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上云:阿里云攻下传统IT的十年战事
大嘉购官网整理编辑:
2008年10月,《经济学人》破例拿出一整期的版面,讨论关于云计算的未来。
当时,《经济学人》写下了如下话语:“云计算的崛起不仅是一个让极客们兴奋的可以转变的平台。这无疑将改变信息技术(IT)产业,但也将深刻改变人们工作和公司经营的方式。”
十年后,云上的IT基础设施首次超过传统数据中心,云计算越过拐点,走向爆发周期。对企业而言,上云与否的战略考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面上云的战术抉择。
我们回顾过去10年的时代变迁,拐点的背后有两条清晰可见的推动力量。其一是阿里巴巴“去IOE”和中台建设开创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实践;其二是告别传统IT时代,企业向新技术寻求增长和创新。
这两股力量在今年交汇,全面上云拐点的背后是时代的洪流。
1拐点前的10年
十年前,当阿里巴巴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操作系统并给它取名“飞天”时,在外界眼里,大概率是会“坠毁”的。
是从0开始一行行代码写出一个云操作系统,还是用开源的技术修修改改直接上马,阿里巴巴内部出现过巨大的分歧。持对立观点的工程师当着马云的面拍桌子,“两拨人在我办公室吵,我觉得公司就像要分家了”,马云至今记忆犹新。
「飞天」的第一行代码
早在2007年,在被称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一次战略会议上,决策层就已经隐约画出了“飞天”的样子,一个支撑全集团业务、实现数据和技术统一、最终指向智能商业的平台。
以此为目标,阿里的工程师向前看没有现成的技术,向后看没有来者同行。另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当时淘宝的业务还在快速增长,如果用开源技术搭建的计算平台会再次遇到挑战,更别提为外部企业提供算力。
战略层面上的意义,王坚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们(阿里云)想做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解读为Amazon+Google并有所超越”。将单一集群做到数千乃至更高,技术上是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标志,阿里云必须攻克这道难关。
到2013年,飞天单一集群达到5000台规模,在关键技术领域,站在了世界前列。以阿里云“去IOE”获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同年5月,阿里巴巴最后一台小型机下线,7月,淘宝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
《在线》书中,王坚做了总结,“去IOE”是一个企业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标志,其根本是做一个选择,选择相信云计算是一种公共服务。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过去10年,阿里云上的企业从最初的网站APP,到社会民生基础设施都在云上;从最初企业只是将互联网业务放在云上,到现在包括核心系统在内的全量上云;从最初只是基础设施上云,到现在大数据、中台和智联网都上云。
下一篇:正在被二次元改造的中国城市