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很多企业沉迷钉钉无法自拔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虎嗅APP(huxiu_com),作者:钱德虎
昨天,马云在2019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提前发表“卸任”感言:“还有两个礼拜就不当阿里巴巴董事主席了,但绝不等于我不创业了,绝不等于我退休了。”他希望“多去做做,多试试,多折腾”。
回顾20年前,马云带着“18罗汉”回杭州创立阿里巴巴,之后如大家所知,不懂技术的马云竟然创造了一家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司,原因被众多拥趸者归结为——他是企业“先进组织”的缔造者。而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也被大大小小的公司效仿。
思想的领先性很难复制,在DT时代,阿里正通过技术、工具来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编织一张具备战斗力的“组织网”。
用钉钉CEO无招的话说:“我们希望所有的组织会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管理思想,能够形成一个自适应的组织”。
由此,可以延伸到一个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未来组织”究竟是怎样的?这也正是两天前(8月27日),钉钉未来组织大会的主题。
“不确定性”,组织的永恒敌人
历史上,擅兵者,将也。“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曾国藩则是,“结硬寨、打呆仗”。毋庸置疑,他们是各自时代中,卓越的军事组织缔造者与领导者。
商战中,老板们既向往自己拥有一支具备军事化力量的打仗部队,却又不能用严苛的治军方式来统领下属,特别是强调“人性化管理”的现代企业。每个时代,企业发展轨迹中所带来的管理难题也不一样。
17世纪初,全球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诞生,“奴性”是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的管理基调;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掀起的机器生产仍未摆脱劳动力密集型局面,但却带来了流程化管理的深刻烙印;再到互联网革命的出现,企业分工变得更为灵活多变,共享、协同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管理难题激增,更是加大了对组织的考验。
历史的共性,是这些企业都要面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或许一个“黑天鹅事件”还不足以涵盖。自然界的另两种现象,却能直观反映,不确定性对组织的视觉冲击。
脑补:画面一,高空中一群结伴迁徙的大雁突然遭到几只老鹰的偷袭;画面二,深海里一群抱团游蹿的沙丁鱼突然遭遇几条鲨鱼的围剿。这些群体动物的自然反应,一定都是通过灵活改变队形来躲避攻击。
然而,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组织不可避免“全局优化需求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联手撰写的报告中有提到,在两代管理信息思路上有所体现,如下图:
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ICT 60年的发展史实则是一部碎片化供给史。技术供给均从解决“点”的问题出发,从“点”向“线”拓展,但整体技术供给仍是碎片化的,其实施应用的过程必然带来系统封闭、数据孤岛。
解决这一矛盾的核心是如何跨越集成应用陷阱,主要有两条思路:渐进路径和激进路径,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从技术体系看,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传统架构+桌面端;数字化2.0是云网端+AIOT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群落。
二是从需求特征看,为企业从面对确定性需求到不确定性需求的转变。企业数字化转型1.0时代,无论是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还是排产计划、工艺设计等,都是基于规模化导向的确定性需求;数字化转型2.0时代,客户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快速变化,不确定性增强。
三是从核心诉求看,企业的主要诉求从如何提升效率到如何支撑创新的转变。
现实案例十分常见。
在钉钉“未来组织大会”上,复星集团全球合伙人兼首席信息官梁剑峰结合自己的公司情况指出:复星集团的产业生态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家企业、横跨多个领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管理难题:一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属性的公司,在如何融入复星集团文化体系的同时又保留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二是多时区、多个企业如何有效沟通和协作?
