO 踩下一脚加速油门。
OPPO 所拥有的优势还得说回喜欢看儒释道的陈明永,他曾表示,OPPO 价值观的核心是“本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要与大家共生共赢。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之中,利他即利己。
陈明永坚持的“本分”,曾让 OPPO 收获了大量代理商的稳定合作,或者说,是代理商的高度信任。
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时代,大多数中国厂商准备不足,OPPO 亦是如此,其代理商囤积了 200 多万台的功能机库存,滞销甚至卖不出,同时上游供应商还有大量已经下单的物料需要付款,可它们已然无法继续制造相应的产品。
面对困境,陈明永找到供应商,说 OPPO 会照常付货款,这批货你们自己处理掉,我们不要了。OPPO 为此向支付了 7 亿元。表面看起来这些好像都是沉没成本,但实际上却是 OPPO 后来拥有极强渠道优势的基础。
“本分”贯穿 OPPO 整个公司,OPPO 副总裁吴强也曾向 PingWest品玩透露,2019 年由于产品线略微变动,OPPO 取消了供应商的部分订单,但也做了相应的赔偿。在经历此事之后,供应链也对 OPPO 的本分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渠道代理商、上游器件供应商,还是其他智能设备厂商和内容提供商,对于OPPO来说,都是合作伙伴。而OPPO 选择牺牲自身利益,却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 “本分”展现出陈明永在管理上的魅力,也是其商道所在。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