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裔占领硅谷,然后呢
大嘉购整理编辑:
佩奇和布林宣布离开谷歌公司,皮查伊在年纪还要比两位创始人大一岁的时候出任首席执行官的位置。其实这一点,在后来的报道中,我们都能看到在各种布林和佩奇曾出现的活动中,现在只剩下皮查伊一人了。
在整个硅谷,印度裔的高管不计其数。伯克利大学早在2012年作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硅谷科技公司中,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至少有一位印度裔高管和技术主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印度裔几乎掌握了硅谷科技公司的内部晋升的渠道。我们熟知的微软CEO纳德拉,标准普尔、摩托罗拉、万事达、亚马逊等全球知名公司,曾经的CEO位置上,都有过印度裔的身影。
当然,印度裔的崛起实在21世纪之后,在2000年之前,硅谷巨头公司中不乏大陆精英群体的身影,陆奇,曾在IBM、微软和雅虎工作过,并一度做到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我们不熟悉的许良杰,也做到了思科全球副总裁的位置……邵亦波等也曾在海外做的风生水起。
那为什么在陆奇、沈向洋以及李开复之后,华裔的身影就逐渐从硅谷消失了呢?而印度裔却以席卷之势占据了硅谷各大公司上升的重要通道呢?
这个问题其实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就开始被各大媒体所议论,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和说法。
很多人都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语言的优势。“英语是印度人的母语,他们应该有天然的优势”。印度有过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在本国的英语使用上肯定要比在中国国内广泛的多,思想方面的影响肯定也更加偏重于西方,所以这无形之中其实是在帮助印度学生们“印度式英语”的认可和推广。
虽然事实上,在印度八成人的母语还是以印地语为主,英语只不过是第二语言。但想到能够进入印度理工学院,英语水平和相关能力毋庸置疑。
我不否认,在硅谷的华裔和印度裔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会有一个绝对的分水岭。说实在的,谁也不比谁差才是真实的写照。英语水平带来的差异是心理方面的差异,比如华裔可能内心更加谦虚谨慎,而印度裔则更加西方化,更加侧重于敢说会说能说。
所以在硅谷地区,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唐人街,但不会看到印度街,这也就是说,华裔可能相对而言善于聚居,在国际化上面还有些问题需要处理;但印度裔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社交、在社交中不断展示自己以谋求更多的机会。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导致两国在硅谷群体中差异较大的一个原因。
传统理念的束缚也影响着两国留学生群体在硅谷地区的晋升表现。华裔自古以来讲究“学而优则仕”,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才能有机会晋升,国内能够进入清华北大或许才有机会进入硅谷;当然,你可能会反驳印度如果进入不了印度理工学院的话,要想进硅谷或者大公司,没有亲戚朋友在的话,肯定是进不去的。
这没错,但在美国企业,技术人才只不过更多适用于中低层管理人员,要想进入中高层,除了有过硬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懂得一些MBA。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数据显示,在硅谷拥有MBA学位的印度裔占到将近三成,而华裔则不到一成的道理。
在笔者看来,很多媒体没有提到的一个因素是移民文化。为什么印度至今仍然没有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原因很简单,印度国内的创业环境相对而言较差,这就带来严重的人才外流,一流的人才移民欧洲美国。1992年,硅谷印度企业家协会成立,这个协会百科上显示与印度国内12个城市对接,专门帮助初到美国的印度青年予以扶持和帮助。虽然这个协会有拔苗助长之嫌,但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与印度裔不同,华裔的扎堆和抱团其实是为了逃避面子上的尴尬和社交方面的问题而形成的,这种关系链不强也不稳定,在真正遇到职场问题的时候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问题,甚至出现内斗的情况都有可能。
以及,中国市场成熟度相对印度要更高更完整。若华裔进入中高级管理层之后,很容易会受到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抛来的橄榄枝,也就是说很容易被国内的资本所裹挟,并通过某些手段带走某些技术。这样的事情国内报道屡见不鲜,特斯拉起诉前华裔员工盗窃机密;加拿大华裔教授被怀疑为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技术……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