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3位的东方希望,作为一家业务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靠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佼佼者,也同样面对着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协同不通畅、管理严重失效等问题。
另一家,嘀嗒出行正面临创业公司几乎都要应对的三大难题:第一,组织反应速度跟不上;第二,组织架构与分工;第三,人才管理,招人难、留人难、管人难。
破局,智能协同
与大多数公司不一样,钉钉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是脱胎于阿里来往的内部创业项目,但从诞生之日起,无招就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他经历过阿里前CEO陆兆禧All in移动的战略,从聚光灯到昏暗的角落。2015年初,基于工作场景的钉钉面世,背水一战。
最初,钉钉一直保持低调,经受住考验后,才推向市场。1684天以后,钉钉已取得辉煌成绩,成为全球首个用户数破2亿的企业级办公平台,企业组织数突破1000万。“这意味着我们把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思想,在中国4300万企业中实现了普惠。”无招说,“我相信钉钉上千万级的企业需求生态,未来一定会催生出众多百亿级美元的独角兽。”
阿里巴巴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
目前,钉钉开放平台上的开发者数超过20万,企业级应用数已经超过30万个,开发者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500万家,覆盖各行各业。钉钉上优秀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的GMV年增长超过800%。当天,无招还宣布推出“‘秋实’流量扶持计划”,帮上百家ISV实现百万月销售额。
未来,企业面对经营中“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生存发展的焦虑也愈发明显,迈向数字化转型的2.0时代,钉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一是推动企业从内部资源优化向产业链协同优化演进的新物种;二是提供了一个从封闭技术系统向开放技术系统演进的新平台;三是构建了一个从基于PC端业务系统向移动端转型的新载体。
众所周知,互联网“上半场”指的是消费场景的在线化、数字化,而互联网“下半场”则是产业场景的信息化、数字化,到目前为止,完成进度还不到10%。
这其中,钉钉抓住了以人为核心的“智能协同”差异化路线,来帮助企业完成2.0版的数字化组织转型,从三个方面打破组织全局优化需求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
一、人和事的智能协同
在最新升级版的钉钉中,开发了智能审批功能,把过去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差旅系统等多个系统,通过智能待办和智能流程分析,装进了一个窗口,可实现全部通办。通过钉钉智能薪酬和智能工资条,一万人的工资条3秒即可发放完成。
二、人和物的智能协同
借助阿里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在语言识别、视觉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双方合作用一年半的时间打磨出全新M2S智能无人前台,除了能进行访客门禁权限的远程操作外,还能进行自然对话。
钉钉联合罗技推出罗技视频会议主机,打造全新的“钉钉云视频会议解决方案”,钉钉扫码即可发起视频会议,提供1080P超高清视频画面和高质量的音质,让远程会议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人和人的智能协同
一个公司的运转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是否高效。当前很多个人社交软件聊工作,可以说是类似于“在菜市场办公”,信息嘈杂导致效率低下。
钉钉首次把工作沟通和协同放到了一个“场”里,实现沟通即协同,“群插件”以群沟通为基础形态,将智能汇报、群投票、群公告等协同插件融合到群聊中,沟通协同在一个群里就能完成,让协同从此更高效。同时钉钉也进一步升级了场的基础能力,包括图文混排、聊天记录转长图、话题、群“@”优化等
归根结底,是打破了过去以流程为中心、把人只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流程方式,转变为所有流程中的事和物都围绕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在协同过程中充分尊重人性,在编织的数字化组织网中,必须做到个人隐私保护,同时不能泯灭个人的创造性,让相互之间感应、相互之间协同,最终激发出集体的创造力。
这或许也是钉钉用行动在探索的“未来组织”形态。
结网,所向披靡
面对新商业环境,企业主们向来不缺拥抱数字化转型2.0的决心,更多的是缺少“觉醒”。无招给出的一个判断:5G即将来临,一个企业的组织在线是基础,沟通在线、协同在线、业务在线、生态在线不可或缺。
事实上,在与钉钉的深度合作中,已有不少企业尝到甜头,通过两家不同领域、不同体量的案例就可以让大家窥之一二。
最开始的时候,就连阿里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钉钉。2015年,马云去复星集团参观,这才听说,“你们阿里旗下有一款产品,帮复星解决了不少管理问题。”某种意义上,复星是钉钉的第一个大客户。上文提到过复星所面临的管理难题,直接对钉钉提出了很高的协同管理、信息沟通、高效执行的需求。如果做不到,那复星将变得非常官僚且效率低下。
改变大致通过三大步骤:首先,钉钉帮助复星组织实时在线,打破组织边界,实现“灰度”管理文化,让“每个员工都属于企业和组织,而不是属于你的上级”。然后,将钉钉里的行为和管理系统完全打通,沟通即工作,工作即沟通”,沟通中“信息不加工、不过滤,完全透明”;最后,复星利用钉钉为各个企业提供很多通融的共享服务进行赋能。
创业老兵朱敏,曾先后供职于宝洁、谷歌,体验过这些公司OA系统的先进性,但在他自己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嘀嗒出行时,曾对使用钉钉持怀疑态度,而深入了解之后,如今已成为一位钉钉重度用户。
至此,朱敏的管理理念也被深刻改变,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他讲述了半个月前的亲身经历:利奇马台风来袭浙江之际,他正好值班安全总裁。当杭州团队反馈过来时,远在北京的朱敏正在理发,于是他当机立断建立起跨部门协作的钉钉群:5分钟全员到位,10分钟语音通话,快速高效的协同作战,在此次天灾中实现了业务零风险应急处理。
由此可见,钉钉作为数字化转型2.0时代的一个平台级的引领者、推动者,其所带来最大的价值在于重构沟通方式、优化协作方式、推动组织变革,发起并支撑一场组织层面的“转基因工程”,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跨部门高效协同,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连接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销售商、代理商、消费者的平台。
今年3月,阿里启动了数字经济体企业服务能力计划,某种程度上,钉钉正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帮助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编织一张具备未来组织特性的“去中心化智慧生命体”组织网,在商战中能打硬仗、打胜仗,应该是剩下3000多万中小企业最想拥抱的能力吧。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造车新势力,缺钱主旋律
下一篇:和马云学“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