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应该如何用好1亿像素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10月29日,小米手机官方微博,发出一条明天不要赖床的消息,这意味着传说很久的小米CC9 Pro可能在10月28日官宣。
自从8月份,小米拿到三星1.08亿像素CMOS独占权以后,小米的相关产品就一直被期待。上次发布会,小米发布了一款概念机,这个一亿像素实际上还是没有大规模量产。
如今,小米CC9 Pro可能成为全球第一款用上1亿像素的大规模量产手机。小米这么用1亿像素合适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 小米的影像调校实力
早在8月份小米拿下1亿像素独占期之后,就有媒体担心小米的影像调校实力不能调教好1亿像素这么大的CMOS。
实际上,这种看法属于刻舟求剑,小米在拍照上偏弱已经是好几年以前的事情了,自从小米在DXOmark上刷分以后,小米对拍照已经非常重视,其画质也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前一段,红米和Realme都发布了三星6400万CMOS的手机,后来vivo也跟进了。
Gsmarena对这几款手机都做了拍照评测。Gsmarena这个网站评测手机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功能机300万像素的时候,就会用一张ISO12233的标准图表记录手机的拍照水平。
从ISO12233以及实际图片的测试看,小米6400万的水平与Realme(实际是OPPO的实力)各有所长,小米细节更多,Realme噪点更小,而vivo反而要落后一点。
在6400万和4000万,1200万的对比中,只有1000多元的红米Note8 Pro轻松击败了身价数倍的华为Mate30Pro,三星Note10+和iPhone11 Max Pro。(在下面对比图中,上面的good light为整个画面,细节对比为画面中央画笔头部分,三部手机都以自动模式拍摄,原图均缩放到1200万大小进行细节对比。)
(第二幅为弱光(low light)下,画面左上角地图部分局部对比,也是自动拍摄,画面都缩放到1200万进行细节对比。)
这就是6400万,1/1.7寸大底,外加ISOCELL Plus加成的威力。
而1.08亿像素,基本是6400万技术的放大版本。所以,从小米对6400万像素的调校水平看,1.08亿像素拍照已经是鹤立鸡群的。
在华为、三星、苹果使用新CMOS之前,是无法与小米抗衡的。
二、 小米应该如何用这个1.08亿像素
从2018年开始,小米很喜欢把高像素的CMOS先下放给红米,打破高像素的高贵形象。这个做法虽然有利于红米的销量,但是一定程度上拉低的高像素的价值。
4800万时代,因为CMOS面积差距不太大,4800万和1200万还没有到画质进步明显的程度,这个做法还可以。
6400万时代,这个做法就有些可惜了。因为定价低,人们本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印象,对红米Note8 Pro的拍照忽视了。
而事实上,这个拍照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高价卖点的。华为就是在4000万时代主打影像,获得高溢价支撑的。
所以,小米对1.08亿,应该有更高的定位。无论哪款产品首发,定价都应该保持差别,与4800万,6400万做出价格差异。
这颗CMOS应该只安装在旗舰级别的产品上,CC9 Pro不要紧,但是CC9 Pro要是小米这个系列的旗舰,定价要足够高,才能树立1.08亿像素的形象。
小米目前一直缺乏能卖出量的高端手机,1.08亿像素的CMOS,小米有独占期,这是个好机会。小米可以利用这个CMOS给小米顶级配置,3000元-4000元定价的手机撑腰,站住3000元以上的价位。
1.08亿可以短时间内不下放到红米,等到独占期过了,其他对手跟进,再下放红米打性价比。
三、1.08亿像素应该如何宣传?
在拍照宣传方面,小米一向比较弱。
Vivo当年宣传长曝光,就做了个暗的盒子,让用户拿手机对比。
华为P30pro,用多张合成虚拟ISO409600,也用了类似的办法。
多张合成用户不懂技术没概念,但是ISO409600比ISO6400大很多,用户是会数数的。
这次Mate30系列,华为又把插值的7680帧当卖点,搞了一个乒乓球的箱子。
你的技术无论是真实的(长曝光),还是算法出来的(虚拟的ISO和帧数),用户要能感受到。
所以,小米这个1.08亿的最佳宣传方式,就是在小米专卖店挂一张4000线的ISO12233图,告诉用户怎么正确的拍(安排个三角架,教给用户四个边对齐)。
目前,主流手机基本都能拍清楚2000线(2000线在智能拍照手机流行以前是单反才能拍清楚的,DC到2000线都值得吹一下)。
iPhone11这种顶级的1200万能拍清楚3200线。
4000万和4800万像素差不多能拍3600线,只有6400万能差不多拍明白4000线。
而1.08亿像素如果调校不出问题,应该把4000线拍的根根分明,这种对比,可以轻松表现出1.08亿像素的优势。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