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10亿票房生成术:它击中了社会的流行情绪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作为一部R级的电影,《小丑》目前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10亿美元,同时它也因其成本低廉,成为史上最赚钱的漫改电影。本片并不属于那种表面上看起来会赚钱的漫改片,可以说,如果以一部常规漫改电影的标准来衡量,这部电影甚至不可能过及格线:它没有常规英雄片中炫目的视觉效果,没有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没有难以打倒的具体反派,它甚至在剧情的经营上也没那么用心,故事在剧情上毫不复杂,全片都是在由小丑这个角色本身来驱动故事的下一步发展。
统御全片的风格始终是小丑的人物情绪,是他在面对不公对待和侮辱后的诡异笑声,这种情绪在本片主演菲尼克斯的面部表情动作中诠释的极其到位,借助演员的精湛表演,作为观影者,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到小丑心理在面对外部挤压时造成的扭曲和撕裂。
在艺术表达上,《小丑》可谓是将漫改片做到了极致,而片中所体现的小丑的思想特质借由精湛的表演也精准无误地传递给了观众。以至于有人担心,本片公映后会引发极强的煽动性。《小丑》在公众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虽然得分很高,但是在媒体和影评人这里,却只收获了综合59分的成绩。随着它在流媒体上播出,评价也开始越发进入两极化状态。
谈《小丑》不可避免地令人联想到去年奉俊昊戛纳获奖的剧情片《寄生虫》,两者在分别在威尼斯和戛纳摘得最佳影片的桂冠,在首映场结束后,两者的口碑也是瞬间爆炸,让难以第一时间看到成片的观众无比期待影片的正式上映。甚至影片正式上映后的命运,两者也不无雷同:《寄生虫》同样陷入到巨大的舆论争议中,有人觉得人物仿佛导演手中的提线木偶,也有人觉得剧情遍布巧思,它通过这样一个看起来荒诞的寓言式故事直指了韩国——甚至全球目前严峻的社会问题。而这点恐怕是两者在主题上的某种共通性,剧中的主角们都身处在一种贫富差距巨大且阶级固化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上,社会流动丧失了可能性,所以我们能看到尽管《寄生虫》中的底层家庭成员有着各种小聪明,可这种经验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阶层跨越;而《小丑》中,在一场小丑去哥谭政府设立的公共心理咨询机构问诊时,那个心理医生却告知他,以后不用来了,因为政府已经取消了这一机构的设置,而这只是《小丑》中所构建的哥谭社会背景状况的冰山一角,在这个黑暗的都市森林里,我们同样也从侧面看到了哥谭政治权贵的嘴脸,蝙蝠侠的父亲一方面在媒体上为自己的政治竞选极力打造亲民人设,而镜头背后,他对真正的社会底层其实漠不关心。
著名哲学家齐泽克在谈及小丑带来的巨大成功时,曾经提到小丑是人们对秩序本身的绝望的代表。当小丑通过电视引发的社会骚乱和动荡时,被点燃了心中积蓄已久的怨愤的人们纷纷效仿小丑,在街道上开始了自己的狂欢。某种程度上,《寄生虫》和《小丑》击中了各自社会的流行情绪,巨大的贫富差距,底层人强烈的不安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痛苦经验,都能在其中得以释放。
反应类似主题的电影,我们每年都能在银幕上见过不少,为什么是《寄生虫》或《小丑》而不是其他电影?这两部电影虽然刻画的都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却一直都保持着商业类型电影的可看性,在《寄生虫》中,影片一半的时间都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度过,我们看着故事中的底层家庭成员悉数以各路身份进入富人家庭,里面充斥的不是危险而是某种异样的欢乐;而《小丑》则从表现边缘人群的《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等经典电影中取经不少,以塑造一个极具现实感的人物为着力点,小丑的人物形象通过他身处底层的社会遭遇来予以展示,这里不再有超英电影中那些拯救世界的大而无当命题,他所遭遇的都是具体而微的问题,是每一个身在现实中的人物都会遇到的问题,一部DC基因的片子被植入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味道,这种嫁接本身就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仿佛是对电影中所反映的问题的一种有力回应,在最近的美国大选活动中,民主党候选人伊丽莎白·沃伦提出了向富人征收更多税款的计划,按照其征税新计划,互联网大佬们的缴税要比当下高出十倍之巨,而这种所谓“劫富济贫”的方式,除了换来选票外,真的是解决巨大的贫富差距的一剂良药吗?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下一篇:一秒卖光,折叠屏手机能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