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奇葩说》,还有一个千亿级的市场故事可以说说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作者:曾响铃
救猫还是救画?
最近,《奇葩说》的一个辩题引起全网热议,生命价值与艺术价值在面临毁灭之际的唯一取舍成为了这场思想碰撞的关键。
本是哲学意义之辩,却也引来诸多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讨论——素来被束之高阁、曲高和寡的艺术品,纵是人类之光,其背后的价值直至焚毁时刻又能有多少人看见与感知?
同样的,即便是今天互联网的普及让交流的边界正在扩宽,但围绕艺术品的讨论仍仍旧少有热门。若不是此刻将其与一只猫的生命价值放在同一天秤之上,或许在网络上也不见得会有多少反响,或也只是寥寥数笔的谈资。
艺术品尚是如此,一个关乎艺术品交易的市场现实更是令人沉思,作为小众市场,其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鲜少有人提及。
即便是在今天各大行业纷纷向互联网化与电商化转型的节点上,艺术品市场却仿佛滞留于传统交易模式的大门之内,出不来。
当炒鞋的热度居高不下,毒、NICE等垂直电商平台风靡市场,更有交易价值与收藏意义的艺术品市场反而不温不火,少有记忆点的平台出现,细数下来,倒是以mayun.cn的域名走红的云拍卖让人印象颇为深刻。
千亿级的艺术品市场为何苦于无“故事”可讲?
有趣的是,与艺术品市场在线上平淡无奇的表现相反,其本身便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千亿级别的大市场。
据数据显示,仅是在2017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总规模便达到了4000亿元,在行业专家的预测下,更有望于2020年触达6000亿-8000亿元的规模。
与互联网新贵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所专注的外卖行业相比,其目标市场也不过在1250亿元左右,艺术品之下的市场体量更甚于此。
作为艺术品电商平台的云拍卖在上线之初,融资情况便已经达到了2亿元,对比来看,这或许也不过是艺术品市场价值显露的冰山一角。
但是,如同艺术品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认知一样,艺术品市场仍旧是小众的,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大多人看不到,也确实存在市场自身所在的痛点,让普通消费者不易进入。
例如,或交易风险性,如何专业鉴别艺术品的价值?如何保障交易过程的艺术品正品与安全问题?或是买卖地域性,分散各地的艺术品不集中,也无全开放的信息渠道,一般只能当地淘宝买卖;或是场景单一性,要么线下拍卖,要么实体交易,有限的交易场景往往让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等等。
这些线下痛点或多或少都成为了一道艺术品市场走向大众化的门槛。
正如云拍卖的执行总裁姜岱所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艺术品是坛老酒,人得会品,也需要有门道让人有机会进来细品,否则也只能是曲高和寡,明珠暗投。”
当然,通过观察也能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整体的艺术品市场已有下沉的趋势,一些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如淘宝、转转等,也开放了相关交易类目,保证艺术品的交易拥有面向买卖双方的线上渠道。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渠道依旧粗放,不仅推广、运营等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而且对于高价值的艺术品交易也鲜少有权威的平台鉴定服务,任其野蛮生长,以致市场表现鱼目混珠。
打开二手交易平台转转的相关类目(珠宝配饰、文玩玉翠等),入眼可见下至9.9元珠宝,上至千元文玩,在如此巨大的市场差价面前,艺术品市场已然沦为了“清仓杂货铺”,线上市场的走向一言难尽。
“互联网化、电商化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依旧是一个可以验证的模式。”姜岱对此表示出强烈的信心。但如今的大多数平台偏向综合性的运营,缺乏垂直的品类打法,艺术品类目被置于边缘化,单一市场亟待重新定义。
人、货、场三点如何支撑起一个艺术品电商大市场?
