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编造假新闻更可怕的,是公众对真相的虚无化态度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思考国家、城市或部落的兴起时,十分看中故事(虚构)的力量,他认为,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赫拉利将宗教信仰、司法制度、公司经营的运作发展都看作是通过虚构一个“故事”来播撒信仰之种的,任何事务的发展壮大某种程度上都是它的“故事”讲得好,这就如同创业公司的老板告诉员工,创业成功后员工一定会有期权和分红一样,相不相信他的故事,取决于他讲故事的能力。
尽管赫拉利的观念争议重重,尤其是将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简单地归结为“虚构”的力量在主导,难免有武断卖弄之嫌。但赫拉利的这套理论某种程度上却非常适用于当今的许多公众号媒体——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刘强东事件的报道余波刚刚平息,《纽约客》报道“北留”制造假新闻的长篇起底报道又遍布网络。《纽约客》的这篇报道,其实国人读起来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所关注的公众号中,夸大或歪曲事实的现象,不是作为个例而是作为普遍现象而存在的。
如同《纽约客》的采访中提到的很多“故事”写手,很多编造者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是,这些公众号文章反正是为了消磨读者的时间而存在的,所以观众对真与假其实并不是那么在意。有趣的是,在采访的读者反馈中也因应了这样的论调:有人或以一种“吃瓜群众”的心态来看新闻,要不然就是觉得新闻的真或假不重要,“它们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不看新闻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心态也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来在庞大的信息洪流面前,读者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判断和分析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第二,在信息壁垒面前,读者也没有相应的途径去求证,于是想要了解某个新闻,只好去读被“二道贩子”过滤的选择性报道。
到底是公众一开始就没兴趣拷问真相,才导致了如今这些编故事的公号自媒体的广泛存在,还是这些公号自媒体的存在对媒体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如今的读者越来越漠视所谓真相了呢?看起来,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式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要一个百万级流量大号不出事,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一直都是他制造故事化的新闻的信心保障。
在这种信息环境下,被喂养的一代读者,会慢慢产生出一种“阴谋论”式思维模式来。
几个月前,我有幸听到95后的两个人的一段对话,两人聊起前段时间大热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其中一个人心生警惕地说,这个剧是美国人拍的“黑”苏联的剧,是对事实的完全扭曲。看这段话,我们能看出它其实根本没有看过这部剧,却在头脑中自动生成了一个因果链条,因为“美国人”拍摄,所以这个剧一定是“黑”苏联的。这种理念的存在,当然不是自发生成的,这是长久接触到的大量到的信息对这个问题的直观的即时反应。
这就是“阴谋论”思维的具体受害者,阴谋论本质上来源于信息的极端不对称,读者无法去对比和求证一篇报道,久而久之,或是对“独家报道”产生了认同(并且还认为自己无比客观理性),认定这是唯一的真相,或是对新闻的真假本身变得不再看中,变成了一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自身的价值观念看上去无比的“洒脱”,却在无形中丧失了人本身应有的价值坚守。
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作为2016年的年度词,这是社交网络的兴起后对真相认知的一种新模式,不同立场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着基于自己视角的“真相”,因而这也就越发导致人们对真相日渐虚无化的态度,这种虚无化的认知会越来越放大公众的情绪和偏见。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因此开始变得越来越岌岌可危。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