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直播盛典背后,刷来的热度是平台要的吗?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斗鱼年度盛典出了一个榜单,里面有10个主播进入了排行榜,而名列第11名的CF知名主播白鲨却是因为和斗鱼工作人员的一些纠葛发文怒斥。先不论其内容的真假,可以肯定的主播们自己花钱买热度的事情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这种书热度的行为在直播行业内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不禁感慨,直播平台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所谓的年度盛典真的有意义吗?从最开始,直播平台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在其平台进行消费,进而提升平台的资金流转,抬高平台的商业价值。可是,评判一个平台的商业价值就只有这么一个标准吗?刷出来的主播热度能持久下去?
如何评判一个直播平台的价值?
其实,最早做直播的不是斗鱼、虎牙,而是YY,开始它只是一个一对多的平台,用户最多使用的是YY语音,到后来移动互联网和手机支付开始普及之后,像是这种直播打赏的模式才开始盛行起来。各个平台争的就是一个流量,用户越多、活跃度越高,平台的商业价值就越高,越能获得资本的支持和信赖。
各个平台花费巨资去签约大V主播,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大V的粉丝也带过来,进而把平台的热度做起来。只有平台用户长期保持活跃并且有足够的粉丝在上面,平台才能持续运营下去。无论是斗鱼虎,还是美拍、YY等,平台的运营能力就是体现在这几个点。一方面他们需要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去孵化出更多的大V,另一方面利用平台的影响力在行业内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主播,并签约到自己的平台。
因此,一个平台是否有价值,就看它平台的主播数量、用户增长数和活跃水平到底有多高,还要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在平台形成消费习惯。直播平台的盈利也都是来源于和主播的分成,用户打赏的多了,主播赚得就多,平台也赚得多。就拿一个百万粉丝的主播来说,每天的活跃粉丝人数至少应该在三四万人以上,每个人每天平均打赏十块钱,那么一个主播每天就可以为平台带来三四十万的营收。而一个直播平台有超过十几万的主播,其中具有百万粉丝又有超强吸金能力的主播并不多。因而哪个平台能将大V主播吸引到自己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造钱能力就更强。
于是直播平台才会不惜花费巨资到别的平台去挖墙脚,并且还承诺为挖过来的主播们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头部主播能为平台带来的价值远高于这些投入的资金。
直播平台被受诟病,能挣钱就是好平台?
之前就发生过小学生模仿直播平台的主播去做危险动作而发生了事故,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此前直播平台还因为内容问题接受有关部门的约谈和整改,这使得直播平台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内容监管,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平台升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直播平台的艰难时刻已经过去了。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直播平台面向的是大众用户,平台的内容定位就很重要。斗鱼和虎牙主打的是游戏直播,抖音是主打音乐短视频,快手、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则是多领域内容运营,但如果不是因为有背后资本的支持,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平台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投广告,进行营销推广,为平台拉新,保持活跃度。
然而,近几年网友们对于直播平台的行业新鲜感已经逐渐降低,平台如果不能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培养具有潜力和价值的主播,很难在与其他平台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内容主播在做大之后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被资方收买,收钱接广告,使得本来不错的内容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最终泯然众人。他们确实是从平台赚到了钱,可是也丢掉了尊严。而平台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这也是它们做得不好的地方。
直播平台输出的是内容,只有不断推出更好的内容,才能将用户留在自己的平台,一味只想着赚钱的平台,最终还是会被资本所抛弃。
斗鱼盛典背后的算盘,终究会害了自己?
斗鱼推出年度盛典,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对于一个直播行业的头部平台来说,行业地位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可是一场盛典背后却是夹杂了多方的利益,平台希望通过这个盛典拿到更多的营收,而主播们则是希望可以借助盛典向粉丝们要更多的打赏,同时进入年度十大主播榜单后还会有不少的平台权益,对于之后进行直播运营是有好处的,资本更是希望可以将平台做大,好找到下一个接盘者。就这样,多方利益参与者催生出来的年度盛典,反而成了自嗨。
除了在直播圈子,其他平台推出的抽奖、点赞活动中,甚至于是微博热搜等,都是可以花钱进行购买的,直播平台的主播花钱刷热度是可以料想得到的。可不同的是这次平台自己也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默认并允许主播刷热度,这就显得很诡异了。为了所谓的热度而去作假,只会让平台的用户们看清平台吸血的本质,这对于平台的后期运营影响很大。
笔者认为直播平台更应该在内容运营上多下功夫,帮助主播和创作者们去提升运营水平,用更优质的内容去吸引用户,而不是花更多的精力在刷热度上。而主播们也要保持初心,将内容做好,才有机会走得更远。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