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容不下网约车?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8月14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称,滴滴与美团平台存在不合规网约车。为此,监管部门向滴滴出行上海分公司开出两张10万元的罚单。
自从7月以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累计对滴滴、美团等14个平台检查21次,累计开出的114张罚单。其中,滴滴出行被罚550万元,美团出行被罚147万元。
上海市交通执法部门还称将提请通信管理部门,根据执法检查情况依法依规处置,直至作出暂停发布、下架App或停止互联网服务、6个月内停止联网、停机整顿处置等处罚。
一时间,上海网约车司机人人自危,有举债买车的司机甚至声称要去跳楼。
回到2015年,上海市发出全世界第一张网约车牌照,一时开风气之先,成为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典范。
而在2019年,在网约车已经正式在中国大地运营,国家刚刚发文,要促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时候,上海网约车却闹出这么大事儿。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说,“阴奉阳违,违反监管”,网约车行业着实不应该这样做,再这样顽固下去,建议彻底退出上海。
出租车、网约车双标户籍
上海市交通委员对网约车处罚,理由是不合规。那么上海交通委说的是什么规呢?我们很容易找到,是《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
在这个规定里面,对司机有一条规定是本市户籍。
本市户籍能开运营性车辆的这个规定,是继承自《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中的内容,在上海开出租车的司机要求有本市户籍。
《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制定出台是1995年。那个时候上海市常住人口是1400万。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公有制企业上班,房改还没有开始,上海市市民还住免费的公房,一个人月工资还只有几百元,私家车还是凤毛麟角。
在1995年的时候,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规定本地户籍的人才能开出租车没有太大问题。
而到了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400万,上海市的平均房价达到5万元。经济高速发展,而户籍却一纸难求。除了“土著“之外,外地精英落户标准逐步提高,身价千万都要成为入门级。
事实上,早在2012年,本地司机已不能满足出租车的需求,有关部门不得不从外地招收几千名司机给特殊政策,可以违反《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迄今有三成出租车司机是外籍,这被外界认为是开明之举。
那么问题来了,出租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违反不合时宜的条例,为何到了给网约车制定政策的时候,又把上海户籍的规定加上了?而且以这个规定为由阻止网约车进入上海,这是为了安全吗?
类似的还有车牌规定,上海市对网约车车牌的要求是本市车牌。而上海市的车牌是拍卖的,一个车牌动辄大几万,甚至超过十万,存量稀缺,自然供给也稀缺。
所以网约车该不该合规?该。能不能合规?那是真难。
民生之外,还应该考虑什么?
2015年,在网约车还没有一个正式说法,但是有市场需求,有民生需要的时候。上海市颁发了全球第一张网约车牌照,这是尊重民意,鼓励创新的表现。
但是在国务院出台网约车管理办法之后,把网约车地方细则的权力,给了地方出租车管理部门,画风就有点不一样了。约谈、监管、抓车,各种矛盾冲突,出租车行业对网约车更是深恶痛绝。
在一个出租车曾经被认为是城市名片的城市,这种历史地位是有沿袭的。毕竟,一边是几十万的牌照,一个月大几千的“份子钱”,一边是每年过万的燃油补贴。一进一出,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太多了。
再说牌照,拍买牌照自然需要高价,但是“挂着羊头买狗头“的混合动力汽车,可以一边拿着新能源补贴,一边持有电动车牌照,然后烧油上路。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监管宽容超过想象。
考虑问题可以有很多种逻辑,从社会整体价值角度,汽车出行应该让步公交出行,所以整体对网约车、出租车进行约束也是应该的。但具体到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数量,其实应该让市场去平衡,至少应该留出斡旋的空间。
但换个角度,狠狠心切掉网约车,其实忍一忍阵痛,也就过去了。毕竟有本地诸多公司的利益考量,不管是出租车,还是车企。日常出行这种小问题,大家克服一下就过去了。
撤走也许是好选项
对于2019年的中国来说,内要安定团结,迎接国庆70周年,外要一致对外。网约车在这个时候添堵,确实不是好时候。
监管侧很辛苦,一方面浪费人力去抓车罚款,一方面专人去给平台开罚单。平台战战兢兢,应对被清退司机的围堵。司机更是如惊弓之鸟,被抓车要经历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上班打不到车的民众,去使劲儿挤一下,地铁、公交总能多塞几个人进去的,虽然贴面摩擦的感觉不够好。逼急了,黑车也可以选,也许会多交点钱,但好歹有个座儿。为了环保,普通市民出行应该以公交、地铁优先,不一定非要打车才能配得上“品质”。
也许随着网约车离开上海,上述这些矛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
从商业角度来说,从2015年第一张合规证,到后期网约车大战,中间夹杂着各种斡旋,有一个事实应该是没错的,网约车在上海,那铁定是没赚到钱的,补贴倒是撒了不少,还天天交抓车罚款。照着这个情况,未来赚钱之路也遥遥无期,不如撤走止损。
马上清退全部不合规司机和车辆,平台剩不下几辆车,根本谈不上平台规模效应,民众体验也不会好。合规速度跟不上监管吧,天天拿罚单,一年下来也得几千万,既交钱又丢人。还落下个“顶风对抗,不负监管”的坏名声。
虽然说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地方,那是分对象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瑞幸亏损6.8亿背后
下一篇:“追私生,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