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信的“危局”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文章经授权转自公众号: 博望财经,作者:海杰
抢先上市并未给优信带来先发优势。在已经进入到“下半场”的二手车电商行业中,优信正面临着车好多(瓜子二手车)、大搜车等同行的步步紧逼。高管离职潮和日益高涨的交易成本让微信逐步走向“危局”。
01
单车交易成本高达1.1万元 “烧钱”还能维持多久
数据显示,2017年优信亏损27.49亿元,2018年亏损15.38亿元,两年亏损掉大约43亿元。优信上市募资净额为13.61亿元,不到一年就亏完了。
从销售和市场费用上看,2016-2018年分别花掉7.94亿元、22亿元和26.87亿元,而运营收入才分别为8.25亿元、19.51亿元和33.15亿元。尤其是2017年,市场销售费用超过公司总收入,2018年公司上市,还是大把花钱。
这两年,二手车行业增速放缓,汽车金融服务遭遇质疑,大规模烧钱营销导致的运营亏损以及较高的负债率,让投资人丧失信心,也令优信股价持续下跌。
一季度财报显示,优信当季交易量 11.5万台,同比跌超30%。事实上,一季度优信每成交一台车,亏损额约2300元,环比2018年Q4单车亏损增加130%。这意味着成立8年多的优信仍未找到一条盈利之路,未来延续亏损态势乃是大概率。
果不其然。9月23日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优信二季度调整后净亏损为3.3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99亿元有所收窄。但来自持续运营业务的净亏损为3.6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2.85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可见,就二手车业务本身而言,优信似乎很难走出困境。
事实上,早在一季度,优信单车交易成本就已高达1.1万元,是去年同期6680元的1.65倍,远高于当季单车收入8700多元。其中,最大的成本项销售与市场费用总计6.8亿元,高于去年同期6.3亿元。
有业内人士评述说:“优信的二手车的平台业务,是一个直接与线下渠道抢单、但又不具备个体服务能力,只是‘信息中介’,但它又不安分只做信息,所以用现金净补贴给渠道。看似参与了全流程,而一次交易后用户无法留存再产生其他交易,所以,它干了个吃力又不落好的事儿。这个生意模式就是不断融钱做雷锋送钱下乡(三四线下沉市场),被渠道包括竞争对手瓜分掉,没办法能挣钱,商业模式其实不存在。”这一评论虽然尖刻,却也道出了其巨亏真相。
02
2C业务营收收缩近6成 全国购未来未知
目前,优信最值得一提的是其2C(面向消费者)业务。
二季度,优信2C业务营收3.23亿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交易总额达到28.64亿元,同比增长481.5%;交易量同比增长 500.4%至24585辆车。此前优信也一直被称为金融公司。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优信2C业务的贷款服务收入高达5.7亿元,占2C总收入的65%。如果除去贷款服务收入,一季度的2C营收为3.1亿。
显然,金融收入已成为优信第一大收入来源,其金融渗透率已高达95.3%,未来提升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将导致后续整体2C收入提升出现瓶颈。
对比以汽车金融收入为第一大收入的上市公司易鑫集团可以发现,2019年一季度其全部成本约15.5亿元,成交量14.7万笔,单车交易成本已达1.05万元。也就是说二手车金融行业内两家上市公司易鑫与优信,成交成本均已突破万元大关,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优信想要维持现有的交易规模,想要短期内大幅降低这一成本可能性并不大。
中国二手车电商的典型问题优信全都有,让用户糟心的,一是套路贷,偷偷增加贷款额;二是虚假检测,买事故车,调里程表。长此以往,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到你这买车呢?
据报道,上半年市场公司J Capital Research的一名分析师认为,优信将汽车销量夸大了至多40%。在与经销商、前高管和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交谈后,这位分析师直接将优信称之为“基本上是一个汽车分类广告网站”。话虽苛刻,但的确戳中了优信的商业模式——网上二手车中介。
优信目前唯一的看点可能就是全国购。
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优信全国购业务实现营收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惊人的54倍,对总营收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1%提高至28%。一季度,全国购单季交易量车辆超过2万台,同比增长48倍,为2C业务贡献了交易总量的26%和2C总收入的32%,成为优信业务新亮点。截至目前,优信称该业务已覆盖全国超过900个城市及地区。
但看中这片蓝海的并非优信一家,其最大对手瓜子也在年初上马了全国购,交易量比优信的大的多。而且近日又正式推出“全国购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商户,与现有个人车源形成有效补充。这明显是要抄优信的后路,因为优信主要是和二手车行合作。
如果优信抓住机会,能继续保持全国购的高增长,或许能实现咸鱼翻身。但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优信的全国购想一枝独秀,恐怕有点难。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