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嘉购无卡支付APP咨询: 微信:18833195
大嘉购(www.jinkongqianbaow.com)是广东盛迪嘉电子商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独立电商购物及移动支付品牌,资金由持人行颁发支付牌照支付机构“盛迪嘉支付”提供结算服务!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ID:nishu-think),作者:倪叔

全球首款一亿像素的手机,要量产了。

11月5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新款手机小米CC9Pro,其主摄是和三星联合定制的全球首款量产的一亿像素摄像头,该摄像头采用了1/1.33英寸的超大感光元件,面积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4800万传感器的2倍多。

在发布会现场,雷军说道:“小米的工程师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技术上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抱着这样一颗自尊心和好胜心,上千名工程师开足马力,誓要把这颗巨大的传感器放到小米CC9Pro上。

近千名小米工程师围绕Sensor、镜头、马达、光学系统等全产业链展开攻坚,终于在上个月完成了这项浩潮工程,随同小米CC9Pro一起推出。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与小米CC9Pro一同推出的还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米手表,“一款真正的智能手表”。小米手表搭载MIUIFor Watch系统,拥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内置小爱同学,可实现与IoT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

小米CC9Pro的定位是开启“手机影像新篇章”,但小米想开启的新篇章显然不止手机影像,还有IoT智能家居。

此次发布会除了发布小米CC9Pro,小米还发布了小米手表、小米电视5Pro、小米互联网空调,涵盖手机、智能硬件、电视、白电完整高端产品阵列,符合小米年初提出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印证小米要为普通大众开启智能生活时代的初心。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小米IoT平台链接设备数超过1.96亿台,同比增长69.5%,持续领跑全球;拥有五件以上连接至小米IoT平台的设备的使用者数增加至约300万人,同比增长78.7%。

以上数据,都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在消费级IoT市场,小米已是全球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后面分别是亚马逊(1.2%)、苹果(1%)和谷歌(0.9%)。小米一口气超越了中美两国的三巨头。且连续6个季度稳坐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的位置。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小米了。

1

技术立业,科技双雄

2018年5月,雷军发布内部邮件宣布手机部组建独立的相机部,强化相机研发,要把小米手机的拍照功能做到世界顶级水平。

那一年3月份,小米MIX2S的拍照功能就已经步入一线行列,DxOMark总评分97分,拍照部分101分,与iPhoneX持平。使用相同相机模组的小米8优化后,总评分提高至99分,拍照子项达到105分。

今年2月份,小米9发布,拿下总分排名第三的同时,DxOMark给出“小米正式晋身顶级手机大联盟”的结论。两年时间,小米影像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终于到了翻开“手机影像新篇章”的这一天。

第五次参与DxOMark评测时,小米已是全球第一,获得121分的高分。雷军说小米的进步实在是太快了,“三个月一小步,六个月一大步,几步几下就干成了全球第一,提前完成了我们三到五年的大目标。”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穿越影像技术往深处挖掘,我们可以看到,小米骨子里其实是一家以技术立业的公司,其创始团队头100号员工几乎全是技术人员。但是这个点小米很少说,外界也很少关注,外界更关注小米的创新商业模式。

但其实,为了推动技术的发展,小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过去三年,小米在技术研发层面的投入达到111亿,仅2018年就投入了58亿,较上一年提高了83.3%。

为了把相机做好,小米在全球招募人才,“只要哪里有人才,我们就去哪里”。短短三年时间里,小米在除北京之外的上海、南京、深圳、东京、班加罗尔、巴黎、圣地亚哥、坦佩雷等地设了8个研发中心。

对于技术的不懈追求,带来一个在进击中不断超越的小米。DxOMark在结论后半句中说小米“与苹果、三星和华为三大巨头平起平台”。再看DxOMark榜单,中国科技公司霸榜,小米与华为并列第一。

在技术层面,小米技术实力紧追华为,形成中国科技双雄之势。他们对于技术的追求,让中国手机企业有了引领全球趋势的底气与实力。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小米MIX发布之前,Google其实是不同意对更长屏幕和四角圆角切割进行支持的,认为这不符合AndroidCDD的规范。为了获得支持,小米团队专程飞到山景城与Google高管沟通,给他们看小米MIX的真机。

经过近半年的沟通,Google终于决定支持这两个特性。小米MIX概念机发布之后,很快便被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收藏。后来,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更是同时收藏了小米MIX和小米MIX2。