若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品线上市场需要的确是一个专业权威性的垂直电商平台,如同毒、NICE等等,在单一领域与类目持续发力,以至于改变传统交易模式来重塑市场。
然而,可惜的是,如今的艺术品电商市场却迟迟没有培育出一个足以引领市场发展的平台。新上线的云拍卖虽说在模式与融资上劲头十足,但若要估量后续的发展,还得拆分来看其在人、货、场三个基本点之上的发力。
其一,在“人”的方面,艺术品市场的线上攻略讲究破圈,先发优势在于流量。
诚然,作为一个小众市场,即便从线下走向线上,其核心的用户圈层还是有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两端急需进一步开放。那么,对于垂直电商平台而言,破圈便是打通供需两侧交易的第一步,如何让流量做大与盘活整个市场,是将小众市场开放为大众的关键。
通过了解,在云拍卖的运营模式上,“让利”是关键,也随处可见。例如,对于买家而言,云拍卖独创“竞价分红”模式,出价竞拍即可收益相应分红,来补贴竞拍未成功的买家,避免空手而归;
对于卖家,采用“云拍卖合伙人”代理营销制,只要合伙人之下的商家完成交易,合伙人便能收益相应平台3%的佣金;
对于用户,包括常规商家、消费者两侧,甚至是暂时没有消费意愿的第三侧用户(围观群众),云拍卖以“分享刺激”的方式打造社交裂变模式,分享即可获得相应的收益,让流量回转平台,等等。
总结来看,云拍卖的运营逻辑在于,通过“让利”来激活与扩大平台卖家、买家与用户三方的流量,让艺术品市场向三侧的圈层突破,达到互联网破圈的效果。
其二,在“货”的方面,艺术品市场的质量之差与正伪之别都需要专业的运营,平台背书成为关键。
在垂直类电商平台的运营上,毒、NICE等潮流单品交易平台是当前的标杆案例,不仅是火,更在于他们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让“鉴定服务”成为了平台打通垂直类目的一个重点玩法。
从原来的买卖交易到今天的卖家发货-平台鉴定-买家收货,在交易之间加入平台背书的正伪鉴别,从而保证买家所收到的产品质量。
很显然,比起跑鞋等潮流单品,或许艺术品更适合应用类似的模式。
但是,如此以来,平台方也将面临诸多拷问,做服务够不够资格?做运营够不够专业?甚至于敢不敢做鉴定?等等。——特别是高价值的艺术品交易,需要平台拿得起,也放得下。
专业度、权威性与平台魄力,缺一不可,而云拍卖看起来也是有恃无恐。在决定进入艺术品电商市场之初,便主打“大师流量”的竞争策略,借助多位名家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的鼎力支持来打造权威的平台背书,以支撑鉴定服务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其创始人常诚先生本身也是一位国内知名的收藏家,自建澄观艺术馆,曾是央视《寻宝》(现改名我有传家宝)的鉴定专家,在艺术品鉴定方面独具匠心。为此,云拍卖的市场运营在艺术品行业便也多了几分“内行门道”。
正如常诚在发布会介绍的,“很多业内大咖都是我们审核小组的成员,会把卖假货的店屏蔽掉……”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支持,“门道”与技术相互融合,对于云拍卖而言恰是打通垂直领域的一大依仗。
其三,在“场”的方面,艺术品市场的关键是平台共赢,以达到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平台、用户、商家的三者共赢是必然的导向,取决于平台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即商家与用户)能否围绕着平台交易进行获利。
以云拍卖的商业模式为例,虽然只是刚刚上线不久,但其完善的交易流程依旧值得讨论,初始便推出九大策略来与其他艺术品垂直平台拉开差距。
例如,在进入门槛方面,云拍卖就竭力在降低艺术品行业的身位,以低姿态向大众用户示好,免费提供精美邮票、书画作品等礼品作为用户福利,切实践行平台slogan,即“让每个人都是收藏家”。
而对于商家而言,进驻云拍卖更是零元无压力运营,将由平台为其提供专属客服、专业培训、专业推广等服务,打造一批强势品牌商家。
或在平台流量方面,云拍卖的“竞价分红”“刺激分享”更是直观给力,以“让利”为导向的流量吸引、流量互动贯穿在整个交易过程。
粗略计算,云拍卖模式的交易收益将有10%流向分享返利,5%流向竞价分红的奖金池,而平台佣金仅为5%。与传统模式相比,至少下降了十个点,加上云拍卖承诺不收取买家佣金,更是颠覆性的打破原有艺术品交易的高成本困局。
未来,以私人艺术馆、用户互动的方式营造艺术交流氛围,云拍卖的垂直化也逐渐向社交化衍生,打造出一个艺术品爱好者交流分享的平台社区,让艺术品“下沉”“开放”的意愿也十分明显。
总的来看,云拍卖以“用户体验”为主的增长飞轮正在逐步落实——在“让利”的过程中,弱化平台自我,强化用户与商家的体验,形成互利共赢的交易模式。
结语
《奇葩说》的辩题走红,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当大众对于艺术品的关注越来越高,由浅层认知进入深层交易的发展,便是水到渠成之势。
只是如今的市场仍有空白,缺乏让市场需求落到实处的线上交易场景,好的平台、好的模式是艺术品电商市场向好的必要条件。
云拍卖等平台的上线落实了商业运作的场景,未来的发展仍需看其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与补充。
而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或许,也确实需要的一个专业的垂直平台将市场打开,解决传统模式的痛点,来重新定义市场秩序。
久候!久矣!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