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微信红包未临时调额背后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8月6日,微信官微公布了一个让男生振奋的好消息:“七夕没有520红包,你们可以放心了。”放心是断不能完全放心的,“那有人要求你给转账怎么办?”
微信支付宝红包大战史
关于红包的由来,有人专门翻阅过相关资料,查询得知红包习俗源于国家规定,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年间。
现代社会,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给亲戚好友的小孩子发放零花钱,也叫压岁钱。这些习俗对于90后的小伙伴而言,应该依然还有残存的记忆在。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之时,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家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支付”领域发起对攻。
2013年8月,财付通正式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支付。2014年春季,微信就发起了“红包大战”。当时,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一家独大。“微信红包”玩法在这一年收获了500万用户。
2015年春节,微信顺势拿下与春晚的合作,并通过摇一摇抢红包的方式再次收获更高的关注度。2016年支付宝拿下红包大战的胜利,拿下春晚并推出“集五福”活动。
2017年,支付宝方面对红包大战进行了率先回应“今年没有红包大战”;2018年,持续五年的红包大战似乎迎来了终结。微信也不再推出新的玩法。
这五年时间,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通过一系列动作拿到了和支付宝平起平坐的话语权。
微信红包进入常态化运营时期。但偶有节日,诸如2月14日“西方情人节”或者5月20日这种吉利数字的节日都会推出微信红包额度涨至520的情况。
今年7月7日中国传统情人节,微信支付在官方微博就已经提前声明本次额度不会做临时调整。
有趣的是,在“传统情人节”面前,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全力轰炸导致用户条件反射,会在这样的节日里去关注“红包会不会临时调整”、“情侣酒店”入住用户分类数据等等,这样的“情人节”或许早已经失去“传统”的味道,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功利,让“情人节”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情结。
国人患上群体性孤独症
曾经有一张图让笔者印象深刻。图片描述大致是这样的:春节回家过年,老婆婆一人坐在床头,其他子女们则挨个站着、坐着、躺着玩手机。图片上标注着“新常回家看看”的字样。
确实,在人手一部甚至两三部手机的时代,当家人聚在一起,不再是聊天交心,而是各自看着各自的电脑和手机上面的东西;许久未见的朋友一起聚会,也不再是叙旧了,而是大家在一起刷刷微博刷刷微信,说说最近网上的新鲜事;更要命的是,现在连学生也基本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刷微信刷微博。
我们这个时代,所有被移动互联网裹挟的人群,都患上了“群体性孤独症”。看似,大家跟以前一模一样,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气泡一样。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越来越相信技术,却不再相信周围的人群。不再问路,而是点击地图。多了一丝科技感,少了些许人情味。
“520微信红包”临时调额的性质类似,就好像人类多巴胺分泌会在这一天增多一样,这个时代的人群被技术裹挟,没有理智与感情。
科技对人性的考验
科技是传统哲学中大派。老子曾说,大道无情,天地不仁。
知名媒体人窦文涛在圆桌派第三季中讲到现在发达的科技对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人们对于抵御诱惑的能力没有变化。发言人马家辉还说老婆在家客厅里装了一块大屏幕,连着他的手机,所有的手机微信上的聊天记录都能显示在上面,并说老婆曾称看到这样会比较安全。
但真正安全与不安全,如此手段,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在这样一个扮演多重角色的社会环境当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抵制着各式各样的“诱惑”。那我们为什么需要抵制诱惑?为什么要考验人性呢?
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过程的结果来看,人是作为一种可以使用劳动工具,可以用语言交流的高级动物,在不断进化和不断学习中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构建习惯,习惯久而久之在大规模适用后被定义为人性。人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厌恶感。
但现在,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再加上每个人利益诉求的出发点不一致,每个人的立场也不尽相同。所以想要考验人性,也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想要的结果本质上已经偏离了人性的出发点)。
微信红包这种在重大节日临时调整额度,但又会声明称不临时调整额度的行为,让广大男性在节日关头“绞尽脑汁”。除了营销策略之外,微信红包就不要用科技的手段去考验人性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