芬兰国家设计博物馆这么评价小米:“它指明了智能手机未来设计的方向。”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表示:“小米MIX和小米MIX2是引领智能时代设计与工艺的杰出代表作。”

今年年初,小米一连放出两个大动作。一个是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一个是调整组织架构成立集团技术委员会。站在11月5日的发布会往回看,原来小米正在为第二阶段创业在做准备。

2

先进技术,普惠大众

小米技术立业主要表现在“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大众产品”的能力上,说的简单点就是技术普惠。最直接的一个案例就是,自小米推出后,山寨机被消灭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迅速大众化,人人都能用得起了。

梁宁在她的得到课程《增长思维30讲》中讲道:“小米的崛起,为华为点了灯。小米为国产手机提供了整个商业范式、用户体验样本和市场接受度的验证。”小米的每一次革新,都带有很强的方向感。

立足于技术普惠,小米总能占得先机,引来同行的模仿与跟随。这侧面证明了一点,技术普惠是大势所趋,是推动技术革命的第一动力。

今年1月份,小米集团Redmi独立品牌发布RedmiNote 7系列手机搭载4800万像素,售价999元,成功将4800万像素普及至1000元以内。

9月份,RedmiNote 8 Pro又在全球首发6400万像素。该型号搭载来自三星的GW1CMOS,感光面积达到1/1.7,是当时业内手机传感器中尺寸最大的感光元件之一,能够输出9248x 6936分辨率照片。

可打印3.26米的巨幅海报。

然后,终于,一亿像素来了。小米CC9Pro不光有一亿像素主摄,还配有10倍混合光变超长焦镜头,最高支持50倍数码变焦。小米给这颗长焦镜头取名叫“天涯镜”,有了它,一镜走天涯,望穿天涯。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这便是“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大众产品”。

以此立业,RedmiNote 8Pro上有了NFC,在2000元档位上掀起了NFC普及风暴。液冷散热、红外、IoT等技术随着小米的前行被迅速普及到大众层面。小米的技术普惠,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普惠。

技术普惠又带动了整个AIoT生态的发展。

小米的IoT平台能够迅速链接超过1.96亿台智能设备,能够在消费级IoT市场拿下全球第一,超越中美两国的三巨头,离不开布局生态链的孵化投资模式,更离不开它的技术普惠思维。后者塑造了小米的产品观。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确立了自己的双品牌战略和双引擎战略,战略、品牌和产品逻辑逐渐清晰。双品牌带来了更灵活的打法,Redmi品牌独立让小米彻底放开了手脚,技术能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品牌走向高端。

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品牌溢价空间的上升。小米2019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售卖价格为人民币2000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占总收入的32.3%。

3

加速5G,全球进击

10月16日,招商证券国际发布报告称,小米全球MAU(月均活跃用户)规模接近3亿,且未完全变现。2019年,小米APRU(每用户平均收入)为人民币62元,预计2020年和2021年会增长至66元和73元。

这个增长得益于小米互联网金融/增值服务及海外用户的变现。ARPU每增加10%,预计带动公司盈利增长5%(目标价上升0.5-0.6港元)。

增长的背后,5G的普及和小米的全球化进击功不可没。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随着5G手机更新周期的开始,预计小米在2020年和2021年将重拾10%和8%的增长。整个产业会出现一个小阳春。在这个小阳春里,手机终端的形态会发生巨大变化,将会催生出更多的卖点和功能。

最大的变化,会发生在AIoT领域,小米在AIoT的多年布局即将迎来收获期。小米2019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小米IoT及生活消费品收入已达270亿元,同比增长49.3%。

2019年上半年,小米境外市场实现收入人民币386亿元,同比增长33.8%,占总收入的40%以上。截止2019年6月30日,海外MiHome门店已突破520家,同比增长92.6%,其中79家在印度。

Canalys数据显示,在2019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5强;在西欧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四,同比增长53.2%;在西班牙公开市场渠道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列第二。

另有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在印度已经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出货量第一;2019年上半年,智能电视出货量达535万台,同比增长64.9%,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印度世界连续5个季度占据电视品牌排名第一。

11月5日的发布会上,大众的焦点都放在了一亿像素的小米CC9Pro和小米手表上,但同时发布的小米电视5和小米空调也不容忽视,

穿越1亿像素,重新认识小米

围绕着智能家居生活,小米一口气发布了手机、手表、空调和电视四款产品。随着小米CC9Pro的发布,小米4G完美收官。两部5G手机和小米手表正式吹响了5G的号角,小米正在引领智能家居生活加速前行。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